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確
符確
符確,宋代儋州高麻都(今儋州三都鎮湳源村)人,明朝萬曆《儋州志》記:符確,儋州高麻都人。
符確少年時代,沉靜好學,長大后博通經史,才識逸群。1108年(大觀二年)赴州城(今儋州中和鎮)參加鄉試得第一名,為發派鎮州解元。1109年(大觀三年)赴京殿試而中進士,成了海南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
符確自幼勤讀詩書,資質聰穎,沉靜好學,博通經史,才識超群。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期間,符確拜他為師。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9年)赴京城會試登已丑科進士,名列賈安宅榜,填補了自隋朝科考以來海南無進士的空白。符確破天荒成為海南第一位進士,是海南的光榮,也是儋州的光榮、符族的驕傲,明代進士唐胄編撰的《重建儋州學記》云:“瓊之有士始於儋,瓊之士亦莫盛乎儋。”,說明海南儋州當時學風鼎盛。
現在海南省東方市個別人認為符確就是東方市人,理由是符確的墳墓在東方市四更鎮。但經考證,四更鎮是符確講學場所,就像當年儋州中和鎮是蘇東坡的講學場所一樣。符確死在東方市,他依然是儋州高麻都人。
據明朝萬曆年間的《儋州志》記載:符確,高麻都人。高麻都即今儋州市三都鎮,古時該地有高麻都、曾劉都、薛官都,后合稱“三都”,這就是今天儋州市三都鎮的來源。符確後代主要繁衍於三都鎮湳源村,那一帶村莊基本上都姓符,該村族譜可追溯到符確、符會安等人,年代詳細、分支清晰。明代的瓊山進士唐胄撰的《重建儋州學記》有云:“瓊之有士始於儋,瓊之士亦莫盛乎儋。”另有瓊州知府張子弘也記有:“而儋之士,如王霄、符確輩,已抗聲於宋室。”其實,海南第一個進士是儋州人,最後一個進士王雲清也是儋州人。
考證符確的籍貫,首先要弄清楚“高麻都”在哪裡,其次是追溯符氏族譜,最後以明萬曆期間《儋州志》、明代瓊山進士唐胄撰的《重建儋州學記》、以及瓊州知府張子弘遺作等等古籍佐證。不應該憑符確的工作地和墓葬地來定論符確是哪裡人。宋時東方市屬儋州轄區,符確在自家地域授學是很正常的,又如清朝儋州進士黃河清從儋州干沖鎮到了王五鎮授學,最後卻葬於白馬井鎮。講得偏頗一些,即蔣介石工作在台灣死在台灣葬在台灣,但他不是浙江人嗎?
北宋徽宗大觀二年,符確鄉試考中鎮州解元,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赴京城會試登已丑科進士,名列賈安宅榜,填補了自隋朝科考以來海南無進士的空白。
符確 考中進士后,官至承議郎,任廣東韶州、化州二郡大守(知州)。他勵精圖治,“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為政清廉,秉公辦事,人民擁戴,政績突出,名聲顯赫。符確在韶化任職多年,又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才子,有著不少值得傳頌的事迹和詩文名著,但因年代久遠,史料失散,故在近代史志中有關符確的記載較少,後人知其情況不詳。符確任職屆滿返里后,桑梓情深,興辦教育。他在昌化創建興賢坊,供周邊各村子弟上學讀書,還用其辭官傣銀購置八畝鹽田出租,將每年收租所得投入教育,培養人才。由於他熱心敷揚文教,使當時昌化地區讀書之聲蔚然成風,對海南文化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多年以來,興賢坊幾經維修,后改稱興賢堂,至清乾隆年間催州舉人符鳳紀提倡重建時,為紀念符確而又將興賢堂改為興賢祠。前些時舊祠尚存,但已破爛。符確謝世后,其墓建於今東方四更鎮附近。據傳,建墓時尚未有居侯村,至萬戶侯符確忠骨葬於此地后,人們視為風水寶地而陸續遷此聚居成村,於是居侯村由此得名。
東方之地自與儋州分離后,符確墓曾多次遭受破壞。居侯村原屬荒坡,江西移民認為是風水寶地,於墓后聚居成村,稱居侯村,意為居萬戶侯之村。清朝初葉、中葉,當地人兩次破壞墓地,欲佔地建廟建房,儋州市湳源村符氏族人600人趕去制止,並上告官府才得以解決。1972年,當地再次有人盜占墓地建房,政府出面干涉,1980年修復,經儋州符氏族人數次協商,其墓地於1984年經東方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呈報海南省政府要求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符確作為海南歷史上的第一個進士,證明蘇東坡在儋州期間對本地文化的影響深重,從那時起,儋州乃至整個海南學風蔚然,人才輩出,符確精神激勵著海南人刻苦好學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