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雲

革命烈士彭海雲

彭泰浮(1891-1929),字海雲,豐順縣豐良鎮太平村高車田人。他是中國共產黨,1957年9月10日,彭海雲被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為革命烈士。

目錄

正文


彭泰浮(1891-1929),字海雲,豐順縣豐良鎮太平村高車田人。他的事迹鮮為人知,也無史料記載。近日,筆者採訪其孫彭其蘭,才由此獲得烈士彭海雲的英雄故事。
自幼好學,勤文善武
彭海雲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母靠砍柴賣木賺錢養家糊口。父親彭景利深知自己沒有文化總被地主欺負,在彭海雲十歲那年,就省吃儉用送他到太平的私塾讀書。兩年後,由於家庭生活確實困難,只好讓彭海雲輟學回家幫助自己承擔養家的重任。然而,彭海雲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即使在家幹活,也會借些書看,所以,年紀輕輕就知書達理。
在太平,彭姓為防止外姓的欺負,長期以來,都有習武的習慣。在十三歲那年,彭海雲就開始跟著村裡的年輕人一起練武防身。因此,彭海雲不僅有文化,也有一身好武藝。
彭海雲從小嫉惡如仇。那時候,村裡總要搞一些祭祀活動,於是,“老神”們總會想些辦法向村民收錢。但收到錢后,“老神”們總會私分一些。彭海雲了解到內幕後,非常氣憤,就召集一些年輕人前去理論。“老神”們開始是搪塞,後來卻“橫”了起來。彭海雲一聲吆喝,年輕人一起上前,把“老神”們打得哭爹喊娘。
參加紅軍,英勇善戰
23歲那年,彭海雲與童養媳謝水娘結婚成家,生下了兒子彭茂生之後,為了生計,只好外出打工。這時候,他認識了鄧子龍、劉春等人,從而走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彭海雲受組織的派遣,回家組織成立農會,被任命為農會主任。彭海雲積極發動群眾,協助組織農民自衛隊,開展減租減息的鬥爭。1926年,在鄧子龍、劉春的影響下,堅定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期間,彭海雲跟隨鄧子龍、劉春等人,轉戰豐順、五華、紫金、梅縣、興寧、大埔等地,與地方民團周旋,打擊了反動勢力的囂張氣焰。彭海雲英勇善戰,每次戰鬥總是勇往直前。在攻打黃金、公式隍時,“擒賊先擒王”,直搗民團營地,活捉民團團長李菊陽等,從此聲震東江。
1928年,由於左傾路線影響,加上敵人的瘋狂圍剿,革命受挫,但彭海雲依然堅信革命會取得勝利。他對戰友們說:“誰勝誰敗還吂一定,我們要繼續堅持戰鬥。”直至現在人們還流傳著彭海雲的“吂一定”。此後,“吂一定”還成為當地村民的口頭禪。在這困難時期,彭海雲已經升任赤衛隊中隊長,他帶領戰友和胞弟彭鐵山、陳偉香(夫婦)數人進入八鄉山(陳偉香後來在一次戰鬥中為掩護丈夫脫離危險英勇犧牲),在古大存的帶領下,堅持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
勇當先鋒,壯烈犧牲
1929年,彭海雲已經編入紅軍第四十七團第一營擔任營長。赤衛隊員和良鄉的群眾受到民團的追剿,彭海云為掩護赤衛隊員和群眾向豐良九龍嶂轉移,一人獨守在豐良高橋頭,手握機槍掃射敵人,令敵人膽戰心驚,從而使群眾安全脫險。也就在這一年 10月28日,朱德軍長率紅四軍一、二、三縱隊6000餘人,從梅縣畲坑、梅南北洞深坑肚進入馬圖村,駐紮三天兩夜后,紅四軍要回師北進。彭海雲奉命帶領一營作先遣部隊為朱德開路,當他們穿過龍崗進入大龍華龍溪山時,由於叛徒賴植庭的出賣,彭海雲帶領的部隊鑽進了敵人的包圍圈。在激戰中,80多位紅軍戰士全部犧牲,彭海雲被俘后英勇就義,時年38歲,此時“團長”的任命書才剛剛下發。朱德獲悉后,十分悲痛,遂改道由小勝經韓江北上。
1957年9月10日,彭海雲被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為革命烈士。1983年9月15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