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海
林建海
林建海,1955出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磐石鎮,曾在美國的大學進行深造,1986年獲博士學位。林建海曾在學術機構和金融部門工作,1989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為永久僱員。
徠2012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任命林建海擔任秘書長,這一任命於3月22日生效。
1974年至1978年,就讀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系,畢業后留校進修;
1981年,經考試被選派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留學;
1983年至1986年,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學習,獲國際金融博士學位;
1989年,進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至今,先後任該組織亞洲部經濟學家,政策發展與檢查部高級經濟學家,融資財務部副處長、處長、局級官員;
2009年,被提升為高級顧問,兼任該組織幹部提升審查委員會,青年經濟學家錄用委員會,及職員多元化委員會成員;
2010年3月,升任該組織副秘書長;
2012年3月22日起,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秘書長。
2020年2月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女士在華盛頓宣布,IMF及IMF理事會秘書長林建海於今年7月底正式退休,卸任秘書長一職。
林建海
拉加德在聲明中稱讚林建海豐富的工作經歷給基金組織帶來了極大益處。她指出,林建海在基金組織的對成員國工作和政策方面有著豐富的職業履歷。
“他在基金組織僱員、管理層和基金組織成員國之間建立共識的能力和技巧,對於正處在歷史上最具挑戰時期之一的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至關重要。”拉加德表示。
林建海
“文革”開始時正值林建海小學畢業,初中三年基本上無書可讀,初中畢業高中停辦,他擁有了一年半的務農經歷。他在田間的勞動也像在教室聽課一樣用心,他插起秧來又快又齊。這段經歷對他以後的事業有著非常寶貴的影響。後來,當他作為IMF官員到菲律賓考察該國經濟時,菲國官員都納悶:這位國際官員怎麼對水稻插秧這麼熟悉?
1971年,他再次回到課堂進入柳市高中學習(柳市現為全國電器生產中心),成績名列前茅,受到即將恢復大學消息的感召,更增加了他的學習動力。晚十點熄燈后,他掛上窗帘偷偷學習到深夜。因張鐵生交白卷事件,他的大學之夢成為泡影。
1973年高中畢業時,他趕上溫州樂清地區招聘老師。他的考試成績優異,卻因無後門而落選了。高中母校留他當了一名初中英語老師。至今他對校長和老師心懷感激。他教的學生,有許多後來成為溫州著名企業家。
1974年,他獲得了被推薦上大學,成為工農兵學員的機會!但這個機會險些從他眼前溜過。填志願時他按照一般的思維先後寫下清華、北大、復旦、浙大等校。班主任知道后對他說:“你的志願犯了戰略性錯誤。你的優勢是英語好,年紀輕,最好報‘外’字頭學校,能跟你競爭的人不會多,一志願填北京外貿學院,二志願可報杭州大學英語系……”林建海照著老師的話做了。
他接到了杭州大學的面試通知,考題是用英文念幾段毛主席語錄,他順利通過了考試。三周后,北京外貿學院的招生老師也來了,他們從杭大老師那裡了解到林建海的英語成績后,連面試環節都省了,見面只問了一句:畢業后願意到遙遠的地方工作嗎?他答:越遠越好!他被錄取了,順利走入這所隸屬外貿部的全國重點高校。
他從小在磐石鎮長大,很少出過遠門,火車開動時,揮手送別的父母哭了。
林建海先生回母校參觀訪問
大學時的他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前茅。同學有時開玩笑說他考試能力強。其實他的秘訣是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加課後複習,筆記一整理,一門課的要點就提煉出來了,考試時自然水到渠成。
三年半時間飛快過去,畢業分配的時刻到了。這時,“文革”剛剛冰河消融,春天的畫卷漸漸展開。對北京生活不習慣的林建海一心想回南方工作,卻被留校進入了師資班培訓。這期間,他受益匪淺,他的老師有劉舒年、邱年祝、黎孝先、陳同仇、葉彩文、王林生、許靜梅、王和英等。
一天,林建海正在校園漫步,腦子裡仍然想著如何回南方工作,對面遇到騎車經過的徐世偉副院長。徐院長十分看好林建海的聰明、勤奮和高中底子紮實,認為是塊可塑之材。徐院長邀他到辦公室聊聊。徐院長問他:你知道最近有個出國考試吧?你準備得如何?他答說,我不想出國,所以沒準備考試,我想回南方工作。徐院長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眼光要放長遠些,我和孫維炎老師也是南方人,我們不都在北京工作得很好嗎?你年紀輕輕,如果能留學,將來前途無限。你回去想想。若干年後你回過頭來,你肯定會認為我今天的建議是正確的。不要因為跟老師一起考試,就有顧慮,你們年輕,記憶力強,可能比老師考得還好!
