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

俄羅斯作家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男,二戰時的蘇聯炮兵連長,因勇敢獲得二枚勳章,俄羅斯作家。

1962年處女作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代表作品有《第一圈》《古拉格群島》等。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生活照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生活照
考入羅斯托夫大學的物理數學系。
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函授班攻習文學。
代表作有《莫要靠謊言過日子》等。
1945年2月在東普魯士的前線因給自己朋友寫了一封信。

工作經歷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工作照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工作照
1957年任中學數學教員。
1997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寫作經歷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老年照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老年照
1954年第一個勞動果實誕生——短篇小說《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
1956年解除流放,擺脫全部罪名,恢復自由身,與此同時,他的癌症痊癒。
1962年處女作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
1963年作者接連發表《馬特遼娜的家》等3個暴露社會陰暗面的短篇小說並加入蘇聯作協。
1968年寫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個政治犯特別收容所的長篇小說《第一圈》及敘述蘇聯集中營歷史和現狀的長篇小說《癌症樓》,均未獲准出版;同年《癌症樓》和《第一圈》在西歐發表。
1969年4月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選為美國藝術文藝學會的名譽會員。
1970年“因為他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義力量”,獲諾貝爾文學獎
原在國內未獲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長篇小說《1914年8月》在西方國家先後問世。
這時已經為巨著《古拉格群島》準備了7年。
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島》第一卷。繼承了雨果和托爾斯泰十九世紀的人文傳統,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著作之一。
蘇聯解體后,經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邀請,1994年回歸俄羅斯,原來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陸續在國內出版。
2007年俄羅斯國慶節那天,獲得2006年度俄羅斯人文領域最高成就獎俄羅斯國家獎。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兒子斯捷潘·索爾仁尼琴

情感生活

與娜塔麗婭·安德烈耶夫娜結婚。

健康狀況

2008年8月4日凌晨零時三十分,因心臟病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享壽89歲。

個人作品


《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馬特遼娜的家》《馬特遼娜的家》《癌病房》
《第一圈》《古拉格群島》《在轉折關頭》

創作特點


索爾仁尼琴的創作融古典與現代於一體,在創作中注重繼承與創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為界,可將其創作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成就較高,早期創作有較高的藝術性。他的才華在早期的兩部小說中表現較為充分。索爾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說觸及了敏感的政治問題,試圖揭開一頁沉重的歷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圖超越時代,審視現實,針砭時弊,反思歷史。而後期則較為平淡。
索爾仁尼琴力圖以其作品診療時弊,解剖社會,評判歷史。在前蘇聯,他第一個突破思想和文學的禁區,開掘出勞改營主題,為俄羅斯勞改營文學的濫觴打開了閘門。他以豐碩而深刻的作品成為蘇聯“回歸文學”的卓越代表,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創造了一個新的俄羅斯小說體系。他的《一天》和《癌症樓》與俄羅斯文學傳統有血緣關係,幾乎具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們所有的特點。
索爾仁尼琴的小說取材於現實,他的人物都是蘇維埃時代的人,但其作品內涵遠離蘇聯文學,肖似俄國十九世紀文學,與古典大師托爾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們息息相通,一脈相承。索爾仁尼琴擺脫了蘇聯文學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羈絆,卻承繼了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傳統。他延續了果戈理們鋒利的批判精神,也繼承了他們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並以此為武器抨擊社會罪惡,揭露不人道的司法制度戕賊人性,肆意踐踏人的尊嚴,剝奪人的自由,毀掉美好的生命。最終他把許多的罪惡歸咎為統治者的專制。這一切與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們十分相似。

獲得榮譽


獲獎作品獲得獎項獲獎時間
《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獲諾貝爾文學獎1970年
獲得發人文領域傑出成就獎2007年

人物評價


索爾仁尼琴
索爾仁尼琴
對於這樣一位追求自由的作家的逝世,總統非常悲痛,他向索爾仁尼琴的家屬表達了哀悼。——白宮發言人戈登·約翰德羅代表布希總統對索爾仁尼琴逝世表示哀悼
法國總統薩科齊:(索爾仁尼琴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良心之一,是異議的化身。索爾仁尼琴的不屈不撓、個人理想以及長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為繼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後的一代傳奇人物。他完全有資格進入世界偉人殿堂,我對他表示深深的緬懷。
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直到他(索爾仁尼琴)生命最後的時光,他依然在奮戰。
在俄羅斯國內,評論界和讀者對他及他的創作褒貶不一,蘇聯另外一個作家葉夫圖申科在考察了索爾仁尼琴的創作道路后指出,這位作家的出現,從一開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學事件;他的“藝術潛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閃現”過,但是後來“在走出文學的圈子后就沒有能再回到文學中來”。這種看法為俄羅斯文學界相當多的人所認同。
有人說“索爾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後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羅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飽經磨難,卻足以燭照未來。
很多西方人視其為與蘇聯當權者鬥爭的偉大文學家與英雄,但索爾仁尼琴又抨擊所有的民主派,資本家,個人消費者,自由主義者等,在他們眼中索爾仁尼琴是個難以理解和面對的人。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在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總統福特不要接見索爾仁尼琴,並於備忘錄上寫道:“索爾仁尼琴是個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張是一件令追隨他的異見者都覺得尷尬難堪的事。接見他不僅會得罪蘇聯,還會因其政治主張在美國及各盟國中引起論戰。”
他辭世以後,美國《時代》周刊是這樣蓋棺定論的:“對於西方世界來說,索爾仁尼琴是自由的象徵,但他並沒有回饋這些被賦予的身份的尊重。作為擁有強烈基督教信仰的人,他認為西方精神世界惡化,他對西方民主的極端批判有時候甚至讓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一樣感到困惑。”索爾仁尼琴既不像東方學者,同時也不像西方學者,他是美國的“俄羅斯古董”,他更像是一個永遠的挑戰者,並被套上意識形態的外殼,站在國家之間關係的風口浪尖上。
社會影響
索爾仁尼琴不僅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詩人,更是一位歷史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畢生追求公平與正義,給俄羅斯留下了豐厚的思想和文學遺產,在有生之年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
普京在唁電中表示: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的逝世是對全俄羅斯的沉重打擊。他堅強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內在人格魅力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的創作活動和社會活動,以及漫長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將成為我們的學習榜樣。
索爾仁尼琴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堪與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並列的偉大作家。他的作品為加速前蘇聯的民主化、“公開性”進程,推動歷史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