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株洲的結果 展開

株洲

湖南省轄地級市

株洲,古稱“建寧”,湖南省轄地級市。位於長沙市東南部40公里處,湘江下游,東接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吉安市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省內衡陽、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株洲市轄天元區、蘆淞區、荷塘區、石峰區、淥口區5區,攸縣、茶陵縣、炎陵縣3縣,代管縣級醴陵市,此外設立有雲龍示範區,總面積11262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402.85萬人,城鎮人口273.59萬人,城鎮化率為67.91%。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京廣鐵路和滬昆鐵路在株洲交匯成為中國重要的“十字型”鐵路樞紐。株洲是長江中游城市群成員、長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一部分。此外株洲還擁有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2019年7月5日,株洲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布的“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低於80%的城市名單”,消除比例為17.6%。2020年9月2日,被交通運輸部評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歷史沿革


建制沿革
株洲古稱建寧,后又名櫧洲,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又名“櫧洲”。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遠古時期,株洲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據考古發現,在株洲縣漂沙井黃霞壠磨山有6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國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株洲屬黔中郡。
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割湘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築縣城於今株洲市慶雲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建寧縣治從櫧洲遷駐淦田(今株洲縣淦田村,現存有建寧故城)。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建寧縣治又復遷櫧洲。
公元265~420年,晉代一統中國,建寧縣治仍駐櫧洲,屬古荊州長沙郡。
公元420年~589年,南朝齊時期,建寧縣屬湘州長沙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建寧縣入湘潭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州治在今攸縣縣治)。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除南雲洲,取消建寧縣。建寧縣域劃歸湘潭、醴陵兩縣。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株洲廳。“株洲撫民府”位於現蘆淞區樟樹坪。
株洲
株洲
民國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廳”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納入湘潭縣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湘潭縣株洲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湘潭縣株洲鎮和白關鄉、昭陽鄉合併為株洲鄉。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縣級株洲市,屬長沙專區。
1953年,改為省轄市,郊區分為郊東區、郊北區。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東區、株洲市郊北區合併為株洲市郊區,設立株洲市郊區區公所,轄22個鄉。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地級市,由省委直接領導,成為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地級市。
1958年9月5日,撤銷鄉級建置,株洲市郊區所轄5個大鄉合併組成株洲市郊區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設株洲縣,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駐淥口鎮,株洲縣歸株洲市。
1966年1月18日,復置郊區。
1970年7月8日,城區設立3市轄區(縣級)即東區、南區和北區。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將原湘潭地區攸縣、茶陵縣、醴陵縣、酃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轄區人口308.12萬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縣改為設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1997年7月,撤銷東區、南區、北區、郊區,調整設立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和天元區。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株洲雲龍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分別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市級行政、經濟管理許可權。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撤銷株洲縣,設立株洲市淥口區。

地理環境


位置

株洲市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東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本省衡陽、郴州兩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總面積11262平方公里,介於北緯26°03’05”~28°01’07”,東經112°57’30”~114°07’15”之間。
株洲
株洲

地形

株洲市境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市域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谷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為山地,山巒迭障,地勢雄偉。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佔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佔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佔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佔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佔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佈。

氣候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風向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正南風,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為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產過噸的縣(市)就產生在株洲代管的醴陵市。

水文

株洲市域的河流長度5公里以上的341條,30公里以上的19條,100公里以上的7條,均屬湘江水系。湘江幹流在株洲市域內全長89.6公里,占湘江總長的10.46%。市域內湘江一級支流較大的有洣水、淥水;湘江二級支流長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鐵水等4條。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株洲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錫、鈾、銅、鈮、鉭、稀土、螢石、石膏、硅石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等40餘種,為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產和礦藏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植被所具有的多樣性特徵,為多層次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已發現礦產44種,礦床(點)360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10處,小型103處。礦產資源賦存具有伴生礦產多、單一礦產少,資源和礦產地分佈相對集中的特點。鈮、氧化鉭、高嶺土、鑄石用輝綠岩、冶金用石英岩等5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省之首,煤、鐵、錫、氧化鈮、細晶石、陶瓷土、普通螢石、熔劑用灰岩等8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省2-5位。
株洲
株洲
2016年,株洲市已發現礦種44種,探明資源儲量礦種20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16種,非金屬礦產22種,水氣礦產1種。實施地質勘查項目(含續作項目)31個。

