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藍丁

模範醫務工作者

李藍丁(1923.10.23—2007.12.24),又名李蘭丁,原名:李一冰,女。浙江海寧人。1923年10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郭店鎮。從小隨父母生活在上海,就曾讀於上海私立同德高級助產學校,1941年12月畢業后參加了新四軍。1941年12月畢業后參加了新四軍,194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后1951年到軍醫大學學習,以優秀成績從本科畢業。之後擔任軍醫大學附屬醫院軍醫、住院部總醫師、醫務處主任、總參謀部第二門診部主任,解放軍總醫院二部副主任、醫務部副主任、顧問等職。

她多次被評為模範醫務工作者,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三、四、五屆執行委員和第四、五屆常務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個人簡介


李藍丁
李藍丁
李蘭丁(1923—2007),又名李藍丁,原名:李一冰,女。浙江海寧人。1923年10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郭店鎮。從小隨父母生活在上海,就讀於上海私立同德高級助產學校,1941年12月畢業后參加了新四軍,194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 任新四軍第6師衛生訓練隊一班副班長兼教員,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看護班長、軍醫、營衛生所所長,新四軍一師十八旅兼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衛生部醫務所所長、流動醫院長兼急救所所長;團休養所醫務員室長、淮北軍區兼華中第九縱隊衛生部休養所所長華東第二縱隊團衛生隊隊長。蘇中軍區後方醫院醫療隊隊長、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醫院醫療隊隊長、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參加了車橋戰鬥和漣水、萊蕪、孟良崮等戰役。1944年在淮北汪洋湖轉移傷員,船漏下沉,帶頭跳入水中推船救出傷員。1945年高郵戰鬥后,率領百餘名傷病員在綠盪湖一帶被日軍包圍。她把傷病員和醫務人員分散隱蔽在蘆葦叢中,每天搖著小船去聯繫治療。同年出席蘇中軍區英模代表大會,被評為三等模範醫務工作者。1946年部隊撤離淮北解放區時,與其他醫務人員一起,把五百餘名傷病員安全轉移到魯南地區。1947年在孟良崮戰役中,率醫療隊四晝夜轉移傷病員四千餘名。1948年出席第二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1950年榮獲華東軍區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同年,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
1950年9月,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擔任手術大隊長,在近8個月的時間內作了1200多次手術,圓滿完成救治傷員的任務,榮立二等功。1951年到軍醫大學學習,以優秀成績從本科畢業。之後擔任軍醫大學附屬醫院軍醫、住院部總醫師、醫務處主任、總參謀部第二門診部主任,解放軍總醫院二部副主任、醫務部副主任、顧問等職。多次被評為模範醫務工作者。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三、四、五屆執行委員和第四、五屆常務委員。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戰爭時期,先後榮立大功2次、小功3次,6次獲嘉獎。1955年被軍醫少校軍銜,榮獲獨立自由獎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受到毛主席的多次親切接見,譽她為"中國的南丁格爾"。為黨和人民的醫療衛生事業奉獻了一生。
2007年12月2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
李蘭丁的丈夫苑化冰是1955年大校。

人物事迹


戰鬥在綠盪湖

1945年初,新四軍第十八旅在三垛公路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一舉殲滅了二個偽軍團和一部分日軍。旅醫療所一百多名傷員突圍沒有成功,被迫撤退到綠盪湖上,時任醫療所所長的李蘭丁,與敵人展開了一場英勇的鬥爭。綠盪湖中,荒涼無際、不見人煙,大家的吃、住都成問題。李蘭丁設法找到了地方黨,把輕傷員和大部分的工作人員化裝成老百姓,分散到附近農村去,做群眾的工作;剩下的五、六十個重傷員,都分散在綠盪湖的漁船上,一面治傷,一面在水上與敵鬥爭。由於敵人的欺騙性宣傳,湖上的群眾對醫療隊不是十分了解,存在疑慮思想。李蘭丁見一位老太太咳嗽病重,熱心地義務為她治好了病,老太太一家很感激,李蘭丁趁機給他們宣傳新四軍的政策,漸漸地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很快,李蘭丁組織把傷員分散安排到漁民的船上,有了廣大群眾的保護,儘管敵人四處搜查,終是無功而返。每天,李蘭丁帶著醫務人員,划著小船,到各個漁民家去給傷員治療,同時還給老百姓治病,幫他們修船、捕魚等,老百姓對醫療隊也同親人一般。後來,敵人封鎖了湖岸,斷絕了與村子的聯繫,更艱苦的生活開始,沒有糧食,他們以魚蝦充饑;沒有油鹽和燒柴,他們只好生吃。李蘭丁每天為大家的吃飯而奔忙,她自己卻常常餓得幾乎昏了過去。在這種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李蘭丁多次化裝上岸,尋訪部隊,后在地方黨的幫助下,醫療隊終於同部隊勝利會合。

