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條詞條名為野草的結果 展開
野草
魯迅創作散文詩集
《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收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散文詩23篇,書前有《題辭》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20世紀20年代初期,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鬥,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象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 主要內容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社會狀態,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一、激烈鬥爭又在鬥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吳冠中油畫《野草》
1.《秋夜》描寫了兩株棗樹同夜空進行不屈不撓的戰鬥的形象,讚頌了棗樹的韌性戰鬥精神。
2.《影的告別》描寫了深夜裡為了向人來告別而出現的“影”。
3.《求乞者》描寫了“我”自己在想象中求乞的蒼涼的心像風景。
4.《我的失戀》描寫了“我”失戀的經過,原因和失戀之後的痛苦、煩惱、抉擇。
5.《復仇》描寫了以毫無動作對看客進行復仇這一故事。
6.《復仇(其二)》描寫了孤獨的精神界戰士。
7.《希望》描寫了希望與絕望的激烈矛盾。
8.《雪》描寫了南北雪景的不同,表現了作者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緬懷和對冷酷現實的抨擊。
9.《風箏》描寫了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和壓制小兄弟放風箏的往事。
10.《好的故事》描寫了“昏沉的夜”里“我”所夢見的一幅交織著“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圖畫。
11.《過客》描寫了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過客形象。
12.《死火》描寫了“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
13.《狗的駁詰》描寫了“我”和狗的對話,寫出狗對人的反駁,鞭撻了社會上那些比狗更勢利的小人。
14.《失掉的好地獄》描寫了地獄中的“主宰”者的三次更迭經過,被統治的鬼魂越來越遭到不幸。
15.《墓碣文》描寫了自我解剖的艱難痛苦。
16.《頹敗線的顫動》描寫了一個窮苦女人的悲慘的一生。
17.《立論》描寫了夢中老師所講的一個故事和老師對於學生問題的回答。
18.《死後》描寫了對未來的疑懼。
19.《這樣的戰士》描寫了一個頭腦清醒,堅持戰鬥的革命戰士的形象,並熱情地予以禮讚。
20.《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寫了維護舊社會的“聰明人”、“奴才”,以及想改變舊社會的“傻子”。
21.《臘葉》以“臘葉”自況,描寫“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
22.《淡淡的血痕中》描寫“造物主”的怯懦。
23.《一覺》描寫了“三·一八”慘案以後青年的叛逆。
名稱 | 寫作時間 | 名稱 | 寫作時間 |
《野草》英文譯本序 | 1931年11月6日 | 死火 | 1925年4月23日 |
野草題辭 | 1927年4月26日 | 狗的駁詰 | 1925年4月23日 |
秋夜 | 1924年9月15日 | 失掉的好地獄 | 1925年6月22日 |
影的告別 | 1924年9月24日 | 墓碣文 | 1925年6月7日 |
求乞者 | 1924年9月24日 | 頹敗線的顫動 | 1925年6月29日 |
我的失戀 | 1924年10月3日 | 立論 | 1925年7月8日 |
復仇 | 1924年12月20日 | 死後 | 1925年7月12日 |
復仇(其二) | 1924年12月29日 | 這樣的戰士 | 1925年12月14日 |
希望 | 1925年1月1日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1925年12月26日 |
雪 | 1925年1月18日 | 臘葉 | 1925年12月26日 |
風箏 | 1925年1月24日 | 淡淡的血痕中 | 1926年4月8日 |
好的故事 | 1925年1月28日 | 一覺 | 1926年4月10日 |
過客 | 1925年3月2日 |
參考資料來源於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範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 《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新詩奠基者郭沫若於1920年12月20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用“我的散文詩”為總題,發表了《冬》《她與他》《女屍》《大地的號》四首短小的散文詩作品;在此前後,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20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時局動蕩不安,軍閥混戰,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政權后,中國陷入了五四運動之後最黑暗的時期。軍閥政府“既摧殘全國學生工人爭取自由運動,慘殺無辜。又主使川湘桂粵東南東北數次戰爭,擾害閭閻。”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逆轉和挫折,《新青年》團體散掉后,魯迅有種在沙漠中孤軍奮戰的感覺。他把自己描寫成在舊戰場上徘徊的餘零兵卒,找不到目標和意義。而與周作人的失和以至決裂,使魯迅極力維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復存在,魯迅精神家園最後的整合的依託四分五裂,再者,女師大事件也給魯迅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魯迅為了記述這一過程,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軍閥混戰及內心苦悶的散文詩。