植物資源

株洲市域的植物種屬古老,種類繁多,群落交錯,分佈混雜。自然分佈和引種栽培的約有106科、296屬、884種。其中珍稀鄉土樹種約有40餘種。株洲市共有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國家一級古樹245株。株洲市森林覆蓋率42.2%,活林蓄積量1179.85萬立方米。炎陵縣桃源洞有原始森林面積10萬多畝。

土地資源

根據2014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株洲市耕地208995.71公頃(313.49萬畝);園地7594.16公頃(11.39萬畝);林地686259.47公頃(1029.39萬畝);草地27445.15公頃(41.17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91472.72公頃(137.21萬畝);交通運輸用地20559.4公頃(30.84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9425.89公頃(89.14萬畝);其他土地23002.97公頃(34.50萬畝)。按三大類分,株洲市農用地962821.95公頃(1444.23萬畝),建設用地106962.59公頃(160.44萬畝),未利用地54970.93公頃(82.46萬畝)。

水資源

株洲市境內有洮水水庫,總庫容達5.25億噸,多年平均水量達8.36億噸,多年平均可供城市水量6.64億噸,水庫的水量足以滿足株洲城區的用水需求。水庫水量充沛,庫區植被良好,沒有工業污染,水質全年達到了Ⅱ類標準。2014年,市內可用水資源量約為102.3億立方米,年度用水量為23.8億立方米。全市範圍內,有中大型水庫4座、中型水庫14座、小型水庫946座。共建成裝機500千瓦以上水電站167座,總裝機54.7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末常住人口402.85萬人,比上年增加0.77萬人。按城鄉分,城鎮人口273.59萬人,農村人口129.26萬人;按性別分,男性205.93萬人,女性196.92萬人。年末城鎮化率為67.91%。

民族

株洲屬散雜居民族地區,有46個少數民族,常住少數民族人口2.3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0.56%,城市民族工作社會化、多元化、繁雜化。

政治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市委書記曹慧泉 
市長陳恢清(代理)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何劍波
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公安局黨組(黨委)書記、局長李曉葵
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工商聯(市總商會)主席(會長)楊勝躍
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何劍波、李曉葵、楊勝躍、譚可敏、楊英傑、王衛安

友好城市

國內:湖北省黃岡市、山東省威海市、河北省唐山市、四川省德陽市、重慶市合川區、河南省商丘市
國外:南非-彼得馬里茨堡市、挪威-腓特烈斯塔市、韓國-京畿道抱川市、越南-芽庄市、烏茲別克-納沃依市、美國-德拉姆市

行政區劃


根據2018年政府官網顯示,株洲市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淥口5區,攸縣、茶陵縣、炎陵縣3縣,代管縣級醴陵市,另設有雲龍示範區。市政府駐地天元區。
株洲行政區劃簡表
名稱面積/平方千米2012年常住人口/萬人政府(管委會)駐地
天元區327.628.31株洲大道
荷塘區14331.39新華東路
蘆淞區216.829.18楓溪大道
石峰區60.225.10響田路
雲龍示範區105.84.49雲龍大道
淥口區105328.96學堂路
市區數據合計1906.4147.43/
醴陵市215795.80左權路
攸縣265169.37望雲東路
茶陵縣240757.84城關鎮
炎陵縣201320.22霞陽鎮
市域數據合計10209361.7/

社會


教育

至2019年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11所。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畢業生511人,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26953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教育系統口徑)8451人,普通高中畢業生19678人,初中學校畢業生37387人,普通小學畢業生42834人,在園幼兒15.3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2%。各類民辦學校999所,民辦學校在校學生19.1萬人。發放國家獎學金、助學金2700.9萬元,落實義務教育保障資金4.3億元。
株洲
株洲
高等院校
湖南工業大學
職業院校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湖南工貿技師學院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 
成人高校
株洲職工大學南方動力機械公司職工工學院株洲廣播電視大學
著名高中
株洲市第二中學株洲市南方中學株洲市九方中學
株洲市一中株洲市第四中學株洲縣第五中學
株洲八中株洲市第十三中學株洲市第十八中學
醴陵市第一中學醴陵二中醴陵四中
攸縣第一中學茶陵縣第一中學炎陵一中

