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碾盤鄉的結果 展開

碾盤鄉

四川南部縣碾盤鄉

碾盤鄉地處縣城東南角,嘉陵江畔,距縣城20公里,東接楠木,北臨謝河、碑院,西接盤龍,南與石河隔江相望。全鄉轄10個行政村、70個社,總人口11699人,總戶數2913戶,幅員面積22.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81米。耕地6165畝,屬淺丘帶壩地貌,地理版圖呈“扁條”形,謝碾公路與唐巴公路構成“丁”字形公路骨架。

概況


碾盤鄉
碾盤鄉
碾盤鄉是縣確定的以糧油、蠶桑、生豬生產為主的基地鄉鎮之一。主要糧食作物有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青蒿、海椒為主,小雜糧以綠豆、豌豆、黃豆為主。2006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2580元,糧食年生產能力4500多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
碾盤鄉有鄉衛生院1所、村極醫療站10個,有鄉中心小學1所。截止2006年底,全鄉10個村全部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全鄉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200多門,有行動電話700多部,家用微機上網近10台,建有移動通訊基站1座。場鎮建設面積0.5平方公里,居民有500餘人,集市貿易十分活躍。森林覆蓋率達43.2%。全鄉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共有12個黨支部,2006年底有黨員人數246人。

地圖位置


碾盤鄉地處縣城東南角,嘉陵江畔,距縣城20公里。

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農業基礎條件的完善,生態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產業結構初具規模。通過實施農業綜合規劃,合理利用資源,實現了農業綜合效益。全鄉糧經比例為6:4,糧食麵積控制在13200畝,經濟作物面積保證在9400畝,均含複種指數。全鄉建畜禽基地7個村,培育養殖大戶50戶,人均養豬0.9頭,小家禽15隻,全年出欄肥豬10650頭;蠶桑基地村3個,人均栽桑30株,人平養蠶0.3張,人平養蠶收入100元左右;水果基地村1個;水產養殖基地村2個,年養成魚200噸;砂石開發基地村4個,砂石場6家。利用沿江河灘開發沙石,此項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蔬菜基地村2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農業。截止2004年退耕還林1300畝,森林植被覆蓋面廣,多以柏樹為主。

招商引資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嘉陵江畔2、6、8、9村,近5000畝河灘地,砂石資源十分豐富,全鄉幹部群眾充分發揮其優勢,研討了一系列開發政策,吸引開發商。截至2017年,修通河灘公路11條,總長近10公里,年開採砂石約875000噸,暢銷儀隴,遠銷巴中等地,解決剩餘勞動力1500餘人,收入可達150萬元。現有砂石場6家,預製件廠28家,頁岩磚廠4家,企業總產值達3000餘萬元,利稅總額近200萬元。可謂碾盤一大特色。勞務輸入4000餘人,主要分佈在廣州、深圳、新疆、上海等地,以建築業為主。

基礎設施建設


始建於60年代的國家西部小(I)型水庫——上游水庫,座落在碾盤上柏廟村的重重山巒之中,總庫容466萬方,有效庫容389萬方,主幹渠7公里,控灌碾盤、盤龍、楠木三個鄉鎮的大片農田。2003年投資100餘萬元對主幹渠進行維修。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8000畝,實際控灌面4500畝,其中碾盤2362畝,盤龍1747.2畝,楠木450畝。全鄉共有塘、堰、蓄水池、沉陷井等畜水工程154處,山毛坑1850口,總蓄水量81.7萬方,控灌面積達3595畝,提灌站3處,總動力117千瓦。
1998年修建鄉郵電所200平方米,當年投入使用。截至2017年,已開通程式控制電話1200餘門,基本達到以村村社社戶戶通電話,為群眾提供了及時
碾盤鄉下村:
碾盤埡村羊角壩村頂山寺村上白廟村磨刀石村谷黃廟村馬家溝村下窯壩村陳店村旱拱橋村

經濟


2014年,有林業產業環線4條,林地面積8747畝。其中2014年新栽植楊樹、竹柳2200畝,含“13215”工程1360畝。優質桑園面積達300餘畝,年產蠶繭3800餘公斤。發展現代水稻農業3500畝,建種植核心區2個,輻射區8個。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3個,實行專合+基地+公司模式種植中藥材400畝、釀酒高粱300畝、治種水稻450畝,蜜本南瓜800畝,其中林下種植500畝。引進業主投資千餘萬流轉土地800畝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其中有機蔬菜和有機豬肉已部分上市。

社會事業


教育

碾盤鄉小學位於碾盤鄉碾盤埡村至磨刀石村村社水泥路邊,宿舍、食堂、教學樓等教學設施齊全,師生共300餘人,學校設有數學、語文等基礎學科,德、智、體全面發展、分1-6年級,分階段教學,學風淳樸、氛圍良好。

基礎設施

國家小型水利工程——上游水庫座落在本鄉,總庫容量460萬方,庫面達1200畝。全鄉新建山坪塘3口,整治維修了7口病險山坪塘,新建渠道2公里,整治維修10公里渠道。
2014年全面完成1、4、6、7、8、9、10村等7個村2000多畝的土地整理項目工程,極大的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水土涵養能力得到提升,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