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雪藻

極地雪藻

極地雪藻Chlamydomonasnivalis是一種淡水的單細胞綠藻,在分類學上屬於綠藻門(Chlorophyta)、綠藻綱(Chlorophyceae)、團藻目(Volvocales)用不同劑量的紫外線輻射極地雪藻Chlamydomonasnivalis,測定了色素含量、蛋白質和總脂含量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變化。UV-B輻射后,極地雪藻的基本生化成分含量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蛋白質含量隨輻射時間的增長而逐漸降低,輻射8h后降低了18.3%,而總脂含量則逐步增加,輻射8h后增加了32.0%。經過不同時間UV-B輻射培養以後,極地雪藻在有機溶劑系統中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有所提高。

發現


2002年7月31日,在北極科考的冰川學家張文敬教授,在斯瓦爾巴德群島郎伊爾賓冰川上發現北極雪藻。這是從事冰川研究32年的張文敬教授首次發現冰川雪藻,也是這次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隊目前取得的重要科考成果。
茫茫冰川,在張文敬眼裡,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上午10時許,記者與張文敬教授兩人結伴而行。在向冰川雪線攀登途中,我們邊走邊聊,哪裡是冰井,哪裡是冰杯,哪裡是冰面河流,哪裡是冰川構造帶……看到冰上也有泥土,記者問到冰川上是否有生命時張教授回答:“有啊,有蚯蚓,還有藻類。零攝氏度的氣溫對人類是低溫,對有些低級生命卻適合它們存活。不過,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科考中,他還從來沒有見到過冰川藻類。”
行進了1個多小時,臨近雪線,正是“腳力盡時”,前方忽然出現一條冰面河流,把冰川沖成了一道大大的裂縫,時而在冰面上奔騰,時而又在暗縫中咆哮。這冰上奇景吸引著我們,正當記者貼近冰河拍攝時,張教授指著記者腳下隆起的一處冰說,這可能是雪藻。只見晶瑩的冰粒上附著粉紅色的顆粒,點點滴滴,象誰不經意塗抹上的顏色。我們順著粉紅色的顆粒細細搜索,發現在冰河朝陽的峭岸上布滿了帶狀的粉紅色的顆粒。張文敬教授用GPS定位儀測得,這裡是北緯78.10度,高度為41英尺,時間是7月31日中午12點。

意義非凡


極地雪藻
極地雪藻
在北極冰川積累區發現雪藻,說明這裡有低級生命存在。在其他類似的冰川環境下,很難發現這種生命現象存在分佈。這次北極雪藻的發現,豐富了冰凍川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張文敬說:“研究北極雪藻的生存條件,它是怎樣繁衍的,對於研究冰雪王國里生命的產生、延續和演化,對於研究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