三野李藍丁訪問記

汪溪
記者會見了一位端莊瘦俏年青的江南女兒——她的敘談,引我回憶到長江沿岸抗日游擊戰爭的艱苦歲月:她以一個普通醫務人員,在敵後率領傷員,經歷了五年艱險困苦的與敵周旋;她又引我回憶到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千山萬水的戰場上,那時,她擔任著野戰醫院的醫療隊長;八年來,她隨人民解放軍轉戰黃河長江之間,做傷兵敬愛的姊妹和保護者。堅毅、果敢、忠心耿耿捨身為傷兵服務,她為前線的醫務人員樹起了光輝的大旗。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女醫務人員李藍丁,代表著人民解放軍千萬個醫務工作者的第三野戰軍政協代表之一。
兩眼閃爍著興奮喜悅,她以堅毅的語調說:“在新的中國,科學技術人員才真正被重視,因此,政協也有我們的席位;人民政協包括了各革命階層和各界的代表,認真地商討建國大計”。
一九四二年,李藍丁是一個團休養所的衛生員。長江邊和運河線上正展開了游擊戰爭,日寇向這裡進行殘酷的清鄉掃蕩,她便經常帶領著十數傷員,白天夜晚,在湖泊山林村莊間轉來轉去,一面與敵周旋,一面進行醫療看護工作。她要掌握敵情決定對策,她要替傷員煮飯燒茶,洗滌膿血浸透的衣帶;他們時常被敵人緊緊追蹤,機智地躲藏在麥田水葦里,有時她也背著高及下額的藥箱向墳堆草垛中奔竄。這時,她只是一個初離家庭學校的十八歲新兵。艱苦的鬥爭,使她學會了:對同志是忠誠,對敵人要機警。
“有一次,是一九四三年初,我們在淮寶地區鄭家渡附近,遇見了緊急情況,我幫傷兵迅速地分路散開了,為了押護藥箱,我必須從最危險的水路上脫走,船能否衝出到大河口是毫無把握的。船行到河心,敵人槍聲更逼近了,與我們同行的通訊員開始動搖,要叫船靠岸以便逃走。我當時想,藥品是我們的武器,絕不能丟,看看穩定通訊員情緒又無希望,這時我急中生智,從藥箱的座位上跳下,奪了通訊員的一個手榴彈—我說:不準靠岸,還得幫搖船,不然就同藥箱同歸於盡!手榴彈幫我制服了動搖者,我們終於勝利地逃脫了敵人的追蹤。”從此,她又懂得了運用武器,不讓手榴彈片刻離身。
一九四四年冬,她率領幾隻傷兵船渡河,前面一隻船突然漏了,水已漫進,眼看就要沉沒,傷員發出救命的叫喊:她在大家手忙腳亂中,毅然跳下沒胸的冰水,旁人跟著跳下去,才把傷員們拯救上岸。“傷員是活的革命財產,我不能在任何情況下眼看他們遭厄難而不去搶救,這是醫務人員應盡的責任。”她這樣說明這次英勇行動。
積年累月的辛勞,擔負著超出她體力的重勞動,她在三年後吐血了,每晚發高燒,但戰勝敵人的信念逼著她不能休息,她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身體,依然堅持著工作。“我不相信我自己患了肺病,”她今天還這樣對我說。
