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子岡的結果 展開

子岡

明代玉器大家

子岡,又名陸子岡,明代玉器大家。

蘇州和揚州琢玉業的空前繁盛,造就了一批身懷絕技的玉匠,其中代表人物是明代晚期極負盛名的治玉高手陸子剛。

介紹


在傳世的明清玉器中,有一些刻有“子剛”或“子岡”款的玉器,這類玉器構思奇巧,製作精緻,成為人們所喜愛的珍品。這“子剛”與“子岡”就是陸子剛。陸子剛是蘇州太倉人,生活在明嘉靖、萬曆年間。明萬曆年間的《長物志》在講述當時琢玉名匠時曾提及陸子剛。明陸繼儒的《妮古錄》記載:“乙未(1547年)十月四日,於吳伯度家,見百乳白玉觶,觶蓋有環貫於把手上,凡十三連環,吳門陸子剛所制。”可見陸子剛大致活躍在十五世紀中葉的蘇州玉肆行,但具體生卒年月無法確知。傳說陸子剛私自在一件龍形玉器上刻了“子岡”款,后被人告發,冒犯了皇上,被秘密賜死。 《蘇州府志》和《太倉州志》中,都有一些關於陸子剛制玉絕技的記載。據說陸子剛琢制的水仙發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毫髮,深受當時婦女的推崇,“價一枝值五十六金”。徐渭《詠水仙》讚歎道:“略有風情陳妙常,卻無煙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終難似,愁殺蘇州陸子剛。”凡玉器的琢治一般用砂碾,而陸子剛獨用刀雕刻,他死之後,這手絕技也就失傳了。

傳說


由於陸子剛技藝高超,出類拔萃,得到了明代皇帝的賞識,將其雕入宮內供事。傳說有一天,皇帝想試試陸子剛的才藝,拿出一個拉弓引弦用的玉搬指,讓他在搬指上雕出百駿之圖。一個玉搬指不過拇指大小,如果真要在搬指表面雕出一百匹奔騰的駿馬,那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到,但陸子剛卻滿口應承下來。幾天後,陸子剛將雕成百駿圖的玉搬指呈上。皇帝仔細一看,搬指上並無百駿,僅有三匹駿馬,以及崇山疊巒和大開的城門。這三批駿馬中,一馬正向城門飛奔,一馬已到城門下並向城裡奔跑,另一匹在山谷中僅露馬頭。陸子剛在極有限的畫面上,巧妙運用虛擬手法,寓百駿於想象之中,完美地表現了畫面主題。於是皇帝對子剛的構思設計大加讚賞。

收藏


子岡[明代玉器大家]
子岡[明代玉器大家]
明清時期,上流社會形成一股收藏古玩的風氣,同時代名人的作品也在此之列。一些著名工匠因身懷絕技而成為社會名流,陸子剛屬當時玉匠中頂尖人物,因此他的作品的價格往往比一般玉器要高數倍。到了清代,帶有“子剛”款的玉雕作品更是人們競價追逐的對象。目前所能見到的帶有“子剛”或“子岡”款的玉器很多,僅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數十件,國內外其他博物館及私人手中亦收藏不少。但明清時期偽制、仿製同代工藝品成風,因此帶子剛款的玉器仿製的也很多,傳世的子剛款玉器中有一部分確系出自陸子剛之手,但絕大多數是後人仿製的。
就故宮藏的這批子剛款玉器而言,大部分是清宮舊藏,有壺、杯、洗、盤、墨床、筆格、筆添、磬、佩、璜、帶鉤、簪等。款識有陰有陽,有篆隸亦有楷體,圖案題材也多種多樣,風格淆雜,琢制水平高低相差懸殊,做工均無一相似。
一般來說,清代仿製品都為“子岡”款,而且有明顯的清代玉雕風格,較易識別。有一些明代前期的子剛款玉器,器物製作年代與陸子剛生活時代不符,款為後加的。還有的玉器,款識為“子網”、“子崗”等,是否為陸子剛所制玉器,尚難斷言。傳世還有一種子剛款的玉牌子,為長方形、圓形或橢圓形,一面刻詩文,一面刻畫,並鐫名款,均為淺地子陽文,材質精細,清新淡雅,頂端有孔可佩帶。總之,陸子剛琢玉真品傳世並不多,它具有明顯的明代制玉特徵,如器型都為生活用器,多用連環鎖鏈;紋飾圖案多為長壽吉祥和龍鳳麟螭一類的神獸;製法上用淺浮雕、淺地子、剔地陽文、鏤雕以及規整中略帶粗獷的琢痕,地子凹凸不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