環境保護

環境監測與保護
2016年,株洲市全社會用電總量110.7億千瓦時,增長5.9%,其中,工業用電量64.5億千瓦時,增長2.8%。萬元GDP能源消耗下降5.5%。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76萬噸標準煤,增長8.1%,其中,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20.3萬噸標準煤,增長12.3%。空氣良好天數283天,空氣質量優良率77.7%,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35.7%。森林覆蓋率62%,全年造林面積1.2萬公頃,年末實有封山(沙)育林面積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2434.3萬立方米。自然保護區14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
安全生產
2016年,株洲市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34起,比2015年減少152起,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85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34人。株洲市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18起,比2015年減少332起,工礦商貿企業生產事故死亡人數11人,比2015年增加4人;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0人,比2015年減少1人。

醫療衛生

2016年,株洲市有衛生機構2940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共189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2個。衛生技術人員2.5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968人,註冊護士10920人。防疫站10個,技術人員396人。衛生監督檢驗機構6個,技術人員110人。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2.3萬張。

市政

2016年,株洲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4.5億元,比2015年增長5.2%。株洲市客貨運輸換算周轉量188.8億噸公里,增長6.2%。貨物周轉量185.5億噸公里,增長6.7%,其中,公路周轉量164.7億噸公里,增長7.8%,水運周轉量20.8億噸公里,下降1.4%。旅客周轉量33.2億人公里,下降15.4%。年末民用汽車保有輛39.7萬輛,增長15.1%。

郵電通訊

2016年,株洲市郵政電信業務總量85.3億元,比2015年增長43.8%,其中,電信業務總量72.8億元,增長45.6%;郵政業務總量12.5億元,增長54.9%。年末網際網路寬頻用戶數達58萬戶,增長7.5%,網際網路普及率為69.4%,比2015年提升4.9個百分點。

旅遊事業

2016年,株洲市旅遊總收入393.4億元,比2015年增長53.6%。其中,國內旅遊收入392.3億元,增長54.2%;國際旅遊外匯收入0.2億美元,下降39.2%。國內旅遊人數4551.5萬人次,增長21.7%;境外入境旅遊人數5.9萬人次,下降40.2%。

體育事業

2016年,株洲市全年共有體育場地4878個,其中,體育館18座,運動場446個,游泳池37個,各種訓練房289個。株洲市開展全民健身項目149項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40萬人。
2019年11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一批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城市,株洲在列。

文化事業

2016年,株洲市文化和創意產業增加值178.4億元,比2015年增長7.6%。藝術表演團體9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7個,博物館、紀念館10個,放映農村公益電影1.9萬場。廣播電台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台6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96%,有線電視用戶79.2萬戶。
國家一級圖書館:株洲市圖書館、炎陵縣圖書館、茶陵縣圖書館、醴陵市圖書館

社會保障

2016年,株洲市從業人員250.2萬人,新增城鎮就業5.2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8萬人,創業培訓1.1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7.3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61.3萬人,參保率為96.7%。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275.2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54.4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3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36.9萬人。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和農村居民分別有6.2萬人和13萬人,發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經費4.2億元,其中,城鎮2.4億元,農村1.8億元。

科學技術

2016年,株洲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23.6億元,增長17.3%,佔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2.1%。承擔國家安排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1項,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5項。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個,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0個。專利申請7595件,其中,發明專利2739件;授權專利3726件,其中,發明專利836件。

經濟


綜述

株洲
株洲
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10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55.68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437.48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412.63億元,增長3.3%。

第一產業

201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227.8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農業增加值113.8億元,增長5%;林業增加值25.1億元,增長3.8%;牧業增加值71.7億元,下降0.2%;漁業增加值10億元,增長3.8%。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58.6萬畝,比上年下降3.3%;蔬菜種植面積115.5萬畝,增長3.3%;油料種植面積65.5萬畝,增長5.9%;棉花種植面積2.2萬畝,下降6.3%。
全年糧食產量168.6萬噸,比上年減產1.5%;蔬菜產量321.5萬噸,增產3.8%;水產品產量9.7萬噸,增產3.8%;油料產量7.3萬噸,增產6.1%;水果產量39.1萬噸,增產18.9%。豬、牛、羊肉總產量23.2萬噸,減產16.4%;禽蛋產量4.2萬噸,增產1.5%。

