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毛鼠

針毛鼠

針毛鼠(學名:Niviventer fulvescens),是鼠科、白腹鼠屬的動物。針毛鼠體型中型,耳小而圓,背毛棕色或棕黃色,腹毛白色。

針毛鼠以夜間活動為主,性凶好鬥,善攀喜跳,食性雜,但以植物為主,每胎產仔1-7隻,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林區、丘陵地帶山地、灌叢及山谷溪流兩旁,分佈於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

針毛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

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針毛鼠屬中型鼠類,體背鐵鏽色調較深,背毛中刺狀針毛較多,耳較社鼠小而圓,尾背面棕褐色調,無白色末梢。
針毛鼠背毛棕色或棕黃色,背毛中有許多刺狀針毛,針毛基部為白色,尖端為褐色,越靠近背部中央針毛越多,所以背部中央棕褐色調較深,背腹交界處針毛較少,呈鮮艷的棕黃色。由於夏毛中背部刺毛較冬季為多,所以冬季針毛鼠背部棕黃色較深。腹毛白色。前後足背面亦為白色。
針毛鼠與社鼠頭骨十分相似,鼻骨細長,向前伸超過門齒,眶上嵴明顯,向後沿伸達頂骨后緣。聽泡小而低平,顴弓較細。
針毛鼠上頜第一臼齒較大,第三臼齒退化,大小不及第一臼齒之半。第一臼齒第1橫嵴的外側齒突退化,中央齒突發達。第2橫嵴內外齒突正常,第3橫嵴內外側齒突都較小,中央齒突發達。第三上臼齒內側齒突3個,外側具一大齒突。

棲息環境


針毛鼠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林區、丘陵地帶山地、灌叢及山谷溪流兩旁,選擇林下灌叢、樹根、岩石縫及山區農田等地作為棲息位點。

生活習性


針毛鼠
針毛鼠
針毛鼠以夜間活動為主,但白天無人時也經常外出活動。活動範圍很廣,性凶好鬥,善攀喜跳,能在樹上活動,跳枝穿隙覓食。
針毛鼠洞繫結構較為複雜,洞道彎曲多分支,可分單口縱深洞、單口橫洞、雙口縱深洞、雙口橫洞和三口橫洞等,洞道以縱深洞居多。洞口較為隱蔽。洞穴通常有巢室、廁所及盲洞。巢材多取自樹葉、竹葉、樹枝和雜草,洞口多朝向西南方。
針毛鼠雜食性,以植物為主,喜食野果、竹筍、桐果、茶果、栗子和榛子等,也經常潛入田問盜食稻穀、麥、花生以及漿果番茄等。當冬季食物缺乏時,也以野生植物根、葉和幼苗為食。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
中國分佈在甘肅、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
針毛鼠
針毛鼠

繁殖方式


針毛鼠在條件適宜的環境下,一年四季均可生殖,以6-7月懷孕率最高。中秋以後,懷孕率逐日下降。每胎1-7仔,通常為4-6仔。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針毛鼠南越亞種Niviventer fulvescens condorensisChasen & Kloss, 1926
2針毛鼠指名亞種Niviventer fulvescens fulvescensGray,1847
3針毛鼠東方亞種Niviventer fulvescens huangBonhote, 1905
4針毛鼠泰國亞種Niviventer fulvescens marinusKloss,1916
5針毛鼠湄公河亞種Niviventer fulvescens mekongisRobinson and Kloss,1922
6針毛鼠南方亞種Niviventer fulvescens mentosusThomas,1916
7針毛鼠馬來半島亞種Niviventer fulvescens panRobinson and Kloss,1914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佈不零散。該種在東南亞很常見,但無其具體數量信息。針毛鼠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針毛鼠在中國安徽長江以南山地林區較常見鼠種。在山地林區其數量僅次於社鼠及中華姬鼠。如在黃山調查,共捕鼠243隻,針毛鼠為23隻佔9.5%。在寧國山地共捕鼠103隻,針毛鼠為13隻,佔12.6%。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