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國際

保護國際

徠保護國際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簡稱 CI)成立於1987年,是一個總部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際性的非盈利環保組織,宗旨是保護地球上尚存的自然遺產和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並以此證明人類社會和自然是可以和諧相處的。保護國際通過科學技術、經濟、政策影響和社區參與等多種方法保護熱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在全球四個大洲超過30個國家開展工作。2002年在中國設立辦公室,中國西南山地是保護國際中國項目工作的重點區域,也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它西起西藏東南部,穿過川西地區,向南延伸至雲南西北部,向北延伸至青海和甘肅的南部。

背景知識


保護國際
保護國際
什麼是CCBA?
CCBA是一個由環境機構和企業組成的國際聯盟,著眼於促進完善的林地管理能力提高, CCBA正在建立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三方受益的標準去衡量項目在緩解氣候變化的同時,支持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森林的多重效益
徠森林可不只是產木頭。
傳統上對森林價值的認識只專註於木材產品,而森林對人類更主要的貢獻是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土和提供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物多樣性等諸多方面。但是傳統的植樹造林項目往往選用的是單一樹種, 有時還是外來樹種, 這樣造林后產生的單一生態系統有很多問題, 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比多樣化的天然植被要差很多。研究表明,天然植被的恢復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價值,保護森林和重建它的生態功能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恢復后的天然植被不僅提高了保持水土的功效,而且能吸收固定更多的碳,從而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貢獻,而且也為動植物提供更佳的棲息地,並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害。
溫室氣體排放和碳匯
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掙錢?
在過去的六十年裡,大規模燃燒化石質燃料獲取能源,以及砍伐森林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升高,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為了減少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中規定了發達國家必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允許他們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額度達到減排的目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植樹造林等項目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減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樹木和森林生長過程中彙集吸收CO2的能力稱為碳匯。
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氣候變化已經極大地改變了物種的分佈範圍和數量,導致一些物種的滅絕,並已成為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
過去三十年中全球氣候的變化已經極大地改變了物種的分佈範圍和豐富程度,還導致了一些物種的滅絕,並且成為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如果不儘快採取必要的措施,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下去。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並且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未來。

基本簡介


四川省林業廳
四川省林業廳
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簡稱CI)成立於1987年,是從事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非營利性國際組織。 CI的近1,000名工作人員來自四十多個國家,有2/3的人在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做實地工作,其中90%的工作人員是這些國家的公民。
CI總部設在美國的華盛頓特區,並在南美洲、非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等四大洲的30多個國家設立了項目。CI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求最迫切的地區工作,包括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Biodiversity Hotspots),關鍵的海洋生態系統區(Key Marine Regions),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荒野地區(Wilderness Areas)。其中熱點地區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都是已經受到了嚴重的人為活動干擾的地區。荒野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基本上還沒有受到破壞,其本土居民還可以保持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地區在世界上已經為數不多。
保護國際的工作人員是來自不同背景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從事宣傳與交流的專家、教育家以及保護工作者,來自全球各國,共同工作發現與解決生物多樣性所受的威脅。
保護國際本著講求實際、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當地社區、企業和公眾的參與,以及協調和影響政府與企業等利益相關群體的決策過程,使得保護的策略能夠起到長遠的效果。
2002年在中國設立辦公室,中國西南山地是保護國際中國項目工作的重點區域,也是全球 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它西起西藏東南部,穿過川西地區,向南延伸至雲南西北部,向北延伸至青海和甘肅的南部。

使命


為了我們子孫後代精神上、文化上、經濟上的繁榮,我們必須保存今天地球上的自然遺產。保護國際的使命就是保存地球上尚存的自然遺產,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並證明人類社會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

工作地點


CI總部設在美國的華盛頓特區,並在南美洲、非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等四大洲的30多個國家設立了項目。CI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求最迫切的地區工作,包括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Biodiversity Hotspots),關鍵的海洋生態系統區(Key Marine Regions),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荒野地區(Wilderness Areas)。其中熱點地區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都是已經受到了嚴重的人為活動干擾的地區。荒野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基本上還沒有受到破壞,其本土居民還可以保持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地區在世界上已經為數不多。

成員


保護國際的工作人員是來自不同背景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從事宣傳與交流的專家、教育家以及保護工作者,來自全球各國,共同工作發現與解決生物多樣性所受的威脅。

工作原則


保護國際本著講求實際、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當地社區、企業和公眾的參與,以及協調和影響政府與企業等利益相關群體的決策過程,使得保護的策略能夠起到長遠的效果。

基於科學

科學性是我們工作最重要的基礎。為了更好的完成我們的使命,保護國際創建了應用生物多樣性科學中心(簡稱CABS),作為我們的科技支撐。CABS彙集了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各科學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共同收集、分析生物多樣性數據、制定保護的戰略計劃,並建立各個領域的合作夥伴關係,以促進保護目標的實現。依據客觀數據,我們的區域及國家項目就有可能在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內,與國家、地區及地方領導人共同為保護做出表率。