第二產業

2019年,全市工業增加值1057.3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6%,分別高於全國、全省0.3和2.9個百分點。高加工度工業增長18.7%;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在規模工業中,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增長14.2%;分行業看,軌道交通裝備業、汽車及零部件業、航空裝備業等三大動力產業增加值增長29.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5.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0%,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1.7%。規模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6.2%,利潤增長20.5%。
全市建築業增加值30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產值883.6億元,增長19.9%。房屋施工面積4899.8萬平方米,增長21%;房屋竣工面積2031萬平方米,增長19.8%。

第三產業

株洲
株洲
201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比上年增長12.2%,分別高於全國、全省6.8和2.1個百分點。從產業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8%;第二產業增長28.5%;第三產業增長2.8%。從投資主體看,民間投資增長16.7%;國有投資下降5.1%。從投資方向看,全市工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民生工程投資、生態環境投資分別增長29.8%、60.3%、35.6%和64.9%,基礎設施投資下降8.4%。全市億元以上項目(不含房地產開發項目)544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3個。
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402.9億元,增長0.8%。商品房銷售面積684.5萬平方米,下降20.3%;商品房銷售額419.6億元,下降16.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02.7萬平方米,下降1.8%。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高於全國2.2個百分點,與全省持平。分經營地看,城鎮零售額1085.9億元,增長10.2%;鄉村零售額88.7億元,增長10.9%。分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額1026億元,增長10.3%,餐飲消費額148.6億元,增長9.8%。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1022.7億元,增長10.5%,住宿和餐飲業159.1億元,增長8.4%。分限額類別看,限額以上376.6億元,增長8.3%,限額以下798億元,增長15.5%。
全年進出口總額2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出口22.9億美元,增長12.9%;進口6.5億美元,下降10.1%。分產銷地區看,對亞洲出口6.8億美元,下降17%;對北美洲出口6.1億美元,增長18.2%;對歐盟出口6.5億美元,增長64.4%;對東盟出口2.6億美元,下降8.9%;對南美洲出口1.5億美元,增長56.5%。分商品類別看,機電產品出口13.6億美元,增長14.8%;家用陶瓷器皿出口2.9億美元,增長1.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5億美元,增長46.2%。
新批境內省外項目1134個,比上年增長15.4%。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5.4億美元,增長13.4%。實際利用內資金額575.5億元,增長19%。
至2019年末,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1.8億元,較上年增長2.8%。其中,地方收入200.9億元,增長6.1%。市本級完成地方收入59.9億元,增長4.2%;縣(市)級完成地方收入61.4億元,增長6.3%;區級完成地方收入79.6億元,增長7.4%。全市各項稅收總收入254.3億元,增長1.4%,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9%。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26.1億元,增長15.3%。其中,財政用於民生支出337.8億元,增長19.6%;財政八項支出420.3億元,增長1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274.1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005.2億元,增長11.3%;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794.5億元,下降6.0%。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2166.3億元,增長17.5%。餘額存貸比為66.2%。
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營業部35家,上市公司9家。證券交易額3425.3億元,期貨公司成交金額705.8億元。
全市各項保險保費收入89.3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財產險保費25.9億元,增長7.3%;人身保險保費63.4億元,增長6.3%。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23.2億元,增長1.5%,其中,財產險賠款13.4億元,增長13.2%;人身保險給付9.8億元,下降11%。

文化


方言
株洲方言(湘語-新湘語;贛語、客家話):株洲主城區方言介於長沙方言和湘潭方言之間,但縣市方言受贛客方言影響較大,比較難懂,五里不同音,難以溝通。一般而言,湘東地帶的山區方言多半為贛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及當地土話相互融合而成,成分較為複雜,如醴陵話,整個來說很難把它歸入湘語或贛語,可又都同時具備湘語和贛語的一些特點。

交通


航空

株洲北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40公里,經長株高速公路30分鐘可以到達。
此外,株洲通用機場位於株洲市東南部10公里處的蘆淞區五里墩鄉境內。一期工程按運12飛機使用要求進行設計,可以起降最大起飛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飛機、直升機,飛行區等級為1B,按晝間目視飛行要求建設,跑道長度為800米,寬30米。通用航空機場是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而使用的機場。包括可供飛機和直升機起飛、降落、滑行、停放的場地和有關的地面保障設施。

