李錫龍

李錫龍

李錫龍(李揚),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曹禺暨中國話劇研究中心主任。1965年8月11日生於河北黃驊,華東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后。被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作家協會評為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

簡介


李錫龍(李揚),華東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后。1993年破格晉陞為副教授,1998年晉陞教授職稱。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曾任河北師範大學學術帶頭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先後主講“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曹禺研究”、“現代經典作家研究”、“新時期小說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文學史方法論”等本科生、研究生課程,先後指導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餘人。

科研成果


專著
《現代性視野中的曹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沈從文的最後4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沈從文的後半生》,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新星出版社2002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
《20世紀中國文學主潮》(第二作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怎樣讀現當代小說》,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徘徊於幽暗與澄明之境》,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拯救與逍遙:新時期文學發展的精神向度》,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沈從文的家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教材
《大學語文》(第二作者),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大學語文》(第二版)(第二作者),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版。
《現代中國文學作品選評》(A、B卷副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版。
《現代中國文學》(上卷第二作者),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版。
《現代中國文學(1898-1949)》(第二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參編著作
《中國當代大學生優秀文學作品賞析》,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
《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魯迅雜文選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隨筆小品鑒賞辭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中國序跋鑒賞辭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大學語文>教師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主要論文


《潘第拉:本我意識的浮沉》,《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第3期。
《傳統文化心態對報告文學創作的阻滯》,《文學評論》,1989年第1期。
《詩性之思》,《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
《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中的現代性問題》,《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1期。
《論曹禺劇作的形式意味》,《中國話劇研究》,第10輯。
《論曹禺悲劇觀念的轉向》,《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2期。
《文化與心理:<原野>的潛在世界》,《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第3期。
《論90年代的知識分子立場寫作》,《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3期。
《結局或開始:世紀之交的文學處境》,《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第2期。
《論作為一種文人生存模式的曹禺現象》,《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第6期。
《論廿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內耗機制》,《文藝理論研究》 1999年第3期。
《<蛻變>創作中的幾個問題》,《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6期。
《曹禺研究的新起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8期。
《<蛻變>與<莫斯科天空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9期。
《報告文學:結構與功能的逆向運動》,《光明日報》 1988年8月26日。
《文化與心理:玫瑰門的世界》,《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3期。
《<習慣死亡>敘事批評》,《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5期。
《文化:作為意志的表象》,《當代作家評論》,1990年第2期。
《賈大山論》,《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5期。
《褻瀆與逍遙:小說境況一種》,《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3期。
《沈從文與戰國策派關係考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論<雷雨>的形式意味》,《戲劇藝術》,2014年第1期。
《論新媒介條件下的戲劇批評》,《藝術評論》,2014年第6期
《20世紀中國話劇發展中的現代性問題》,《南開學報》,2007年第6期。
《跛者不忘履——沈從文建國后的文學寫作生涯》,《新文學史料》,2005年第4期。
《論曹禺前期創作的現代性》,《社會科學戰線》,1999第5期。
《論曹禺女性審美的轉向》,《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拯救與逍遙:作為心靈史的文學史》,《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冒險的遷徙:後現代主義在中國的歷程》,《開放時代》,2002年第6期。
《性靈奔放:知識價值的自我實現》,《開放時代》,1999年第2期。
《現實主義衝擊波與新時期文學探索的終結》,《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文化立場與曹禺的創作轉向》,《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對新時期文學批評的回顧與反思》,《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問題與方法:現代話劇研究範式的轉型》,《廣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
《從佚文看沈從文與郭沫若的關係》,《新文學史料》,2012年第1期。
《新文化運動的再反省》,《群言》,2015年第9期。
《21世紀話劇“西潮”景觀初探》,《中國文藝評論》,2016年第4期。
《悖論與整合:<北京人>中的反傳統與傳統》,《廣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11期。
《論后焦菊隱時代的北京人藝》,《廣州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數碼時代的戲劇研究與生產》,《當代文藝評論·信息時代的藝術》,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對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反思》,《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第8期。
《拯救與逍遙:作為心靈史的文學史》,《評論》第1輯,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
《卑微者的財富》,《文藝報》,1987年3月22日。
《論“美學的歷史的”批評原則》,《文藝報》,1991年8月3日。
《融時代風雲與人性深度於一體》,《文藝報》,2014年2月24日
《論曹禺戲劇的內向化特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軀體寫作的意義與局限》,《文論報》,2001年12月1日。
《繾綣與決絕:1950年代的沈從文》,《長城》,2005年第2期。
《被妖魔化的學術論爭》,《世紀周刊》,2002年3月22日。
《楊沫論》,《河北解放區作家論》,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年。
《在血與火、愛與仇中成長》,《圖書評論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悖論與整合:<外省書>中的社會、道德與性》,《珠海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在生活的激流中遊走》,《珠海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怪圈:人的本然處境》,《當代文壇報》,1993年第6期。
《生活:在幽暗與澄明之間》,《河北文學》,1992年第9期。
《結局或開始》,《傳統與現代》第10輯。
《老舍晚年的生存境界》,《黃河》,1999年第4期。
《傳統的回歸與延續》,《藝術廣角》,1999年第2期。
《忠-奸模式:歷史迷誤的建構與消解》,《藝術廣角》1999年第5期。
《智者的尊嚴》,《文論報》,1995年1月1日。
《對大學的追問與沉思》,《文論報》,1999年3月。
《1966:老舍對生命的追問》,《文論報》,1999年2月。
《文化與個人》,《河北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
《內化與變形》,《河北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
《呈現與召喚:對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反思》,《社會科學報》,2007年4月26日
《想當初,那些人……——五四前後知識者心態的再反省》,《博覽群書》,2009年第5期
《南開教育風格與曹禺》,《天津日報》,2010年9月20日。

科研項目


1、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代中國報紙文藝副刊檢索系統”(14BZW119)
2、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沈從文年譜長編”(13YJA751021)。
3、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近三十年中國文學發展的精神向度及運行規律研究”(NCET-07-0451)[結項]。
4、200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沈從文後期思想、創作研究”(06BZW061)[結項]。
5、2006年,南開大學科研基金:“拯救與逍遙: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結項]。
6、2004年,中國博士后科學研究基金“曹禺與中國話劇的現代化、民族化”(200403501)[結項]。
7、2000年,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世紀的中國文學主潮與文學思想”(第二主研人)[結項]。
8、1997年,河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項目“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結項]。

獲獎情況


1、1995年,《結局或開始:世紀之交的文學處境》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2003年,《論曹禺前期劇作的現代性》獲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優秀論文獎。
3、2004年,《20世紀中國文學主潮》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
4、2004年,《20世紀中國文學主潮》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5、2005年,被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作家協會評為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
6、2006年,《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獲第十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著作獎。
7、2007年,《現代性視野中的曹禺》獲天津市第十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8、2009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評為“天津市優秀博士后研究人員”。
9、2009年,《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獲天津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0、2014年,《拯救與逍遙:新時期文學發展的精神向度》獲第十四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著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