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平
中山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
朱熹平(1962年6月-),男,中國廣東省始興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
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系;
1984年在中山大學數學系取得碩士學位;
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
1989年2月在中山大學數學系工作。
2013年7月至2018年10月任中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現任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
2018年10月31日,教育部研究決定:免去朱熹平的中山大學副校長職務。
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顧問,《數學物理學報》、《Quarter J.of Pure and Appl.Math.》、《偏微分方程雜誌》、《數學研究》編委。
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7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
199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9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
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200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2004年12月獲世界華裔數學家大會頒發的晨興數學銀獎;
2009年10月至今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朱熹平教授從事數學科學的教學與研究。朱熹平教授較長期進行國際前沿的核心數學中幾何分析領域的研究。特別地,朱熹平教授較專註在幾何熱流的研究當中,在實Ricci流和復Kahler-Ricci流均作出了若干重要貢獻。朱熹平的工作特色在於利用幾何熱流作為工具解決微分幾何和復幾何當中的公開問題和猜測,朱熹平教授對於描述高維單值化問題的Greene-伍鴻熙-丘成桐猜測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且徹底地解決了關於複流形上全純函數維數估計的著名丘成桐猜測。
同時,朱熹平教授對低維流形的幾何化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朱熹平教授努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始終堅持上本科生課程。他擔任過本科生一年級課程《數學分析》、二年級課程《複變函數》以及高年級課程《數理方程》、《微分幾何》及《拓撲學》等。同時每學期均講授基礎數學方面的研究生課程。
朱熹平教授在偏微分方程及微分幾何兩個領域裡造詣高深。早年他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夏畦教授進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后應邀到法國巴黎第九大學的著名數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Fields獎得主P. L. Lions教授處合作訪問一年。這些使得他在偏微分方程的緊性結構及多解性方面取得了若干國際領先的工作。俄羅斯著名數學家Steklov數學研究所的Pohozaev在1997年出版的專著《Entire Solutions of Sem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Birkhauser出版社)中用了整整兩節共23頁介紹朱熹平的一個定理及其應用。近他的研究興趣轉向微分幾何領域,先後解決了Grayson猜測以及Gage公開問題,並且在Ricci flow理論取得了重要創新。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Fields獎得主、美國哈佛大學的丘成桐教授正在編輯有關Ricci flow領域的精選文集,他將朱熹平與陳兵龍於2000年發表在國際頂級數學刊物《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的一篇論文收集其中,並來信邀請朱熹平為該文集寫一篇有關完備非緊流形Kahler-Ricci flow方面的綜述文章。由於朱熹平在曲率流方面作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工作,美國CRC/Chapman & Hall出版社主動邀請他和曹啟升撰寫的專著《The Curve Shortening Problem》已於2001年正式出版。接著在2002年美國數學會與國際出版社(AMS/IP)聯合出版了朱熹平題為《Lectures On Mean Curvature Flows》的另一本專著。
他較長期進行國際前沿的核心數學中幾何分析領域的研究。特別地,他較專註在幾何熱流的研究當中,在實Ricci流和復Kähler-Ricci流均作出了若干重要貢獻。朱熹平的工作特色在於利用幾何熱流作為工具解決微分幾何和復幾何當中的公開問題和猜測,他對於描述高維單值化問題的Greene-伍鴻熙-丘成桐猜測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且徹底地解決了關於複流形上全純函數維數估計的著名丘成桐猜測。他對低維流形的幾何化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6年6月3日,朱熹平和曹懷東聲稱補全了佩雷爾曼對於龐加萊猜想證明中的漏洞,給出了完全證明。他們的證明運用了漢密爾頓和佩雷爾曼的理論,成功處理了猜想中奇異點的難題,以專刊的方式刊載在美國出版的《亞洲數學期刊》六月號。
但曹、朱二人在亞洲數學期刊的龐加萊猜想證明完全未經正常審核程序即予發表,《紐約客》雜誌的文章《流形的命運》懷疑丘成桐以該期刊主編之便,發表利於自己團隊的成果;丘成桐與亞洲數學期刊的編輯群並未對此可能之弊端提出辯駁。佩雷爾曼表示曹、朱二人的證明‘看不出新意。
2006年8月28日出版的《紐約客》雜誌發表西爾維亞·娜莎和大衛·格魯伯的長文《流形的命運——傳奇問題以及誰是破解者之爭》。該文介紹了佩雷爾曼等人的工作並描畫了“一個令人厭惡的丘成桐的形象,暗示他為他的學生曹懷東和他支持的朱熹平的工作宣傳了過多的功勞。”此文發表后,引發了很大爭議。包括漢密爾頓在內的多名數學家發表聲明表示文章沒有正確地反映他們對丘的評價,丘成桐也表示可能採取法律行動。
一名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者指出曹、朱論文中引理7.1.2與克萊納和洛特2003年發表的成果,幾乎完全相同。據此,洛特指責曹和朱兩人有剽竊的行為。此後,曹懷東和朱熹平在原刊發表糾錯聲明,確認了此引理是克萊納和洛特的成果,解釋沒有指明出處是由於編輯上的差錯,並為此向兩位原作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