鐵路

株洲是“十字型”國家級鐵路樞紐,和鄭州並稱“北鄭南株”。市域內主要有株洲站(京廣線客貨運輸特等站)、醴陵站(浙贛線客運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廣線貨運、編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廣高鐵客運站一等站)、醴陵東站(滬昆客運專線)、長株潭城際鐵路株洲站(建設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車的吉衡鐵路在株洲南3縣設有攸縣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個客運火車站
株洲有“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京廣、滬昆2大鐵路幹線在這裡十字交匯,株洲站是中國客貨運輸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鐘接發列車一次,日接發車達230趟之多,日均客流量1.6萬人,2015年株洲火車站總共發送旅客584.9萬人。株洲北站是全國最重要的12個路網性編組站之一,同時也為特等站(原雙向三級七場),日均辦理車16000輛,解編11000輛,株洲為鐵路雙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際鐵路中,株洲也成為其樞紐。株洲北通長沙、岳陽,西至湘潭、婁底,東往醴陵,南達衡陽,四個方向都銜接著重要城市。其中,長株潭城際鐵路在株洲設九郎山站、田心東站、大豐站、城鐵株洲站、株洲南站5個火車站。2016年12月26日建成通車,株洲市中心坐城際列車到長沙市中心只需要30分鐘。
株洲
株洲

公路

株洲公路四通八達,106國道、320國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長株高速公路(S21)、滬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規劃中的京港澳高速複線、滬昆高速複線和連接閩南、贛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內穿過,全長41.629公里的長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會長沙距離更近。
株洲市內有7座大橋橫跨湘江。株洲形成”三環七射“的道路格局。有株洲大橋、石峰大橋、株洲湘江三橋(建寧大橋)、株洲湘江四橋(天元大橋)、株洲湘江五橋(蘆淞大橋)、株洲湘江六橋(楓溪大橋)、株洲湘江七橋(淥口大橋),2017年03月21日建成通車,用於拉通株洲縣與京港澳高速公路的聯繫。

水運

繞城而過的湘江四季通航。普通船隻沿湘江可上溯衡陽、永州,下通長沙、洞庭湖、長江。千噸級船舶能順湘江、經長江、通上海並達世界各地。株洲港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

公共汽車

株洲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走在全國節能創新前列,是“國家交通管理模範城市”。2009年,株洲市啟動“電動公交車三年行動計劃”,將城區627輛骨幹公交線路公交車全部電動化,既節能又環保。2011年7月,城區線路已全部置換電動,株洲成為了全國首個“電動公交城”。市區線路票價自2011年2月1日起,統一至1元(無論空調車或非空調車、跨線或不跨線)。城郊線路票價大多為2-3元。市區線路和城郊線路共70條左右,涵蓋株洲城區及市域周邊。此外,長株潭城際公交於2007年開通,促進了長株潭一體化建設。株洲部分公交車於2014年開始向市民提供免費無線網。

地鐵

根據《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體系規劃》,株洲未來將建設4條地鐵線路。2018年將開始修建4條地鐵線路,4條地鐵線呈風車放射狀,共108.6千米。其中1、2號線為主骨架,3、4號線為遠景預留線。1號線起於京廣高鐵株洲西站、止於華強,全長32.7公里,橫向貫通株洲城。2號線起於清水塘、止於淥口鎮,全長30.9公里,縱向貫通株洲城。3號線起於白馬壟站,止於航空城,全長32.8公里。4號線起於金山新城,止於歐洲大道,全長29.4公里。

公共自行車

株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於2011年4月25日開通。是繼杭州、廣州之後第三個進行運營投入的城市。株洲市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分為三級,每個一級站點的自行車超過40輛,每個二級站點的自行車在20輛到40輛之間,作為次干網路,每個三級站點的自行車不超過20輛。株洲倡導“隨用隨騎,騎后速還”的用車理念,鼓勵市民選擇公交、自行車換乘等方式出行。市民憑藉有效身份證件,交納200元押金后,可實名辦理用戶卡,3小時內免費,超過3小時按每小時1元計費。