經過徐院長這番開導,林建海想通了,開始抓緊複習準備參加出國考試。考試那幾天,大教室坐得滿滿的。林建海很放鬆,脫穎而出。
校友林建海訪問白象中學
今天想來,他依然感謝徐世偉院長的先見之明和在人生道路上對他的指引。
IMF秘書長林建海擔任溫州肯恩大學榮譽教授
1989年他成為IMF的僱員。在這種強大動力下,他的思維邏輯、寫作水平和判斷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他學會了在特定環境下把握成員國的經濟現狀及應對政策。在亞洲部的七年,他考察了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孟加拉、馬爾地夫等多個國家。他的工作區域以五大洲為半徑,以各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為工作對象,以數以億計的美元的援助為責任。“地球村中人”對他最適用。
他工作中的一大快樂在於了解掌握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過程。嚴謹的他很快被這種方法論的思維框架所吸引,它們並不抽象,而是將坐標建在世界和具體的國家,瞬息變動的國際經濟形勢時刻鍛煉著他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局勢的把握與展望。
他在這裡更大的樂趣則在於這項工作帶給他的責任感。因為一切的分析與決策,往往歸結到為某一國家經濟發展提出政策建議,最終是為了推進該國經濟發展,乃至全球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責任與博愛是他在IMF工作的深層動力。
1997年林建海被提升為高級經濟學家,在該組織政策發展與監督部工作,負責國際資本流動及有關政策問題, 並多次出訪歐洲,中東及非洲國家。1997年年底,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推到負責處理危機的最前沿。危機發生后,林建海所在的部門主要負責該組織信貸申批工作。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他們經過認真分析原因后,提出了許多建議,積極配合東南亞國家調整經濟,為這些國家渡過危機發揮了作用。
1999年後的十年裡,林建海先後擔任融資財務部副處長、處長、高級顧問。在此期間,他主管該組織近40個發展中國家信貸與外債減免融資,並參與負責經濟政策調整和提供金融援助,同時還參與G20政策協調工作,其中包括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與政策應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融資,信貸政策等工作。
這時的他,管理替換了學術,而管理的要求更綜合,更複雜。他形象地將IMF的工作比喻為“救火隊”,世界各個角落哪裡出現經濟金融的“火情”,IMF就出現在哪裡;他還將他們的工作內容比喻為“開藥方”,某一國家的經濟軀體面臨疾患,他們就要拿出解決方案,即藥方。這兩大功能需要他的工作要不斷創新和改革。
2010年,林建海進入他人生的第55個春秋。這一年的3月,他被任命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秘書長,負責該組織理事會、董事會及成員國事務協調工作,成為該組織職位最高的中國籍永久職員。在IMF的每周一、三、五董事會上,他協助總裁、副總裁主持會議,同時,還要處理理事會及成員國各種各樣的事務。作為IMF中升職最快的職員之一,林建海道出了他成長階梯背後的秘訣:
林建海與夫人及三個女兒
二是大視野。他一直在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因為他每天面對的問題都是嶄新的,而且是多種多樣的。
三是不屈不撓。他覺得國際組織的工作確實很複雜,很有挑戰,但他相信,只要認真地做,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收穫。
四是抓主要矛盾。在IMF工作,面對各國的經濟問題都沒直接的答案,需要將各種方案利弊加以綜合分析,抓主要矛盾,綱舉目張,才能確定一種對這個國家最有效的方案。
徠五是開闊的胸懷。能到IMF工作的人都很優秀的,各有優勢。他雖在國外多年,但英語畢竟不是他的母語,經常向同事學習便是他的又一課堂,從同事文章中吸取漂亮的英文語句就是一個途徑。他覺得,在西方環境里,東方人需要克服性格中的拘謹和靦腆,在IMF這樣的場合開會發言,鍛鍊出他西方式的敏捷加東方人簡明扼要的語言風格。
六是以誠待人。據與林建海、閻愛傑一起被選送到美國伯克利大學學習的史天陸教授回憶:林建海除了學習刻苦,掌握知識快以外,還願意關心他人。我們三人在一起,我年紀最大,他們兩人一邊一個護著我。在IMF,林建海也讓上下左右的人感受到他的人情味,因此受到大家的信賴。他是IMF幹部提升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的委員,這在該組織是少有的。他在工作中出以公心,對大家的關愛,受到高度讚揚,每年員工在評價他時都給了他最高分。 2010年1月13日,林建海畢業32年首度回到母校,為師生舉辦了關於IMF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作用的講座。他讓每個聽講者感受到他睿智和理性的職業精神,觸摸到他對母校的感情乃至對所有聽者的尊重。當一個學生提出:“林先生能對我的畢業論文進行指點嗎?”他很痛快地回答:“可以。”很少拒絕別人的請求,願意幫助別人,正是林建海成功的又一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