各版《野草》
《野草》主題思想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著重表現作者一貫的戰鬥精神的;一類是著重表現作者特定時期的內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詩具體而言,絕大多數都同時交織著這兩種情緒,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⑴反映戰鬥情緒的散文詩,主要分為三個積極的主題:一是歌頌頑強勇敢的戰鬥精神,作者通過不同性格的反抗、戰鬥者形象的描寫和塑造,表現了對軍閥混戰時期社會的反抗鬥爭精神。如《秋夜》通過對小粉紅花、棗樹和小青蟲形象的描寫,熱情歌頌了反抗黑暗、堅持鬥爭,追求光明的反抗戰鬥精神,特別是突出歌頌了棗樹不畏強敵、不受益惑、頑強勇敢的戰鬥精神。同廣闊無邊、冷酷兇殘的夜空相比,棗樹雖然顯得勢單力薄、孤獨無助,而且身負內傷和外傷,但是它毫無懼色,始終“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映著許多蠱惑的眼睛’’。在棗樹的攻擊下,強大的夜空終於敗北。《這樣的戰士》描寫了一位目光敏銳、經驗豐富、頑強堅決、永不休戰的戰士。這位戰士能及時識破敵人的各種偽裝和詭計,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決向敵人“舉起了投槍",不打倒敵人決不罷休。其頑強堅決正與棗樹的性格相同。在《死火》中塑造了在冰冷的世界里寧願燃燒焚盡,也不願坐以待斃的“死火"形象,表現了在鬥爭中求出路的精神。《臘葉》中的“楓葉”同“死火”具有同樣的品格和精神,它樂意在寒霜中同深秋對立,而不願被人封存保護,以免失去自己的固有本色。《頹敗線的顫動》中的“垂老的女人”一生受盡了痛苦和屈辱,但她並不屈服,她挺起胸膛,昂起頭,站起來奮然反抗這一無比黑暗、是非顛倒的罪惡世界。《一覺》中的知識青年,在殘酷的現實鬥爭中,“靈魂被風沙打擊得粗暴”了,他們覺醒了,用實際行動同軍閥鬥爭,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讚揚,宣言“我願意在無形無色的鮮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作者所描寫讚揚的正是他自己一貫提倡的性格和精神,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面貌在作品中的反映。它說明作者即使處於極端矛盾和痛苦之中,仍以反抗、戰鬥為己任。
二是揭露軍閥的本質與罪行,作者著重揭露和批判了軍閥勢力的代表人物及其幫凶。這是作者通過散文詩的形式同軍閥勢力進行直接的鬥爭。《失掉的好地獄》描寫了以暴君和劊子手面目出現的地獄統治者“人類",這實際是現實最高軍閥統治者的化身。這一統治者新上台比以往的統治者更加兇惡殘忍,他得勢后便立即“添薪加火,磨礪刀山,使地獄全體改觀”。這深刻地說明,統治階級的政權更迭是換湯不換藥的,人民群眾只會落得更加悲慘的命運,因此對任何統治統治者都不能寄予絲毫的幻想。但是作者也同時說明那些軍閥統治者是既兇殘又虛弱的。《淡淡的血痕中》揭露了作為統治者象徵的“造物主”的這種屬性:“他暗暗地使天變地異,卻不敢毀滅一個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屍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裱;暗暗地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這就是“造物主”兇殘和怯弱的本性,他要鎮壓和屠殺人民,但他沒有能力鎮壓屠殺所有的人民,他只能靠“人類中的怯弱者”的存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如果人類中沒有了“怯弱者”,那麼統治者也就失去了統治的條件。因此,作者高興地看到“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並預言這將會使天地“變色”。此外,作者還在《狗的駁詰》中暴露了勢利貪婪的“人”,在《死後》中暴露了黑暗、冷酷、悲慘、冷漠、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這些散文詩反映了作者對軍閥統治者及其幫凶的無比痛恨。
三是批判群眾的麻木精神和腐朽意識。作者首先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批判了廣大群眾的麻木和不覺悟狀態。如《復仇》中廣漠上出現了一對“裸著全身,捏著利刃”的男女,他們或“將要擁抱”,或“將要殺戮”。於是人們便“從四面奔來,而且拚命地伸長脖子,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在《復仇(其二)》中揭露和批判的是落後群眾的助虐行為。其次,對小資產階級和小市民的某些惡劣風氣和腐朽意識,也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有力的批判。《我的失戀》是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而作的,直接批判了文壇上的無聊風氣。《求乞者》批判了在舊社會惡劣風氣的影響下,某些少年的虛偽做作,逢人磕頭乞討的醜惡行為:《立論》批判了虛偽圓滑、不分是非的處世哲學;《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批判了只會訴苦而不敢反抗,甚至反對反抗的奴隸主義和奴才思想。這類批判基本上也是針對落後群眾的,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他們覺醒和前進。
