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湘江的結果 展開

湘江

長江流域贛江水系貢江支流

湘江,古稱湘水,亦名雁門水,上源為尋烏縣的羅塘河,屬長江流域鄱陽湖水系,贛江上游貢江段支流(也稱貢江源頭之一)。相傳唐朝八仙之一韓湘子游居羊角漢仙岩修鍊成仙,後人便稱此地為湘鄉,此水為湘水。發源於贛閩交界、武夷山脈筆架山南麓的尋烏縣羅珊鄉天湖下,流經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會昌縣,會昌縣城東北注入貢江。河長103.4公里,流域面積2049.3平方公里。流域主要在會昌縣境內,支流眾多,水量豐富。上游水力資源豐富,建有眾多水電設施。中下游曾是會昌縣的主要航道,沿岸場鎮遍布,歷史上經濟較為發達。

幹流概況


湘江
湘江
湘江,發源於贛閩交界、武夷山脈筆架山南麓的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羅珊鄉吳畲村與吉潭鎮篁竹湖村下園畲、水源鄉周畲村,河源位於東經115°52′,北緯25°36′。 。
在尋烏縣境內,為河源段,名羅塘河,因流經羅珊鄉民國時名羅塘鄉得名,因尋烏縣羅珊鄉民國前屬安遠縣的雁門堡也稱雁門水。向北經羅珊鄉的上津村銅鑼丘納上津河出境,注入會昌縣的湘水。在羅珊鄉(原羅塘鄉)境內,境內河道長27.6千米,湘江水系流域面積192.5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3%,分佈在本縣東北部,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條,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條,境外來水流域面積89.07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為1.64億立方米,過境客水0.76億立方米,合計水資源總量為2.4億立方米。
在會昌縣,湘江幹流自南向北在筠門嶺鎮元興村入境。流經筠門嶺周田站塘麻州、文武壩鄉及湘江鎮,貫穿縣城以南中心地帶,於縣城東北面與綿江匯合於贛江上游貢江段。納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條;1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條。縣境內主河長78.2公里,集水面積1682.6平方公里。
全河集水面積2049.3平方公里,主河全長103.4公里,主河道縱比降1.53%,流域平均高程429m,流域平均坡度0.270m/平方公里,流域長度74.2km,流域形狀係數0.37。

主要支流


在尋烏縣境內,主要支流有上津河,在兩縣交界前匯入湘江。
在會昌縣境內,主要支流如下表:
會昌縣內主要支流
河名集水面積(平方公里)河長比降%多年平均流量 立方米/秒落差年徑流量(億立方米)
永隆17955.50.43.581891.13
板坑16841.51.23.365091.06
官豐155341.23.15730.98
石壩15130.61.62.844450.9
半照105.530.31.72.115080.67
半崗102281.52.044590.64
中村101.524.31.92.034690.64
黃岔3110.41.10.62112
竹村19.58.22.20.39181
背寨7221.51.70.9363
下陽31.515.720.63313
芙蓉2510.72.30.5244
壩背14.59.81.60.29153
司背158.22.40.3199
小田13.594.20.27376
申桂96.523.31.01.93229
沙羅19.510.81.40.39148
右水82.518.51.31.65244
龍潭逕41.513.51.3.0.83181
前豐3013.50.60.685
桂坑13.57.33.20.27232
沙河22.39.320.45189
古巷29.510.31.90.59196

水文特徵


流域內設麻州、筠門嶺2個水文站,禮齊等16個雨量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60.0mm,多年平均產水量15.7億立方米。會昌縣境內河面寬:洪水期215米,枯水期35米。河深:洪水期3米,枯水期0.33米。境內河床比降8%,自然落差60米,多年平均流量51.3立方米/秒,是水資源比較豐富的河流。

流域概況


地理

湘江會昌縣漢仙岩段
湘江會昌縣漢仙岩段
流域上游屬中低山區,中下游屬平原丘陵區。流域上游元興村至筠門嶺植被較好,青山環抱,河流中下游筠門嶺至會昌縣城河段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流域內山谷發育,河網密布,自河源至河口匯納了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條。上遊河道狹小曲折,水流湍急;下游為寬淺“U”型河谷,水流緩慢。

