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騎士道的結果 展開
- 名詞解析
- 詞語解析
- 艾爾之光角色專用系統之一
騎士道
名詞解析
騎徠士道是指為了達成守護主君義務的事情以今天的標準。騎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層社會的貴族文化精神,它是以個人身份的優越感為基礎的道德與人格精神,但它也積澱這西歐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騎士精神最早的意思是指馬術。
最初的騎士道
最初所謂的騎士道,就是為了達成守護主君義務的事情以今天的標準,無外乎以下三種:
一、作為封建制度的組成部分;
二、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
三、一種個人的行為方式、榮譽觀和道德準則。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一統西歐,被教皇加冕為“偉大的羅馬皇帝”,12名跟隨查理大帝南征北戰的勇士就當然成了“皇帝的侍衛”,他們被人們稱為“帕拉丁(Paladin)”,即聖騎士,統帥著當時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騎士們。
經過“鐵鎚”查理、“矮子”丕平、查理曼三代人的發展,當時的加洛林王朝已擁有整個西歐最強大的重騎兵軍隊。為封建主服騎兵役的軍事貴族身份、以封建采邑作為經濟來源、武士階層所恪守的社會規則、基督教精神的融入、以及象徵性的騎士授封儀式,這代表了中世紀初期的騎士在加洛林王朝已經成型,並成為之後整個歐洲的騎士制度源頭所在。
“騎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層社會的貴族文化精神,它是以個人身份的優越感為基礎的道德與人格精神,但它也積澱這西歐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如別淋司基指出的”對個人的人格的愛護和尊重;為被壓迫者和被迫者犧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為愛和美在塵世上的代表及作為和諧,和平與安慰的光輝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學者指出:從選擇品德的傾向來說,傳統在歐洲佔上風。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對現代歐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著極其重大的作用。它構成了西歐民族中所謂的“紳士精神”形成了現代歐洲人對於個人身份和榮譽的注重,對於風度、禮節和外表舉止的講究;對於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婦女的浪漫氣質的嚮往;以及恪守公開競賽,公平競爭的費而賴精神品質。總之,它使現代歐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優雅的貴族氣質成分,又兼具信守諾言,樂於助人,為理想和榮譽犧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騎士道
十二世紀以後的騎士道
到了十二世紀,騎士精神的意義轉變為人生的整體規範。
騎士精神規範的基本守則如下:
* 保護老弱婦孺。
* 為公義而戰以對抗不平與邪惡。
* 熱愛家園。
* 為防衛教會而冒死犯難。
事實上,騎士和貴族會為私利漠視騎士精神。貴族之間的仇恨和土地的爭奪,往往會擺在任何守則之上。例如,依日耳曼的部落習俗,酋長遺產由兒子均分,而非長子繼承,為了爭奪財產經常引發兄弟之間的戰爭。最好的例子就是查理曼的孫子之間的衝突。
在中古時代,農民通常是瘟疫與內戰的最大受害者。國王會設立騎士勛位組織,組織中的高階騎士必須發誓對國王與同伴效忠。成為騎士勛位一員可享有極大的名望,也因此成為國家裡的重要人物。1347年,在百年戰爭期間,英國的愛德華三世成立嘉德勛位,並一直留存至今。這個等級是由英國二十五個最高等級的騎士所組成,他們必須保證對國王的忠心並在戰爭中全力以赴以取得勝利。
金羊毛勛位是由勃艮地的好人菲力在1430年時設立,為歐洲最貴重和最具權威的勛位。法國的路易十一設立聖米迦勒勛位以掌控他最重要的貴族。卡拉托拉瓦、聖地亞哥和亞耳岡達拉等勛位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驅策騎士將來犯的摩爾人趕出西班牙,他們在西班牙第一個國王,亞拉岡的斐南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
騎士的八大美德:
謙卑(Humility)
榮譽(Honor)
犧牲(Sacrifice)
英勇(Valor)
憐憫(Compassion)
靈魂(Spirituality)
誠實(Honesty)
公正(Justice)
騎士宣言:
我的劍放在這裡。我將牢記 謙卑,憐憫,公正,榮譽,犧牲,英勇,靈性,誠實的美德。我將奉獻我的靈魂和我的生命在公平之神的腳下。我的血將伴隨著榮譽灑在戰場上。我的劍放在這裡,神祝福它永遠鋒利。除非它的主人低頭,它將永不折斷。(I will be kind to the weak.I will be brave against the strong.I will fight all who do wrong.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not fight.I will help those who call me for help.I will harm no woman.I will help my brother knight.I will be true to my friends.I will be faithful in love.電影Kingdom of Heaven中的騎士宣言:Be without fear in the face of your enemies. Be brave and upright that God may love thee. Speak the truth always, even if it leads to your death. Safeguard the helpless and do no wrong. That is your oath.)
