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 ,1935年在日本出版時原名《活中國的姿態》。內山完造自陳觀察中華文化垂二十年,憑藉常年旅居中國的生活經驗和漢學功底,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作出了自己的描述和看法,其中的同情和批評依舊值得國人警醒。他所採取的方法,是從觀察日常實際的生活入手,來了解另一個缺乏關注,也更為真實的中國。
內山完造自陳觀察中華文化垂二十年,中國文化有“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分別,僅通過文獻的途徑考察中國難免片面。作者憑藉常年旅居中國的生活經驗和漢學功底,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作出了自己的描述和看法,其中的同情和批評依舊值得國人警醒。他所採取的方法,是從觀察日常實際的生活入手,來了解另一個缺乏關注,也更為真實的中國。
內山完造眼中的中國非常具有畫面感,活潑、生動,真實、真切,不一定是高談闊論,但凡他所見,常有一矢中的之感,我們中國人所熟視無睹的東西(比如書中談到的“幫”和“吃教”),經他點出,令人豁然開朗或者令人汗下。以外國人的視角,帶我們穿越時空,感受那個時代的中國。
本書附錄蔣百里《日本:一個外國人的研究》,對比閱讀,更有價值和意義。
魯迅先生唯一為外國友人作序的著作。
內山完造寫作本書時已在中國生活二十多年,對中國人的了解可謂深入骨髓。他心懷友善,對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差異進行描述和分析,其深刻和獨到之處依然讓現代中國讀者豁然開朗,深為折服,這也是魯迅先生對其稱道之處。
這個中國來自他多年的觀察和體會,來自真實而具體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書齋和文獻中的“文章化的生活”。
內山完造(1885—1959),日本岡山人,漢名鄔其山。
1913年來中國,1917年在上海北四川路魏盛里開設內山書店,1927年結識魯迅,之後成為摯友。1935年《活中國的姿態》在日本出版。
1945年10月內山書店被中國政府接收,1947年12月內山完造被中國政府強制遣返歸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事日中友好工作,
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葬於上海萬國公墓。
尤炳圻(1911—1984),字平白,江蘇無錫人氏,1911年10月25日生於無錫。1934年夏清華大學西語系畢業,當年赴日留學,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攻讀英國及日本文學,1937年夏獲文學碩士學位后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和從事譯著活動。1945年遷居上海,在上海實驗戲劇專科學校、緝椝中學及南遷蘇州的河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到北京在華北大學政治研究所學習後分至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其間也從事了文學研究和譯著活動,1984年病逝於蘭州。
內山氏的書,是別一種目的,他所舉種種,在未曾揭出之前,我們自己是不覺得的,所以有趣,但倘以此自足,卻有害。——魯迅
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於中國,到各處去旅行,接觸了各階層的人們的,所以來寫這樣的漫文,我以為實在是適當的人物。事實勝於雄辯,這些漫文,不是的確放著一種異彩嗎?——魯迅
內山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分為“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兩方面,大部分日本專家對文獻中沒有記載、卻實際存在的事實視而不見,他所做的就是認真觀察、如實反映中國人真正的生活風景。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 吉川竹二
內山曾出版《活中國的姿態》,此書由魯迅寫序,給了內山很大激勵。魯迅在序中極力向讀者推薦這本書,並指出:“日本人是對什麼事都喜歡做出結論的民族。老闆的 ‘漫談’中有許多讓人感到頗有說服力的觀點,但並沒有標明為‘某章結論’,而仍然只停留在‘漫談’形式上。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我想,日本與中國之間總有一天是會相互了解的。 ”這本書後來被尤炳圻譯成中文,由上海開明書店以《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為書名出版,受到中國讀者喜歡。內山因此激動地說:“這是我有生以來初次出版作品的喜悅,我的一生就這麼結束了我也不覺得遺憾。 ” ——解放日報
序(魯迅)/ 003
緒論 文章文化與生活文化 / 006
一 幫之一種 / 001
二 零買較賤 / 005
三 生命與權利 / 008
四 三類根性 / 011
五 一種習慣 / 014
六 便茶 / 017
七 剩飯 / 020
八 又一剩飯 / 023
九 相互扶助之宴會 / 025
一十 因人定價 / 028
一一 生活符號之文字 / 032
一二 有限公司無法贏利的背後 / 036
一三 徹底的實際生活 / 041
一四 某日之交易談話 / 045
一五 中國人個人主義乎 / 049
一六 鍾之音 / 053
一七 賭博之概念 / 057
一八 關於洋紗 / 060
一九 飯店之二景 / 063
二十 對於商品之注意 / 067
二一 偷與落 / 070
二二 關於天井 / 074
二三 木與竹 / 079
二四 不全力傾注必敗 / 082
二五 福祿壽 / 087
二六 綁票 / 092
二七 天無絕人之路 / 096
二八 殉教 / 101
二九 口言謝則失其親切 / 107
三十 勞資協調 / 111
三一 中國人的生活 / 115
三二 針尖和拳頭 / 120
譯者附記 / 123
譯者簡介 / 124
日本人: 一個外國人的研究
緒言 / 129
第一章 幾個自然條件 / 130
第二章 幾段歷史事迹 / 133
第三章 明治大帝 / 136
第四章 歐戰 / 138
第五章 固有的裂痕/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