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參照效應

自我參照效應

自我參照效應是指:在接觸新東西的時候,如果它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簡介


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是指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繫時的記憶效果優於其它編碼條件的現象,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以回憶經驗為特徵的R反應(“記得”)上。其研究範式主要有經典範式、自傳體提取範式和R/K範式。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存在多種理論解釋,最主要有:精細加工說、組織加工說及雙過程說。影響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的因素主要有:參照他人的親密程度、回憶方式、個體差異、刺激材料的性質。
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參照的記憶成績優於參照母親的記憶,本研究以中國大學生為被試,得到參照父親和母親的記憶與自我參照有同樣好的成績,顯著優於參照名人的記憶,並且父母之間元差異。這支持了獨立型/依賴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東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觀點。
在接觸新東西的時候,如果它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美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魯·傑克遜,曾經於1837年出任美國總統。在他妻子死後,傑克遜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非常地擔憂,家中已經有好幾個人死於癱瘓性中風,傑克遜因此認定他必會死於同樣的癥狀,所以他一直在這種陰影下極度恐慌地生活著。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與一位年輕的小姐下棋。突然傑克遜的手垂了下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地虛弱,臉色發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邊。
“最後還是來了,”傑克遜乏力地說,“我得了中風,我的整個右側癱瘓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朋友問。
“因為,”傑克遜答道,“剛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這時,和傑克遜下棋的那位姑娘說道:“可是,先生,你剛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不要以為這種錯誤的恐慌只會出現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實際上它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過表現的形式與程度不同而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到一種“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的影響。所謂“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就是指我們在接觸到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或者事情時,最不可能忽視或者出現遺忘。

自我與記憶


洛克和休謨認為記憶為我們的個人特徵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礎。詹姆斯(1890)進一步指出,我們的特徵取決於我們的記憶得成為我們自己的能力;James Mill (1982)更是概括出:自我現象和記憶現象僅僅是同一事實的兩個方面。
自我一直是較難操縱的問題,因為記憶與自我之間的微妙關係,使其兩者之間較難分離,這也成為自我研究精細之處和難點所在。直到Rogers(1977)發現自我參照效應,使其成為研究記憶、自我與文化的紐帶,而且對自我參照效應的行為實驗和腦認知成像的認知科學的研究,都為探討自我在大腦中如何定位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案例分析


英國的一家大公司日常工作費用開支很大,公司經理為了降低費用開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雇了一位面孔冷酷、資歷很深、有會計工作經驗的人。經理讓這位會計師坐在前面有玻璃窗的辦公室里,這樣,他就可以看到在他前面辦公的所有的員工。公司經理告訴所有的員工說:“他是被雇來檢查所有的費用帳簿的。”
每天早晨公司職員都會把一疊費用帳簿擺在他的辦公桌上。到了晚上,他們又來把這些帳簿拿走交給會計部門。然而這位被請來的會計師根本未曾翻閱過那些帳簿,但是所有的員工都不知道這回事。
奇迹出現了,在會計師來公司“檢查”帳簿的一個月時間內,公司所有費用開支降低至原來的80%。但是實際上,這家公司請來的會計師每天並沒有檢查帳簿,但奇迹為什麼出現了呢?
這主要是公司的人員出現了“自我參照效應”。公司請會計師這一客觀事實,引起公司人員的神經衝動,開始產生心理活動,感知到“檢查”,對“檢查”做出整體反映,就是要進行自律,不能胡亂開支。
我們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也常常有這種效應發生作用。
一方面,我們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常常會將這些東西與自己聯繫起來。如果學到的東西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效應也有其不利影響。比如醫學院的學生常常碰到這種情況,每當老師介紹一種病症的時候,學生總免不了會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現過類似的徵兆,如果不巧有兩三點看似符合,就開始驚慌,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病入膏肓,其實自己一點都沒事。
這個記憶現象除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以發揮作用之外,也可用在廣告中。有這樣一個研究,讓被試看一則照相機的圖片廣告,然後分別問他們三個問題:這張圖片有沒有紅色、這是什麼、你用過這種產品嗎。過後,讓被試者回憶照相機的牌子,結果被問過第三個問題的人回憶得最好。很顯然,第三個問題與我們自身有直接的聯繫。