中世紀教會對於騎士道的定型
徠在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會以其獨有方式控制著整個社會,整個社會都圍繞且依託著宗教信仰而運轉。騎士貴族階級正是在基督教信仰控制下,逐漸發育出了自身特有的,同時也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特有的騎士精神。騎士精神不僅是一種階級意識,更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下社會生活與自我認知的完美結合,它所承載的是整個中世紀西歐社會的信仰與價值。
“騎士”一詞在現代英語中為knight和cavalier。而chivalry則包含“騎士精神”和“騎士制度”的重要含義。“騎士”一詞法語為chevalier,德語為ritter,義大利語為cavaliere,西班牙語為caballero。
“早期的騎士是起源於日耳曼習俗的重騎兵,是中世紀歐洲戰場上的主力軍;11世紀以後在教會的影響下,騎士逐漸演變為‘基督的戰士’,並成為一種身份標誌;13世紀左右在教會和社會環境的約束下,形成一種紳士風度和騎士精神。”。
什麼是騎士精神呢?本文探討廣義的騎士精神,即chivalry。埃德加·普雷斯蒂奇(Edgar Prestag)認為,chivalry最初表示由重騎兵組成的軍事貴族階層,但在中世紀後期也表示整個騎士制度,包括騎士特有的宗教意識、道德觀念和社會行為標準。莫里斯·肯恩(Maurice Keen)認為,chivalry是一種時代精神,其中混合著尚武、高貴、基督教化的因素。奧爾多·斯卡格萊昂納(Aldo Scaglione)認為,chivalry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騎士被改造成基督的戰士,為信仰而戰;第二個階段是騎士被改造成彬彬有禮的君子。
騎士精神是基督教思想內涵的特定表達與騎士自身在社會大環境下自我認知的結合,騎士精神不僅對於騎士階級本身是種強化,而且對於整個中世紀西歐社會的行為規範產生了深遠影響。騎士精神根源於日耳曼民族的尚武傳統和忠誠習俗,又受到基督教宣誓及獻身理念的培養,再經過宮廷文化的渲染,最終在中世紀形成。騎士精神具體體現為忠誠、英勇、慷慨、謙遜等等品質。教會對騎士精神的改造與培養貫穿於騎士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於騎士精神的最終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簡單地將騎士精神的形成歸因於基督教會的培養顯然是不全面的,應當從當時中世紀的社會存在進行整體分析。本文在論述過程中,力圖還原騎士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表現,因為這種日常行為既有“給定性”又有“創造性”,騎士精神既表現出基督教理想的培養滲透,又表現出騎士內心的思想活動,既有內在的文化意義,又有外在的社會意義,正是這種“接點”才體現出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連接。所以應當說,騎士精神作為一種中世紀文化,乃是基督教思想內涵的特定表達與騎士自身在社會大環境下自我認知的完美結合。
那麼,基督教會為什麼要對騎士精神進行培養和改造呢?首先,是從教會自身出發,為了保護並擴大教會自身的利益而對騎士精神進行一系列改造及培養。雖然教會擁有眾多教士和廣闊領地,但卻手無寸鐵,極易成為暴戾的騎士劫掠的對象。因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教會不僅極力規勸騎士停止相互爭鬥,而且將騎士制度包裹上宗教的外衣,用對基督的信誓來馴服和約束其暴戾習氣。而當教會成為一個政治、精神力量皆具的強大實體時,它也需要通過戰爭來擴大自己的利益,並由此來為騎士們提供真實、刺激的冒險經歷,給這些尚武好鬥的職業武士提供充分展示和發泄其武力的機會,進一步將騎士與生俱來的暴戾習氣轉化為高尚的英勇品質以及為基督而戰的忠誠信仰,也由此而達到教會自身擴張勢力的目的。
其次,是從騎士階級出發,騎士本身也需要教會對他們的培養與改造。一方面,戰爭具有殘酷性,儘管騎士都是暴戾好鬥的職業武士,但也難免有內心膽怯之時,而基督教適時地出現,並以上帝保佑等強烈的信仰來安撫騎士,成為其精神寄託。“中世紀騎士對超自然的神上帝的感知——認定上帝決定了戰爭的勝負,並虔誠地以各種方式痴迷地祈求上帝的贊助,騎士的這種宗教情感並不是其所獨有的,而是每個時代的武士階層所共有的精神現象,只不過中世紀騎士的宗教情感更為強烈些而已。”另一方面,戰爭也具有征服性和掠奪性。對於騎士來說,他們對敵人的征服和對財富的掠奪需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崇。而教會為戰爭披上宗教外衣,征服和掠奪都以“為了基督”的名義進行,無疑是獲得社會認可和尊崇的最佳方式。