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府

四川省綿陽市轄縣

徠龍安府是四川省北部在明、清、中華民國初年存在的一個行政區劃和建制。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龍州宣撫司為龍安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除。

歷史沿革


龍安府疆域略徠圖(明)
龍安府疆域略徠圖(明)
地處四川省北部。明世宗嘉靖45年(1566年),實行改土設流,改龍州宣撫司為龍安府,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神宗萬曆18年(1590年),新設寧武縣(次年更名平武)附郭。清世祖順治6年(1649年),仍設龍安府。清末府治平武(在今四川省平武縣)。轄:平武(今四川省平武縣)、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石泉(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彰明(縣治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彰明鎮涪江西)共4縣。1913年廢。

地理環境


治所
龍安府治地位於今平武縣龍安鎮,明清時一直是涪江上游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龍安府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城池建好后,龍州軍民千戶所、龍州宣撫司、龍安府及平武縣都設治於此。
該城地勢東低西高,平面呈橢圓形。僅東北城角略成90度角,其餘各面城垣均為圓形弧狀。今據實測,該城南北長約1065米,東西寬約780米,總面積83萬多平方米。府城東、南、西三面臨涪江,城北緊靠翠屏山巒。該城背山面水,是一座既利於進攻、又便於防守,地勢極為險要的城池。
龍安府城共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東門為迎暉門,南門為清平門,北為拱宸門,西門為通遠門,門樓叫鎮羌樓,意思是通向西北遠方即為氐羌少數民族,設此城門有抵禦、鎮壓、平定氐羌之意。城門北枕箭樓山,東南方向繞涪江沿岸龍安鎮城邊而過,城牆結構堅固,高大雄偉,為磚石壘築而成,現存西城門和五分之一城牆,長600多米。城門為圓形拱卷式門洞,洞壁全用石條壘砌,卷拱部分則用青磚拱成。外牆採用磚、石混作的方法,城門外壁設置磚雕仿古壁檐。
城內街道也是按城防建設規劃的,貫穿全城東西的一條大幹道,南北方向貫穿全城的道路有兩條。其餘道路均為貫穿半城的丁字頭路,共有6條,全城還有小型斜路和巷道5條。城內古建築頗多,有明龍州宣撫司署、明龍安府署、平武縣署、土長官司等衙署,並設有軍器局、火薄局、府庫、縣庫等機構以及府儒學、縣儒學、龍門書院等學堂。

文化


歷史遺跡

龍安府城治所(今平武縣城)
龍安府城治所(今平武縣城)
龍安府城經歷600多年歲月變遷,古城中的四座城門中,垛口、戰垛、瓮城等設施已不復存在,只剩下西城門仍然保存完好。5·12特大地震后,國家文物局將遭受嚴重損壞的報恩寺、明城門城牆等納入搶險方案,並列為四川主要文物搶救保護工程的重點工程之一,委託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遺產保護研究所編寫搶救修繕方案。在對明城門城門的修繕中,不僅從平武本地挑選了最好的青石,還從俄羅斯購買了大批紅松。古城樓式樣參照了明代建築風格,古樸而雄壯。該座城樓的修繕,結束了平武西城門有門無樓的歷史,西城門恢復成500多年前的風貌。

後世紀念

龍安府治地位於今平武縣城所在地,命名為龍安鎮。201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將平武縣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