研究範式


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繫時的記憶效果顯著優於其他編碼條件。自我對記憶的促進作用,存在多種理論解釋,最主要的有:精細加工說,組織加工說以及雙過程說。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為應用腦功能成像技術對自我進行腦定位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情節記憶的HERA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目前,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同文化差異研究相結合,成為一個新的研究趨勢。
自我是一個獨特的結構,具有獨特的動機和情感上的含義。在心理學史上,自弗洛伊德開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成為解釋臨床和社會心理現象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不單對情緒的產生和動機的發動起重要的作用,它還是個人信息的組織者和加工過程的一部分,對認知有直接影響。1977年Rogers等人發現,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繫時的記憶成績比其他編碼條件好。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簡稱SRE)。此後,湧現了大量的驗證性研究以及對其心理機制的研究,使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一度成為熱點。最近幾年,自我參照效應與腦功能成像技術相結合,在自我的腦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而最近的研究發現文化對自我參照效應有重要的影響。
1、經典SRE研究範式
自我參照效應的經典研究範式與傳統的記憶加工層次研究範式類似。一般分為學習和記憶兩個階段,或者在兩個階段之間加入干擾任務。Rogers等人1]最初的研究範式是選用40個人格形容詞為實驗材料,被試分成結構組,韻律組,同義片語和自我參照組(簡稱自我組),分別給每組被試呈現相應的問題,引導被試進行相應的加工(各組具體任務操作見表1)。最後,被試進行自由回憶。結果表明,自我組的記憶成績優於包括語義加工在內的其他3種編碼條件,即出現了自我參照效應。
繼Rogers等人的研究之後,大量的研究對自我參照效應的存在進行了驗證。這些研究所採用的範式與Rogers等人最初的範式不完全相同,因此不但在更廣的範圍內證實了自我參照效應的存在,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SRE的經典研究範式。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自我參照任務的對照任務除語音、語義加工外,加入他人參照任務(other-reference task,稱OR任務)。所謂他人參照任務是指將記憶材料與他人(如公眾人物、名人、被試的親屬等)相聯繫的編碼方式,如:下列單詞適合描述柯林頓么?第二,自我參照和他人參照任務的形式除前述的描述判斷任務外,還有自傳回憶任務(如:下列單詞是否讓你回憶起了關於你自己的重大事件?),以及將自我/他人與名詞相聯繫(如:“醫生”是否是你/他人曾經嚮往的職業?)等。第三,測驗任務除自由回憶外,增加了線索回憶和再認等多種形式。
2、“R/K”範式
有些研究發現,當測驗任務是再認時,自我參照效應往往不明顯。Conway 等人針對此問題進行了實驗。他們將被試分成3組,對40個人格形容詞分別進行自我參照、他人參照(參照人John Major,當時英國總理),以及社會讚許度判斷(判斷呈現的單詞是褒義還是貶義),判斷在5點量表上進行。1小時后讓被試進行再認,對被試回答“學過”的項目,還要進一步進行R、K判斷。如果被試真正清楚地記得這些項目,能回憶起單詞呈現時的細節就做R反應(即remember);相反,如果僅僅知道項目是先前呈現過的,並不記得呈現時的細節,或者僅僅是憑熟悉感進行再認,則作K反應(即knowing)。實驗結果發現,3組被試的整體正確再認率沒有顯著差別,但自我參照組的R反應成績顯著高於另外兩組,出現自我參照效應。這是因為R反應具有情節記憶的性質,伴有自我覺知意識(autonoetic consciousness);K反應與語義記憶類似,伴隨的是“知道感”(noetic consciousness)。可見,以“記住”為特徵的再認(R反應)含有自我指向的成分,而基於“知道感”的再認(K反應)幾乎沒有自我指向成分。因此,自我對記憶的影響只有在R反應中才能得到體現。簡單再認成績將兩種不同性質的記憶混淆在一起,不能敏感地反映自我參照效應。因此“R/K”範式比以簡單再認為測驗任務的經典範式更適合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

