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話

下江話

下江話,又稱為下江官話、江淮官話、淮語。一般把揚州話作為整個江淮官話的代表語。

方言概況


江淮官話的形成應在明代之前。江淮官話在辭彙、音韻等方面與北方官話相比都具有顯著差異,因而在民國時期,淮語一直被認為是與粵語、吳語等並列漢語大方言區,而非官話的分支,其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划入官話。
江淮官話的使用者約有7000多萬,如果將其劃出官話,其使用者將在全國語言中排第3位,僅次於官話、吳語
江淮官話下面分3個方言片,分別為洪巢片、通泰片、黃孝片。
分片的主要依據是古入聲字的今讀:洪巢片有入聲韻,入不分陰陽;泰如片有入聲韻,分陰入、陽入;黃孝片古入聲字不分陰陽,讀舒聲韻,歸於單獨的入聲調類。

內部分區


洪巢片

洪巢片是典型的江淮官話,比通泰片更接近官話,分佈在從連雲港到安慶的廣大地區,以揚州話為代表。

通泰片

通泰片(通州-泰州片)分佈在泰州市(除靖江)和南通地區(除啟東海門、通州東部、如東東部兵房一帶)、鹽城市南部東台、大豐以及揚州市東部邊緣地區、鎮江市揚中東部,和普通話差異非常大,隨著地區層層遞進和洪巢片也有較大程度差異。

黃孝片

黃孝片(黃岡-孝感片)分佈在湖北東部江西九江一帶,是否屬於江淮官話存在爭議,趙元任稱其為楚語,它的江淮官話特點最不鮮明,正逐漸向西南官話轉變。有學者認為安慶方言屬於此片而不是洪巢片。
另,湖北西北部與陝西交界處竹山竹溪二縣的方言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被標成與江南的黃石方言相同,未標出與江北的黃岡方言的聯繫。

語音特點


江淮官話的主要特點是:
• 區別於其他官話方言的主要特點是保留入聲,洪巢片、通泰片有入聲韻和入聲調類,黃孝片無入聲韻但有獨立的入聲調類。
• 聲母濁音清化,古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黃孝片平聲讀送氣清音,仄聲讀不送氣清音;通泰片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清音;
• 除通泰片及鹽城地區外大部分地區[n]、[l]不分,疑母[ŋ]、影母[∅]混同;
• 除通泰片外,舒聲韻母系統較華北官話更接近早期官話的代表——《中原音韻》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