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蝦
櫻蝦科毛蝦屬
毛蝦屬(Acetes)的總稱。又名小白蝦、水蝦、蝦皮。屬甲殼綱、十足目、櫻蝦科。體小而側扁,長3~4cm。體無色透明。溫、熱帶海洋蝦類。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多數種類分佈在印度—馬來群島,日本、朝鮮和中國沿海均有分佈。除供鮮食外,可加工成蝦皮、蝦醬、蝦油等。
毛蝦形態
足僅有前面3對,呈極小的鉗狀,后兩對退化消失。雌性第三步足基部之腹甲向後突出,稱生殖板,其後緣中部向前方凹陷,兩側形成兩個乳頭狀突起。雄性胸部末節腹甲向後方腹面突出,形如一對乳頭,雄孔即開口於其腹面。第一腹肢雌性無內肢,雄性則為一交配器。雄附肢在第二腹肢內肢基部腹面,為一斜行排列長圓形的片狀突起,頂端具2鉤狀刺毛。尾肢的基肢腹面有一紅色圓點,內肢短於外肢,基部外側有紅色小點。
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多數種類分佈在印度—馬來群島,日本、朝鮮和中國沿海均有分佈。
毛蝦的世界年產量20多萬噸,其中以中國毛蝦產量最大,1985年世界產量為22.26萬噸,1987年為17.9萬噸,中國、朝鮮和東南亞各國約佔80%。以中國沿海的產量最大,1987年為16.24萬噸,1988年為19.06萬噸,居中國全部蝦類之首。渤海為主要產地,平均年產7萬~8萬噸,1954年最高產量達13萬噸。此外,如江蘇的海州灣、浙江的溫州沿海、廣東的陽江附近和台灣沿海也是毛蝦的主要漁區。日本毛蝦在黃海和東海產量遠不如中國毛蝦,而在南海則多於中國毛蝦,日本、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的西南岸都有相當大的產量。紅毛廣東的產量也很大。毛蝦漁汛通常1年2次,一次在3~7月,另一次在9~11月。
捕撈毛蝦的方式多為使毛蝦順潮流進入網袋中,中國沿海主要用檣張網、掛子網、船張網等進行捕撈,也有用小船拖網捕撈。中國台灣和日本用袋形定置網和推網捕撈。
毛蝦體小,皮薄,肉少,在氣溫高時,鮮蝦不能長期保存,且漁獲量大,除少數鮮售外,大多是直接曬乾,或把毛蝦煮熟后曬乾,稱蝦皮。春汛捕撈的毛蝦,體大、肉肥,煮熟曬乾后還可剝製成小蝦米。此外,將毛蝦搗碎、加鹽,在陽光下曝晒、發酵,可製成蝦醬;用鹽浸制濾出發酵品的液汁,就是蝦油。蝦醬和蝦油用以調味或腌制各種小菜,別有風味。毛蝦除食用外,在製作蝦皮時,把脫落下來的皮、殼、頭、足等大量碎屑用作飼料或肥料。此外,毛蝦也是淺海底層魚、蝦的良好天然餌料。
毛蝦為中上層蝦類,喜棲居於有大量淡水排出的淺海環境和有強大潮流的泥底淺水區,通常棲於灣澳或河口附近。生活在深達30米以下的水層,有晝夜垂直移動習性,白天下沉,夜間在表層海域集群。由於第四、第五對步足完全消失,因此它不能停留在海底爬行。而在第三顎足和前三對步足上都生有許多羽狀剛毛,增加了浮遊生活的能力。雖然前三對步足還保留著非常退化而極微小的鉗狀構造,但已沒有捕捉食物的能力,而是靠口部附肢和顎足上的側毛從水中濾取藻類等食物。但有時也攝食一些有機碎屑和小型浮遊動物。
毛蝦