心理機制


自我指向的加工促進記憶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有3種假說。
1 精細加工(elaboration)說
精細加工是指對單個詞的項目特異性加工,這種加工不依賴於對系列中其他詞的加工,而是在該詞與記憶中早已存在的信息或結構之間建立多重聯繫,“醫生”一詞可以聯繫到“醫生在醫院工作,醫生穿白大褂”等等。按照精細加工說的觀點,自我參照之所以能提高記憶是因為自我是一個高度精細化的結構,一旦被激活,能在記憶材料和早已存儲在自我結構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聯繫。這些聯繫能夠為隨後的回憶提供多種通道,從而促進記憶。
精細加工任務受練習因素的影響,經常練習的任務對被試來說更容易,可以引起較好的記憶效果。Cynthia S Symous等人對129個相關實驗進行元分析,發現記憶材料是名詞時產生的自我參照效應比人格形容詞時要小。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人格形容詞的自我指向性加工,而對名詞的自我指向性加工較少,導致自我參照任務對名詞加工的效果較差。
同時,該元分析結果表明,在對照任務是他人參照而且參照對象與被試的親密度高時(如被試的母親),其產生的記憶效果接近自我參照,因為對親密度高的參照對象的記憶表徵更精細和豐富。總之,能提高對精細加工任務(如參照母親)的記憶,就會縮小與自我參照任務間的差距。因此,可以把自我參照促進記憶的原因解釋為精細加工作用。
2 組織加工(organization)說
另外一些研究者認為,自我參照提高記憶的機制在於組織作用。組織是指根據一定的語義標準將許多單詞“捆綁”在一起,也就是對一系列單詞之間關係的編碼加工,包括詞與詞之間的直接聯繫以及同屬於一個範疇的詞之間的間接聯繫。如“音樂”和“跳舞”之間既有直接的聯繫,也有因同屬於“舞會”這一範疇而產生的間接聯繫。對一系列單詞間的組織加工能夠在兩方面強化記憶:(1)由於該過程在編碼時支持項目間的聯繫,因此能夠為提取過程建立相互聯繫的通道。(2)由於範疇的名稱也進行了編碼,因此,提取時範疇名稱能起線索作用。自我參照可以把所有記憶材料歸類到不同範疇中去,如把人格形容詞歸為適合描寫自己和不適合描寫自己兩種,從而能促進對系列單詞之間相互關係的加工。
Klein等人進行過一系列實驗,在實驗一中發現自我參照條件下的回憶結果比其他兩種語義編碼條件有更多群集效應產生,初步證實了組織作用。進一步的實驗主要考查組織因素(無組織條件—有組織條件)和任務類型(語義任務—自我參照任務)兩種因素對記憶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只有組織因素的主效應顯著;若控制組織因素,自我參照與語義編碼條件的記憶效果相同。這說明,只要提高語義任務的組織作用,就能達到與自我參照相同的記憶效果,這些結果證實了自我參照促進記憶的機理在於組織作用。但由於語義任務本身就是一種精細加工任務,因此,上述研究不能排除自我參照任務同時也提高了記憶的精細加工。因此有研究者提出雙過程說。
3 精細加工、組織作用雙過程說
持雙過程觀點的研究者認為,自我參照任務能提高記憶的機制既包括精細加工因素,也有組織作用的參與。
Einstein等給被試設計了3類實驗任務:精細加工、組織和自我參照任務。其中,精細加工任務是讓被試給出呈現單詞的定義,然後在5點量表上表示出下定義的難度;組織加工任務是要求被試把所呈現的單詞劃分到給定的5種類別中去;自我參照任務是首先呈現單詞,然後讓被試回答呈現單詞是否引起了對個人事件的重要回憶。上述3種任務中每種任務使用的詞單又分有關聯(所有單詞間有明顯的相互聯繫,分屬幾個範疇)和無關聯(單詞間沒有明顯的相互關係)兩種,這樣一共有6種實驗條件。實驗者假設當一系列單詞間有明顯的相互聯繫時,對該系列單詞的組織加工是自動的,只有促精細編碼的任務有助於對該系列單詞的記憶;如果單詞間沒有明確聯繫,那麼對該系列單詞的精細編碼加工將是自動的,只有能提高組織的任務才才會促進記憶。學習結束后插入3分鐘的干擾任務,然後進行自由回憶。結果表明:在單詞間無明顯聯繫時,自我參照任務和歸類任務產生的記憶成績同樣好,都優於定義產生任務,說明自我參照任務能提高記憶組織;而在單詞有明確聯繫時,自我參照任務與定義產生任務的作用是類似的,都優於組織任務,說明自我參照能促進精細加工。由此可見,自我參照作用機制必須用組織加工和精細編碼雙過程來解釋。
總之,雙過程說比上述兩種單一機制的說法都更有說服力,因此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認同。

腦成像研究


Craik 等人設計了4種學習條件:(1)自我參照任務;(2)他人參照;(3)社會讚許度判斷;(4)音節數目判斷,行為實驗的結果表明,自我參照條件下的記憶成績顯著優於其他3種條件。對學習過程進行了PET掃描,並進行SPM(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分析,結果發現,自我的編碼與其他語義編碼一樣,都激活了大腦左額葉,這證明自我概念有通常的語義特徵;PLS(partial least squares)分析結果表明,自我參照獨特地激活了右前額葉,主要在BA10,45區。
在情節記憶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中,大量PET實驗證實情節記憶的提取和編碼對應的腦區是分離的,記憶的編碼主要是左半球的功能;而記憶提取的腦區主要在右半球。研究者將這一現象總結為情節記憶的編碼提取兩半球不對稱模型(Hemispheric Encoding/Retrieval Asymmetry,HERA模型)。對於HERA模型的解釋,一般認為編碼過程只是對事件本身的認知加工,具有語義加工的性質,所以激活左前額葉;而情節記憶的提取過程則是“從心理上重返過去”的過程,既包含過去的事件,又有自我的參與。然而,自我參與情節記憶的提取的說法,一直很難用實驗驗證。上述實驗提供了對這一問題的新的研究途徑。上述自我的激活區(BA10,45區)與Grady所列的情節記憶提取的激活區高度一致,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情節記憶提取過程中包含自我的激活。