文化

湘江邊會昌縣筠門嶺鎮的羊角水堡
湘江邊會昌縣筠門嶺鎮的羊角水堡
湘江流域地處閩粵贛三省邊境,歷來為交通、軍事、商業要地,會昌縣筠門嶺鎮是原中央蘇區的南大門,有鄧小平舊居、會尋安中心縣委、南線阻擊戰舊址等紅色旅遊資源;同時,它又是歷史上贛南四大名鎮之一,是抗戰時期閩粵港的大後方,有隨處可見的客家特色建築,有羊角水堡、芙蓉古寨、嶺南錢莊舊址、裕民銀行舊址等一大批古迹。
河源段尋烏縣羅珊鄉羅塘村,曾是紅軍長征前夕羅塘談判所在地。1934年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前夕,中革軍委曾秘密派出何長工、潘漢年前往中央蘇區南大門會昌筠門嶺的羅塘(后屬尋烏羅珊鄉),與國民黨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的代表進行談判,向粵軍借道並達成5項協議,為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走勢。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這一重大史實才由親歷者何長工等在回憶錄中向外界披露,在史學界引起了轟動。
漢仙岩
漢仙岩
會昌縣筠門嶺境內有漢仙岩,為贛南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自古以來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萊”的稱譽,其自然景觀可以跟龍虎山和武夷山媲美。由羊子岩、漢仙岩、盤古山、羊角古城和會仙溫泉等景點,湘水貫穿其南北。1995年,漢仙岩風景區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漢仙岩因八仙當中的漢鍾離在此修鍊得道成仙而得名,因此有“仙家聖地”之美稱,被明代士大夫王廷臣讚譽為“虔南第一山”。傳說韓湘子也曾在此修道,成為湘江名稱的由來。

水利概況


通航情況

會昌段筠門嶺以下至會昌縣城河段,地勢較平坦寬闊。水流緩慢,原是該縣主要航道。明、清時期,木帆船直航筠門嶺鄉羊角、元興一帶,筠門嶺圩上下二、三公里曾泊船數百艘。建國后,由於過量伐木,水土流失嚴重,1966年又在站塘攔湘江築壩建水輪泵站,泥沙淤積,河床提高,航程縮短,1985年木帆船隻可通航至站塘,機帆船要在汛期方可通航。

水利工程

自元興村入境后至筠門嶺,是青山環抱的曲折狹小河道。水流湍急。兩岸石山林立,暴崖陡壁,地勢險要,古時是軍事要地,是布設水利、水電設施,建築中、小型水庫的好河段。流域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25×104Kw,建有中型石壁坑水庫及左陂水庫等6座小一型水庫、天主任水庫等11座小二型水庫。
石壁坑水庫,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鄉小壩村。設計洪水位206米,校核洪水位206米,汛限和正常高水位206米。總庫容577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41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文武壩鄉4個村的農田3000畝。防洪保護下游農田2.5萬畝。配套建成壩后式電站1座(一級站)和引水式電站1座(二級站),裝機5台,容量2290千瓦,保證出電力553千瓦。石壁坑水庫於1958年冬開始動工興建。1970年10月,主壩工程順利完成。1971年4月,林蘇渠道正式放水灌溉。1973年1月,第一台機組運行發電。1975年3台機組全部投產。
佐陂水庫,位於會昌縣西江鄉。1958年7月動工興建,是會昌縣建小(一)型水庫。集水面積14平方公里。總庫容347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52萬立方米。1963年,東西渠道建成,總長19.5公里,灌溉火星、蘭破、大田、南星、西江、灣興、千工、牛睡、背坑9個村(大隊)農田6000畝。1975年冬,大壩加高10米,又重開溢洪道。1981年10月,建成配套電站,裝機1台,754千瓦。1985年10月,第二台120千瓦發電機組送電。
東鄉水庫,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鄉。1965年9月動工興建。1966年1月,大壩竣工,長70米,高1米,有效庫容211萬立方米。開渠1條,長2.5公里。總投資7.5萬元,其中集體自籌資金2.5萬元。投工1萬工日,完成土石方4.9萬立方米。1969年10月,由國家投資建成電站,是會昌第一個國營小(一)型水電站。
西坑水庫,位於會昌縣西江鄉,為漿徹石壩式水庫。民國37年曾一經勘測,作出了興建方案,由於財政困難,未能實現。建國后,經水電局勘測,作出施工方案,於1966年8月由工程指揮部組織全公社民工8000名開始興建。1967年大壩竣工,高26米,長104米。主幹渠3條。倒虹吸管1個,長150米。總庫容428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19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6000畝,實際灌溉面積4000畝。灌溉河背、塅腦、千工、灣興、紅星等5村的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