抗日戰爭勝利了,蔣匪軍向解放區瘋狂進攻,李藍丁又挺起帶病之身,投進了解放戰爭的火線搶救工作。她做了前方野戰醫院一個一二百左右工作人員的醫療隊隊長。她一面隨大軍大踏步地前進後退,一面在縱橫千萬里的戰場上設立傷兵轉運站。她常是隨在戰鬥部隊之後,以一小時十數里的速度,徒步奔跑在公路、平原或山野里,連續十餘小時而不敢停息,完全象一個戰士一樣地寸步不離行列。戰鬥部隊展開作戰,她的傷兵轉運站也擺開了。“把山溝變成樹林!”醫療隊便以戰鬥的姿態,在沙灘上,在山角下,隨地搭起收容傷兵的篷帳,只需一天一夜,便在平地升起了可容一千付擔架的無數篷帳。隊長的任務便是布置指揮傷兵到達后一系列工作:洗擦手腳、喂開水、包紮、行手術、喂葯、喂飯、換擔架,向前轉送!他們經常在一小時內,搶救醫療百餘傷兵(包括百分之五的人施行緊急手術)。她說:“我們必須同敵人爭取時間,更要同細菌爭取時間。”象指揮部隊一樣,他們用旗號、標記,指揮著各種工作的進程,在緊張的戰場附近,堅持著執行搶救傷員必須的醫務紀律。戰役結束,醫療隊隨部隊之後作緊急轉移時,她必須跑遍周遭十數里的村莊,為傷兵動員擔架車馬,沒有辦法時,便帶領工作人員自抬擔架。不管情況怎樣緊迫,敵人追擊如何逼近,她的命令永遠是:“向前,只許前進,不準後退!”她欣慰地告訴我說:她的醫療隊,從來沒有丟棄過一個傷兵。
一九四六年秋,我軍主動撤出淮北,李藍丁的醫療隊經歷了一次最艱苦的轉移。她率領著五百多傷員,在部隊撤走的公路上行進,遭受敵機六小時猖狂的掃射轟炸,而沒有一個傷亡;常是一個月輾轉行進中沒有糧食,她和工作夥伴勒緊腰帶,節下糧食給傷兵和擔架員吃,夜晚,她被高燒和工作任務擾得澈夜不寐,天明,她又支撐起來,在濘泥的雨水中前進。一次,她抬著擔架涉過水深沒腰的小河轉上高及數尺的深溝,她走在擔架的後端,早已是精疲力盡,冷不防過溝時擔架壓力過重,她但覺胸部劇烈的刺痛,嘴裡已喊不出聲,她咬緊牙關,跨過了深溝,才發覺是左胸第二條肋骨折斷了。她完全忘懷了身體的病傷,又繼續著參加南下出擊和孟良崗戰役,完成著同樣艱苦的每個任務。
這就是她自稱為“平凡”的英勇事迹。在斷續的回憶中,她屢次地說:“共產黨教養了我忠於人民的事業,所以我才在任何時候,都能挺身前進,以此感到無比的快慰。”
談到新中國建國事業,她念念不忘醫務工作。首先提出:“我們建國的共同綱領,給衛生工作的建設指出了方向,中國人民在衛生醫藥事業和提高科學知識、提高技能上,需要建樹的是太多了。目前我們必需面向廣大的工農群眾:要在每一工廠和農村,肅清落後迷信思想,開展科學的衛生醫藥工作,仍是一件很艱巨的工作。正同消滅封建主義殘餘一樣是長期的改革。”她眼睛里再度放出熱情的光芒。
我們的南丁格爾將把她的旗幟插在新中國建設的道路上,千千萬萬的南丁格爾都要伴同她一齊前進。
(一九五零年)九、二十一於北平