倡導合作

保護國際認識到,若使保護在一個足夠大的規模上取得成效,合作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組織充其量只能在有限的地方工作。在區域及全球尺度上保護的成功,需要多機構的戰略性合作。因此,保護國際在當地和區域水平上進行投資,力主建立保護聯盟,並支持合作夥伴的工作。另外,保護國際調動一些關鍵的支持力量參與保護中來,這些力量包括社區、企業和政府。沒有當地人的支持,保護就不能成功,因此我們不斷加強自己對社區的承諾;我們大大加強了與企業合作的力度,使企業改善其環境行為並參與保護的行動;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與地方、區域及國家的政府進行著卓有成效的合作。

造福人類

生物多樣性的缺失使世界和人類的資源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因此而降低,而對於日常生活直接依賴於這些健康而多產的自然資源的社區,這甚至是生存與否的問題。我們相信人類的福祉和未來將取決於我們保護的成功。同時我們認識到,今天的保護成果是否可以持續,將有賴於我們是否能夠充分展現生物多樣性在人類生存的支持體系中的關鍵作用。
官方網站: http://www.conservation.org/
中文網站: http://www.conservation.org.cn/cn/index.shtml

在中國的轉型


2008年,綠家園志願者在做一個關於“國際NGO在中國”調查項目時,希望把保護國際列入其中,保護國際相關人士稱,“我們已經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國際NGO了。”
2007年,隨著一家本土NGO——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正式在北京海淀區註冊,在中國運作了6年的保護國際中國項目開始悄然轉型。
進入中國背景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保護國際就希望在中國設立項目辦公室,但當時條件尚不成熟。
2001年,關鍵生態系統合作基金(CEPF)的設立,給保護國際進入中國提供了契機。CEPF是由保護國際、全球環境基金、日本政府、麥克・阿瑟基金會和世界銀行共同發起成立的基金,旨在促進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保護工作,其中包括中國西南山地。
2002年,CEPF中國西南山地項目準備啟動。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耶魯大學客座教授的呂植博士為CEPF編寫了投資策略。由於CEPF的基金管理機構設在保護國際,它在中國的協調工作需要保護國際來運行,因此CEPF投資策略撰寫完成後,保護國際總部邀請呂植博士擔任中國項目首席代表,負責建立保護國際中國項目辦公室。
2002年11月,中國國家財政部簽署了CEPF在中國的《生態系統投資概要》,既標誌著CEPF中國項目正式開始運行,也標誌著保護國際中國項目的正式啟動。
作為保護國際中國項目工作切入點的CEPF中國項目,在中國西南山地投資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公民社會參與保護中國西南山地的生物多樣性。具體內容是,用5年時間,花650萬美元,支持民間組織參與中國西南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入中國時,保護國際中國項目專事負責CEPF項目落實,任務目標相對清晰。
除了CEPF項目外,保護國際在中國開展的項目還有保護成效監測、森林多重效益、生態有償服務、神山聖湖、協議保護、新建保護區能力建設、NGO能力和網路建設、反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生態旅遊和公眾意識宣傳等等。

重新認識森林


面對著同一片森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在植物學家眼裡,它是活的標本室;在伐木工人眼裡,它是木材和生計;在保護國際看來,森林是一個功能繁多的神奇機器。
“氣候變化”是這個世紀最熱門的辭彙和引起關注最多的問題,中國也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保護國際致力於通過保護自然來控制氣候變化,他們認為,“目前所有解決氣候變化危機的努力幾乎都與能源利用相關,例如開發新的可再生能源或是提高我們日常生活的能源利用率。這些辦法的實施確實重要,但這需要我們花費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大幅度減少工業社會對燃料能源的依賴性。然而,保護自然保護環境卻是我們現在就能做的。”“保護地球上的熱帶雨林是減少溫室效應最快捷、最經濟的方法之一。”
保護國際的網站上有這樣一段話:傳統上對森林價值的認識只專註於木材產品,而森林對人類更主要的貢獻是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土和提供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物多樣性等諸多方面。但是傳統的植樹造林項目往往選用的是單一樹種,有時還是外來樹種,這樣造林后產生的單一生態系統有很多問題,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比多樣化的天然植被要差很多。研究表明,天然植被的恢復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價值,保護森林和重建它的生態功能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恢復后的天然植被不僅提高了保持水土的功效,而且能吸收固定更多的碳,從而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貢獻,而且也為動植物提供更佳的棲息地,並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害。
保護國際是著名的“FCCB項目”(即森林、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項目)的組織者之一和主要參與者,這個由國家林業局、保護國際基金會、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開展的項目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為宗旨,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的中國西南山地開展,旨在探索森林生態系統的多重服務功能和有償使用,創新保護的融資機制,同時推動我國新世紀的林業發展在生態保護上的成效。
2005年,雲南騰衝的一群農民在一個當地林場的帶領下開闢了7000畝荒山種樹。兩三年後,好幾家美國的大公司和個人“買”了這些樹,說是買了,卻並沒有砍掉帶走,而是將樹原封不動地留在那裡,這些農民卻因此賺了20萬美元。這筆買賣就是全球第二例林業碳匯交易:按30年計算,7000畝森林能吸收15萬噸二氧化碳,每噸10美元,他們賣掉了2萬噸,收入20萬美元。而騰衝項目不過是保護國際及其合作夥伴們所實施的最小的林業碳匯項目。
保護國際認為,這種方式既保護了森林,為氣候變化做出了貢獻,又讓當地農民從中受益,“環保也可以當做賺錢的生意來做”,而且只有動用經濟槓桿,環保才能更有效,更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