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

三材

三材,拼音sān cái,是一個漢語辭彙,釋義為三位輔弼之才。

解釋


指天、地、人;三種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師之材,卿相輔佐之材;三位輔弼之才;三種材料。製作車輪的三種木材;三種材料。指制弓的膠、絲、漆;三種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備的水、木、火。

出處


《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唐 褚亮 《祭方丘樂章·舒和》:“一德惟寧兩儀泰,三材保合四時邕。
范仲淹 《易兼三材賦》:“《易》以設象,象由意通。兼三材而窮理盡性,重六畫而原始要終。
《荀子·君道》:“材人願愨拘録,計數纖嗇,而無敢遺喪,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飾端正,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守職修業,不敢損益,可傳世也,而不使侵奪,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為便於事也,知明制度權物稱之為不泥也,是卿相輔佐之材也……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國語·晉語四》:“且 晉 公子,敏而有文,約而不諂,三材侍之,天祚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