革命經歷


新中國成立前,她代表解放區參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婦女代表大會;她出席了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時,她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后,她出席了1950年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她參加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電影《白衣戰士》就是以她為原型創作的。她就是被毛澤東主席譽為“中國的南丁格爾”——李藍丁。
在三八婦女節前夕,記者走訪了李藍丁的弟妹蔣麗珠、侄子李先士,聽他們講述李藍丁從一名愛國學生走上革命道路成為白衣戰士的傳奇故事……

開明的家庭

1924年10月,李藍丁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鹽官鎮(現郭店鎮)仙步南街一個富有而開明的家庭。父親畢業於師範學校,因為是長子長孫,在家主持家政。由於他所受教育的緣故,家庭教育的中心便是讀書求知。
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里,李藍丁從小就養成了喜歡讀書的習慣。書籍簡直成了她的唯一夥伴,兩個哥哥也自願充當了她的小教員。還在上小學時,李藍丁幾次讀到“朱毛”,甚為不解。她問二哥:“什麼是朱毛?”二哥告訴她:“‘朱毛’就是朱德、毛澤東兩個人,他們都是共產黨,是幫助窮人的好人。”經二哥這樣一說,李藍丁對共產黨產生了一種崇敬和熱愛的情感。
1937年,李藍丁到上海讀中學。1939年,她考入同德高級助產學校。這期間,她看過斯諾、威爾斯和史沫特萊等外國記者、作家用英文寫的介紹中國工農紅軍和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書。二哥還幫助她找來一本介紹紅軍長征的《隨軍西行見聞錄》。與冷酷的現實對比,這些書籍給她打開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新天地。
蔣麗珠說:“1941年底,姐姐從同德高級助產學校畢業。她嚮往革命,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姐姐參加了抗日游擊隊(后編為新四軍18旅),當時她只有17歲。到部隊后,姐姐既是衛生員,又是教員;平時護理,戰時急救,還給戰士們講授戰場救護知識,她弱小的身影時時閃現在最需要的地方。不到半年時間,姐姐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成為衛生隊的骨幹力量。”

拚死保護藥品

1943年冬季,蘇中地區的日軍在漢奸的帶領下,大肆搜捕新四軍傷員,進行殘酷的“掃蕩”。李藍丁所在的仙女廟休養所得到消息后,立即分成幾個小分隊,帶著傷員轉移。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李藍丁很快把傷員疏散到了蘆葦叢、麥地、稻草堆等隱蔽的地方,“掃蕩”的日軍一個傷員也沒抓到。
一次,李藍丁和戰友們帶著傷員和藥品走到江蘇淮寶地區鄭家莊時,遭到了敵人的突然襲擊,情況非常危急。當他們把傷員分散隱蔽好后,還有一批藥箱無法處理。李藍丁決定帶藥品從水路走,上級領導給她派了一名通信員和一個船老大一起運送藥箱。船剛一行駛,就被敵人發現了。敵人從後面追過來,要封鎖渡口。敵人的槍彈呼嘯著從他們頭頂上飛過,子彈不時在船左右的水面上濺起一串串浪花……通信員害怕了,想投降,逼著船老大靠岸。李藍丁猛然奪過通信員皮帶上別著的手榴彈,掏出導火索喊道:“靠岸就同歸於盡。”一時間,通信員被李藍丁的凜然正氣和大無畏精神所震懾,他順從地按李藍丁的命令,去幫船工搖櫓,他們終於衝出敵人的火力封鎖,藥品得到安全轉移。