文化比較研究


SRE研究的新動向——跨文化比較研究
美國格言說“叫得響的輪子得到潤滑油”,而中國格言卻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家公司,為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要求員工上班前對著鏡子說100次“我真漂亮”,而在日本人開的超市,員工每天早晨都要相互握手並對對方說“你真漂亮”。這些差異反映了東西方對個人的基本看法的差異。東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其自我概念具有互倚性(interdependent)的特徵,強調保持自我與他人的相互依存關係,自我的圖式涵蓋了母親等較為親近的熟人;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其自我概念具有獨立性(independent)的特徵,強調維持自我的完整性和排他性。
SRE的研究可以為研究東西方自我差異提供獨特的視角。朱瀅、張力等將中國被試分成自我組、母親組、魯迅組和語義組4種實驗條件,要求被試對人格形容詞在4點量表上進行判斷。結果表明,母親組與自我組無論在總再認率,還是在R和K判斷上均無顯著差異,二者的交互作用亦不顯著。而類似的實驗程序在西方被試得到的結果與此卻有很大的差異。Conway等人採用英國被試,發現自我組與母親組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對於R,自我組成績高於母親組,而對於K,母親組成績高於自我組,而且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是顯著的。Keenan 等人在一個以美國人為被試的研究中也發現自我組的記憶成績與父母組和語義組都存在顯著差異,而父母組和語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西方被試父母組的加工類似於語義加工。總之,東方被試自我組與母親組是類似的,西方被試的自我組成績高於母親組的成績,這從行為實驗上反映了上述東西方自我概念的差異。通過上述行為實驗也許可以假設,東方人的關於母親的記憶對應腦區與自我的記憶對應腦區接近或重合,而西方人的“母親區”與自我區分別處於大腦的兩個不同的半球上。如果能夠用腦成像技術證明這一點,也許可以得出文化影響大腦的結論。

對兒童記憶研究


記憶自我參照效應自發現至今,其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實驗指標等方面得到眾多新的發展,記憶自我參照效應也被證明為是成人記憶中的一種穩健的現象,而有關兒童記憶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至今依舊相當匱乏,其中實驗範式是最大的瓶頸。
在現有實驗範式的基礎上,通過要求被試完成與其年齡發展階段相適合的實驗任務,對中國文化背景下的4歲、5歲、8歲、9歲、10歲和11歲兒童的記憶自我參照效應進行探究,旨在從發展的角度豐富和深入記憶自我參照效應領域的研究。

三次實驗

實驗一:在經典SRE研究範式基礎上增加媽媽參照、老師參照和朋友參照,考察了8歲、9歲和11歲兒童記憶自我參照效應的發生髮展情況。結果表明所有年齡段兒童都未表現出記憶自我參照效應。對此結果的可能的解釋是自我參照效應受一系列實驗因素的影響。
實驗二:對實驗一的實驗程序進行改進。結果表明8、9、10、11歲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了自我參照編碼在促進記憶上的相同優勢,自我參照和媽媽參照無顯著差異,而老師參照和朋友參照兩者與自我參照的差異顯著。
實驗三:在修訂后更適合於低幼兒童的自我參照效應研究範式的基礎上增加老師參照,對4和5歲兒童進行探察。結果表明4和5歲兒童都未能表現出記憶自我參照效應。對此結果的解釋是,實驗範式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實驗結論

綜合實驗一、二、三得出如下結論:
(1)、8歲兒童已表現出了記憶自我參照效應,但8歲可能並不是兒童表現出記憶自我參照效應的最低年齡,如果實驗範式適當,這一年齡可能會被提前。
(2)、記憶自我參照效應不隨年齡變化而變化。8、9、10、11歲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了自我參照編碼在促進記憶上的相同優勢。
(3)、記憶自我參照效應受他人參照對象的影響。媽媽參照和自我參照具有促進記憶的相同優勢,而老師參照和朋友參照則沒有,這反映了中國兒童的自我中包含媽媽這樣的親密他人,而老師和朋友儘管可能與其自我存在一定的重疊,但尚不足以被視為與其自我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