中國用定置張網類漁具(主要是架子網和檣張網)捕撈毛蝦。漁獲物除少數供鮮食外,多進行加工,或將鮮品直接曬乾成為生干毛蝦,或將鮮品煮熟后曬乾成為熟蝦皮和去皮小蝦米,也可製成蝦醬、蝦油等發酵製品。制蝦皮和小蝦米時所脫落的殼、頭、足等物,稱蝦糠徠,可作飼料和肥料。
全世界共有毛蝦17種和亞種:分佈於美洲大西洋沿岸的有4種和亞種,其中有一種產於淡水;分佈於太平洋美洲沿岸者僅1種;其餘12種和亞種均產於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中國近海產6種,即中國毛蝦(Ace
teschinensis)、日本毛蝦(A.japonicus)、紅毛蝦(A.erythraeus)、鋸齒毛蝦(A.serrulatus)、中型毛蝦(A.intermedius)和普通毛蝦(A.vulgaris)。常見的是前4種。中國毛蝦僅分佈在渤海、黃海海域中國和朝鮮近海以及東海、南海中國沿岸,是毛蝦屬中向北分佈最遠的一個種(分佈到渤海遼東灣的北部、北緯40°50′附近)。日本毛蝦的分佈範圍較廣,南自爪哇,西自印度,北至黃海中國和朝鮮半島沿岸以及日本西南部近海均有分佈,但中國山東半島北岸海域和渤海很少發現。其他兩種毛蝦都是熱帶種,在中國僅產於南海。這6種毛蝦中,以中國毛蝦的產量最高,其次是日本毛蝦。但日本毛蝦和其他毛蝦的產量都遠較中國毛蝦為少。
中國毛蝦Aceteschinensis
俗稱毛蝦、小白蝦、水蝦、蝦皮。甲殼綱、十足目、櫻蝦科。體甚小,極側扁,甲殼薄。額角短小,側面略呈三角形,下緣斜而微曲。額角上緣有2齒。腹部第1節甚長。尾節很短,末端圓形,無刺,側緣的後半部及末緣呈羽毛狀。第1觸角雌雄異形,雌性柄部第3節比第2節短,上鞭約等於體長,下鞭短;雄性柄部第3節比第2節長,其下鞭基部第2節較粗,第2節末端膨大,第3節末端生有2根不等長彎形刺毛,形成抱合器。步足3對呈微小鉗狀,后2對完全退化。體無色透明,僅口器部分及第2觸鞭呈紅色,第6腹節的腹面微呈紅色,尾肢的內肢基部有3—8個紅點。體長2.5—4厘米。棲息於泥沙底質淺海。喜群聚在灣內或江河口附近水域。游泳能力較弱,移動時主要隨潮流定向浮遊。無遠距離洄遊習性,僅隨季節做定向移動。越冬場在黃海中部近岸水深30米及渤海中部水深25米左右處水域,冬末春初開始游向沿岸各灣或江河口水域產卵,產卵繁殖后親體相繼死亡。新生幼體生長迅速,2個多月即發育成熟,開始產卵。此時,隨夏季水溫的上升,群體開始由近岸做外返移動,產卵場隨之向外擴展,在渤海遍及整個三灣水域。秋末蝦群開始向深水移動,冬季返回越冬場。越冬后親體產卵生出的毛蝦稱夏一世代,夏一世代產卵生出的毛蝦稱夏二世代。夏一世代親體生殖活動后,有一部分能繼續生存下來,同夏二世代一起越冬,成為翌年夏一世代的親體。主要食物為硅藻類、橈足類和有機碎屑。體外受精,抱卵發育孵化。0.5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5—9月,盛期為6月和8月。我國沿海均有分佈,渤海沿岸數量最多。常用張網類漁具捕撈。肉嫩味鮮,可鮮食。多加工成咸干品蝦皮或製作蝦醬。經濟蝦類。《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渤海生物資源養護規定》規定,開捕期不得早於8月15日。《遼寧省水產資源繁殖保護實施細則》規定,最低可捕標準以開捕期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