千里轉移折肋骨

1946年8月,華中野戰軍在蘇北取得七戰七捷后,主力部隊向山東轉移。李藍丁這時是後方醫院的醫療隊副隊長。醫療隊負責接收、救治從安徽靈璧、泗縣等戰鬥中下來的傷病員。
醫療隊帶著300多名傷病員隨軍向山東轉移,由於他們行走得慢,漸漸地被大部隊落在了後面。沿途又有一批批零散的兄弟部隊的傷病員加入到他們的隊伍,傷病員由3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當他們通過江蘇宿遷城外的運河大鐵橋時,又遭到了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追擊和飛機的轟炸,李藍丁和戰友們盡了最大努力將隊伍疏散、隱蔽,使傷病員、擔架隊員和支援前線的民工減少了傷亡。
就這樣,500多名傷病員,在李藍丁和醫療隊全體同志的精 心護理和照顧下,轉戰一個多月,跋涉500多公里,擺脫了敵人追擊,安全地轉移到了集結地——魯南地區。李藍丁和戰友們圓滿地兌現了“不丟一個傷病員”的諾言。
李先士對記者說:“姑媽的肋骨曾多次折斷,先後斷過8根。就在這次危急、艱難的大轉移中,姑媽在過河抬擔架時,第一次折斷了自己的肋骨。”
那是隊伍過汪圩子村外的一條河時,聽說有敵情,李藍丁抬著擔架,帶頭跳進齊胸深的水裡,搶運傷員。為了不使傷員浸到水裡,必須把擔架抬高一些。別人抬在肩上就行了,李藍丁個子小,便舉起雙臂,把擔架舉過頭頂涉水前進,走進河心時,她覺得有些頭暈,就咬緊牙關,用出全身力氣堅持再堅持。正當她邁過河心奮力舉步時,突然覺得前胸一陣劇痛,頭冒冷汗,腿腳發軟,話也說不出來,幾乎歪倒。她以超人的毅力硬是把傷員抬進村裡。當時,她除了右臂抬不起來外,還沒有別的感覺。晚上,她發燒了,覺得有什麼東西頂在前胸作痛。這時,她才發現自己的右胸第二根肋骨已經折斷了,斷骨正頂著胸口。為了不分散戰友們的精力和可能引起的不安情緒,她竟然沒有告訴任何人,自己作了簡單處置,強忍傷痛,照常工作。直到很久以後的一天晚上,戰友們聽見李藍丁在睡夢中的痛苦呻吟,才發現她的嚴重傷情。

毛澤東:你是中國“南丁格爾”

李先士說:“讓姑媽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她與蔡暢、丁玲等赴匈牙利參加第二屆國際婦女代表大會之前,在西柏坡見到了毛主席。”
那是1948年春天,李藍丁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讓她火速趕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黨中央駐地,在那裡會合其他同志赴東歐參加第二屆國際婦女代表大會。
李藍丁於7月14日來到了西柏坡,接待她的人是鄧穎超。鄧穎超見李藍丁一身灰土,就親切地幫她拍拍土,又抻抻她的衣襟,微笑著說:“走,我帶你去見毛主席!”
李藍丁又興奮又緊張,跟著鄧穎超來到一個農家小院。一進院子,鄧穎超就喊道:“主席,華東的婦女代表來了。你見見她吧。”“好咧!”毛澤東應聲而出,三兩步走下台階,微笑著向李藍丁伸出手。李藍丁一時愣在那裡,直到鄧穎超推推她說:“主席在跟你握手呢!”李藍丁才如夢方醒地伸出了雙手。
隨後,毛主席與李藍丁一起走進農舍。房間里還有一位外國人,那是一位蘇聯客人。“坐啊!”毛主席微笑著問:“你叫什麼名字?幹什麼工作?”“她叫李藍丁,醫療隊長,是一位‘白衣天使’。”鄧穎超代為回答。“噢,那就巧嘍。國外有一個‘南丁’,你又叫‘藍丁’,你是中國的‘南丁格爾’嘍!”毛主席打趣地說。他的話一下子逗得李藍丁笑了起來,也趕走了她的緊張心情。隨後,毛主席和李藍丁交談了起來。
“哪一年參加部隊啊?”
“1941年。”
“怎麼參加革命的?”
“逃出來的,是從上海逃出來的。”
“噢,逃出來的?”毛主席感興趣地追問。
“對,1941年底,我從家鄉跑到了上海。父親也追到上海,並且抓住了我。大街上人多,押著我不好看,於是他雇了兩輛黃包車。他在前,我在後,上海的路我比他熟,於是我很快擺脫了他,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參加了新四軍。師長是譚震林。”
“了不起!你是‘譚老闆’的代表。看來‘譚老闆’還是蠻有眼力的嘛!”鄧穎超怕李藍丁聽不懂,輕輕地解釋說:“‘譚老闆’就是譚震林。”
後來,毛主席又詢問了許多前線傷員的情況。李藍丁一一作了彙報。毛主席不時地點頭或簡短插話,不知不覺半個小時過去了。
談話時,那位蘇聯客人也饒有興趣地聽著。李藍丁不知他能不能聽懂,但在李藍丁彙報完后他卻插話說:“這個姑娘應該得到獎章!”李藍丁剛想謙虛地表白,毛主席看著她說:“我知道,你想說的是,有沒有獎章,都一樣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深深地銘刻在李藍丁的心裡!
李先士自豪地說:“1949年10月1日,姑媽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在1950年國慶節前夕召開的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上,姑媽再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當毛主席與姑媽握手祝賀的時候,她熱淚盈眶。在姑媽的一生中,她多次受到了毛主席接見。”