在封建時代的西歐,出於對基督教的熱忱信仰而認可暴力和劫掠,乃至頌揚戰爭,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最後,是從社會環境出發,對騎士進行改造和培養乃是教會對於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進行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會作為中世紀西歐社會的精神領袖,統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並為社會各階層制定相應的義務和準則。騎士作為“作戰的人”,承擔著用武力和戰爭幫助教會改造世界的責任,同時,騎士也承擔著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進行引導的責任,通過騎士的行動,既滿足騎士自身的需要,又引導社會各階層人們的行為按照教會希望的方式來進行。正如《封建社會》一書中所說:“基督教的力量在於他給人們提供一種信仰,而非知識;是一種藝術,而非科學;是一種美感,而非真理。故中世紀大部分的人將自己臣服於信仰,相信上帝與教會,一如現代人相信科學與國家一樣。”
教會將騎士對首領的忠誠轉化為對上帝的忠誠。教會規定,只有成為基督徒的戰士才可以稱為騎士,經過聖水洗禮的騎士會得到凈化,而他們思想中的日耳曼傳統也會隨之凈化為基督教信仰。教會為騎士訂立了十條戒律,其中一條規定:“你要相信教會的教義,並遵從它的一切誡命。”12世紀的教會作家索爾茲伯里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g)指出:“軍事職業是上帝的安排,作為騎士應首先忠於上帝,其次是國王。”教會將強烈的宗教觀念植入騎士心靈,使騎士從此獻身於上帝,服從上帝的指引,這種對上帝的忠誠使騎士聽憑教會驅使。
教會在12世紀開始對騎士的授劍儀式進行祝福,並為其中的環節賦予宗教內涵。授劍前一夜的沐浴意味著靈魂凈化,洗浴后穿上白色外衣、紅色長袍和黑色緊身上衣,寓意聖潔、獻身和死亡;主教儀典中寫道,對騎士佩劍進行祈禱時說:“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接受這把劍,用它來自我保護,並保護上帝的教會;為了消滅基督十字架的敵人而前進;同時切記:聖徒用信仰而不是武力去征服一個王國。”《為教會衛士或其他騎士配備武器之章程》(Ordnung mr die Waffnung enies Verteidigers derKirche oder enis anderen Ritters)是一部重要的教會文獻,其中記載了教會對武裝騎士的一系列規定:首先為戰旗、矛、劍和盾祈福,然後為騎士祈福,在這之後,主教為騎士佩劍並對他說:“接受這把劍吧,這是上帝的恩賜,現在把它授予你,就是為了讓你更加強大,能夠借聖靈之力抵抗並戰勝上帝的神聖教會和你的所有敵人。”
在12世紀初的文學作品《聖杯傳奇》(Conte du Graal)中,描寫了帕齊瓦爾在戈爾的戈涅芒宮廷舉行的行劍禮。清晨,帕齊瓦爾的領主為他安好馬刺並將劍系在他腰上,吻他,然後說:“授予你這把劍,就是受上帝之命授予你最高的勳章,這勳章是上帝所賜,不容玷污。”領主訓誡帕齊瓦爾,教導他要履行騎士義務,然後在他的頭上划十字並舉手說道:“親愛的兄弟,上帝賜福予你,請隨他而去!“,索爾茲伯里也在《論政治》中描述了“一種令人尊敬的習俗,即每個要佩上騎士綬帶的人都要隆重地走進教堂,把劍放在聖壇上,用莊嚴的宣誓證明自己聽命於聖壇”。由此可見,教會把日耳曼傳統中侍從對首領的絕對忠誠轉變為對上帝的忠誠,接受教會對佩劍的祝福即意味著這名騎士成為教會之子。
騎士道
現實歷史中的騎士文化方面可供參考的書籍:
《騎士制度》 埃德加·普雷斯蒂奇(英)
《圖解世界戰爭戰法:中世紀》 馬修·貝內特(英)
《封建社會》 馬克布洛赫(法)
《風俗論(中冊)》 伏爾泰(法)
《騎士、婦女和教士 》 杜比(法)
《法國文化史(1):中世紀》 米歇爾·索托(法),讓—帕特里斯·布代(法),阿尼達·蓋魯—雅拉貝(法)
《紋章學》 米歇爾·巴斯圖羅(法)
《十字軍東征圖集》 陀萊(法)
《十字軍東征——以耶路撒冷之名》 喬治斯·泰特(法)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 阿敏·馬洛夫(法)
《馬背上的聖戰——十字軍東征》 盧多維科·加托(意)
《英國早期歷史中的三次危機》 邁克爾.V.C.亞歷山大(美)
《西歐中世紀史(第六版)》 布萊恩·蒂爾尼(美),西德尼·佩因特(美)
《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經濟史》 詹姆斯·W·湯普遜(美)
《中世紀的衰弱》約翰·赫伊津哈(荷)
《中世紀千年史話:暗幕降臨》 孫琳(中),不戒(中)
《血十字》孫琳(中),不戒(中)
《中世紀歐洲貴族》朱孝遠(中)
《中世紀騎士制度探究》倪世光(中)
《鐵血騎士團:德國金融戰役史》 江曉美(中)
《[歐洲中世紀]上帝的異端騎士——聖殿騎士團》(請注意這一篇摻雜了少許由作者虛構戲說的內容,但我仍推薦一看。)
《聖殿騎士團全史(1120—1312)》
《黑土地上的十字披風——條頓騎士團》
《十五到十六世紀 條頓騎士團衰落的原因》
《馬爾他大包圍(醫院騎士團)》
《劍橋插圖中世紀史》
《騎士時代(中世紀的歐洲公元800-1500)》
《圖說世界戰爭——中世紀的戰爭》
《中世紀歐洲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