旅遊


景點

名稱地址地位
AAAA級景區炎帝陵景區 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鹿原陂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新瀟湘人文八景
株洲方特歡樂世界 雲龍新區華中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題公園
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炎陵縣十都鎮 保存著中國南方地區面積最大的10萬畝原始森林,景區內珠簾瀑布區域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13.6萬個/cm3,為亞洲第一
雲陽山風景區 茶陵城關鎮十八丘第八代神農炎帝封地
酒仙湖景區 攸縣酒埠江鎮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神農城 天元區全球華人炎帝景觀中心
AAA級景區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城關鎮前進村三角坪
李立三同志故居醴陵市立三路7號
先農壇醴陵市東正街30號
仙人橋風景區攸縣漕泊鄉七里村
大京風景區 株洲縣大京管委會
蘆淞服飾市場群蘆淞區蘆淞路三交叉巷28號湖南省首個國家級購物旅遊景區 
紅軍標語博物館炎陵縣新市街02-4號全國首家紅軍標語專題博物館
新世紀陶瓷藝術館醴陵市左權南路198號
其他景點株洲湘江風光帶湘江沿岸 將被打造成“東方萊茵河”
株洲市規劃展覽館天元區天台路旁 湖南省首個城市規劃展覽館
湘山公園炎陵縣炎陵西路湖南省級森林公園
洣泉書院炎陵縣新市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酃峰(神農峰)炎陵縣下村鄉湖南省第一高峰,海拔2115.2米
註:資料來自

歷史遺址

恐龍化石遺址可以見證株洲境域億萬年的滄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遺址、茶陵棗市獨嶺坳文化遺址、炎陵龍渣瑤族寨址等可以見證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類活動史;五代馬王故城遺址、北宋金州故城遺址、三國建寧古城遺址、南宋茶陵城舊址、容陵侯故城、陰山縣故城、攸縣故城、三國吳建寧縣新城遺址、醴陵古城遺址等古城遺址可以見證醴陵兩千多年的城市聚落髮展史;醴陵南橋鞭炮作坊遺址、楠竹山窯址、窯下灣磚窯址、溈山窯大遺址,炎陵桃嶺窯址、洞下窯址,茶陵中瑤窯址、陵窯背窯址、陵窯塘下窯址,株洲縣窯堆子窯址等古窯遺址可以見證株洲古代手工業的繁榮。

紅色旅遊

株洲是革命老區,革命史跡地眾多:如市區的協豐長綢布店、羅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戰略決策、水口連隊建黨、中村分田運動、朱毛第一次會面、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洣泉書院,毛澤東指揮酃城戰鬥舊址——接龍橋、紅軍標語博物館等;茶陵縣的工農兵政府舊址、中國共產黨茶陵縣委員會舊址、中共茶陵縣委、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九渡沖戰鬥遺址、茶陵烈士陵園、紅軍村和紅軍牆、紅軍學校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舊址、茶陵縣烈士陵園等;攸縣東沖兵工廠、南岸列寧室、攸縣烈士公園、六十分烈士墓群,譚震林墓等;醴陵毛澤東考察農民運動舊址東富寺、毛澤東革命活動紀念地—先農壇、李立三故居、左權將軍紀念碑等。

地標建築

株洲
株洲
株洲電視塔,又叫東方神龍塔,高293米,是株洲最高建築物,鋼結構帶旅遊的多功能綜合電視塔。既是廣播電視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又成為當地的標誌性景觀和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的重要場所。

代表人物


● 政治軍事
譚震林、龍永圖、左權、周玉書、譚冬生、李立三、耿飈、宋時輪、楊得志、肖旭初、譚仲麟
劉三吾、程潛、陳明仁、蔡申熙、羅學瓚、羅哲、劉詠堯、何孟雄、張平化、何鍵、周里、張經武、廖海光、張少松、霍揆章、唐縱、劉鼎漢
● 文學藝術
楊華方、馮子、歐陽一葉、蔡儀、鄧文來、袁昌英、李鐸、李立、潘力生,李東陽
● 科學技術
蘇紀蘭、李惕碚、胡躍福、唐來儀、郭光榮、楊仁斌、丁國華、肖啟明、金慶民、黎澍、湯飛凡
● 體育娛樂
劉若英(祖籍株洲)、馬可、湯燦、王麗達、鄒翔、李珍妮、鄧莎
● 教育理論
胡庶華、顏元叔、何炳麟、易鼎新、李傳信、陳志武

獲得榮譽


榮譽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國家老工業基地國家交通管理模範城市
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最具魅力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國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國家金融生態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試點市
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感測技術產業化基地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城市中國十大地級活力城市中國最具魅力旅遊城市
中國十佳誠信政府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區土地資源管理傑出獎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暢遊中國100城 
2018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48名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2019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第70 2019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 
2020年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第十屆湖南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城 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 
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 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2020年特色型信息消費示範城市(公共服務類)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2020年度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 中國地級市百強品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