奮戰抗美援朝前線

解放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1950年10月,美帝國主義把侵略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新中國受到嚴重威脅和侵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號角,響徹全國。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的李藍丁,在大會的歡宴聲中聽到了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燃起戰火的消息,憤怒的烈火在她心頭燃起。開完會回到部隊不久,她毅然決定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同年11月18日,以李藍丁為隊長的上海軍醫大學志願手術隊,緊緊跟隨部隊跨過鴨綠江,來到了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
上海軍醫大學志願手術隊在李藍丁的帶領下,不斷地在各野戰醫療隊中巡迴配合工作。李藍丁了解到因手術隊較少,離前線又較遠,許多志願軍傷員是二期或晚期的重傷,有些重傷員來不及送到手術隊就不幸犧牲了。於是,她向領導提出建議,適當調整組織,擴大手術隊人員,發揮人力、物力比較雄厚的上海軍醫大學志願手術隊的作用。
她還建議手術隊靠前,儘早搶救重傷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醫管局局長盧桂華、政委鍾劍平欣然接受她的建議,便以上海軍醫大學志願手術隊為主,還抽調了野戰醫院的醫生、護士為骨幹,組成了一個志願手術大隊,下設11個手術分隊,7個分隊開赴朝鮮東線,4個分隊開赴朝鮮西線,李藍丁擔任大隊長。她經常在戰鬥激烈的東線直接參加傷員的搶救工作,進行各種複雜手術。
在李藍丁的帶領下,這個手術大隊隨志願軍從鴨綠江畔打到元山前線,從平壤市打到漢城邊緣,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進行了1200多次手術,沒有發生過任何醫療事故。

周總理照片寄關懷

李先士拿著一張有周恩來總理簽名的周總理和鄧穎超的合影動情地對記者說:“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后,姑媽先後帶領兩批醫療隊奔赴前線。第二次出國時,她在火車上,突然接到中央衛生部的電報,叫她回來彙報情況。
“這年中秋節(1951年9月15日),周總理和鄧穎超把姑媽接到他們家裡過節。吃飯的時候,周總理邊吃邊問姑媽:‘前方的情況怎麼樣?醫療隊有多少人?位置設在哪裡?傷員多不多?’姑媽都一一作了回答。這時,周總理又徵求姑媽的意見,問她醫療隊放在哪裡最合適?姑媽說:‘一般都放在軍里,或者放在炮兵陣地上。’總理又問:‘有多少老同志呢?’姑媽說:‘百分之三十左右。’最後,總理又問有什麼困難。從問話中,姑媽深感周總理對情況很熟悉,對援朝部隊十分關心。
周總理與鄧穎超合影贈送李藍丁
周總理與鄧穎超合影贈送李藍丁
“姑媽臨走時,周總理和鄧穎超把這張照片送 給了她留作紀念。姑媽一直把它珍藏著……”
在那令人難以忘懷的革命戰爭年代,李藍丁的名字像一團燃燒的火焰,像一朵芳香的玫瑰,給新中國的一代婦女和青年人帶來了熱烈的追求和溫馨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