⑵反映作者內心矛盾的散文詩,主要分為兩種主題,一是直接揭示內心矛盾的,在揭示內心矛盾的篇章中,著重反映了作者對舊我、舊的思想和舊的道路的極度不滿,他要衝出樊籠,尋求新的思想和出路,但是主客觀環境又還沒有給他創造衝出的條件和能力,結果到處“碰壁”,“使他感到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象‘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在《影的告別》中,作為“新我”象徵的“影"不願同象徵“舊我”的“人”在一起了,經過反覆和痛苦的思想鬥爭后,終於“獨自遠行”,離開了一向所依附的“人",但是由於找不到光明和出路,最後還是“被黑暗沉沒”。這裡反映的正是作者痛苦、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情緒。為了拋棄舊思想和擺脫痛苦的心情,作者甚至試圖採取硬性“離開”的辦法,在《墓碣文》中,對舊思想作了否定和批判后,趕緊“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這種做法雖然表現了同舊思想徹底決裂的態度,但是實際上也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辦法,因為這是一種盲目的、一相情願的“離開”,前面還是沒有可走的路。作者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二是展示某些理想和光明的。在《雪》中,作者把“江南的雪”作為一個盡善盡美的個性來塑造,盡情讚美她的美麗、純真、無私、高尚的品格。顯然,這是作者理想中的個性,她同現實中醜惡、污濁、自私、無恥的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希望用前者來改造和代替後者。在《好的故事》中,作者又描繪了一幅“美麗、幽雅、有趣”的生活圖畫。這是一個極為美好的境界,它是那麼明亮、和諧、舒展、生動,它同黑暗、混亂、壓抑、僵死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作者理想中的社會面貌。但是由於這時作者對客觀現實還缺乏全面的認識,對未來社會又毫無把握,所以他筆下的美好事物還都是十分空泛和短暫的,它們或以嫩雪的形式或以夢境的形式出現,不是好景不長就是轉瞬即逝,全都頃刻幻滅。這既反映了美好理想和黑暗現實的矛盾,又反映了作者對未來毫無信心。
• 生命哲學
《野草》區別於魯迅其它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徵,是它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徵性。不滿足於當時一般閑話或抒情性美文來傳情達意,而將從現實和人生經驗中體悟的生命哲學賦予一種美的形式,創造一種特異的“獨語”式的抒情散文詩。《野草》承載的生命哲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⑴韌性戰鬥的哲學,主要是指對於舊的社會制度與黑暗勢力,對人和人性摧殘壓迫所採取的生命選擇和心理姿態。基於對改革中國社會艱難的深刻了解,對於五四以後青年抗爭黑暗勢力過分樂觀和急躁的觀察,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獨有的清醒,提出堅持長期作戰的韌性哲學。他說他佩服天津青皮的“無賴精神”。他主張同敵人戰鬥中,要堅持“壕塹戰”,盡量減少流血和犧牲,他告訴人們:“正無須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韌性的戰鬥。”《野草》第一篇《秋夜》暗示的就是這個思想。《過客》中,具有這種韌性戰鬥精神的棗樹,變成了一個倔強的跋涉者的動人形象。對於過客的形象,在他心裡已醞釀了十餘年的時間,用短小話劇形式寫的《過客》,一致公認是《野草》的壓卷之作,這裡包含了魯迅自辛亥革命以來,所經歷所積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學的思考。在寫完《過客》的兩個月後,魯迅在一篇文章里說:“我自己是什麼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或是憤慨於“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的聲音,也都能在具體現實鬥爭事件的關注與介入中,進行詩性的想象與升華,抒發和讚美了一種永無休止、永遠舉起投槍的生命哲學。
⑵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鬥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並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繫。《影的告別》是《野草》中最晦澀、最陰暗的作品。假託影與形的對話,它最痛苦也是最痛快的選擇,是在黑暗中無聲的沉沒。《乞求者》抒發了在冷漠無情的社會裡,對奴隸式求乞行為的厭膩、疑心與憎惡。《希望》是將“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表現得最充分也最直接的一篇。
• 象徵主義
⑴通過象徵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圍,構成象徵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緒,如《秋夜》、《雪》、《臘葉》等。
⑵通過編造幻想中的真實與想象糾纏的故事,構成象徵的世界,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哲學,如《求乞者》、《復仇》、《復仇(其二)》、《好的故事》、《過客》等。
⑶完全用非常荒誕的現實中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故事”,傳達或暗示自己的旨意,如《影的告別》、《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死後》等。
• 現實主義
《風箏》敘寫“我”懷著惆悵的情緒回憶兒時對喜愛風箏的小弟弟的粗暴行為,以及成年後補過不及的悲哀。在《風箏》里,無論是北京嚴冬的肅殺氣氛,或是故鄉的風箏時節的動人景象,無論是兒時傲然摧毀弟弟製作的風箏的細節描寫,或是中年以後補過不及的沉重的心理刻畫,都是按照現實生活原有的樣子來描繪和表現的,從而使《風箏》成為一首蕩漾著淡淡哀愁的優美的現實主義詩篇。《一覺》也是一篇運用現實主義手法的作品。作者在奉天派軍閥飛機的轟炸聲里感受到“死”的威脅,又從青年們的文稿中窺見到他們粗暴的可愛的魂靈,而這些純真而憤怒的青年的話動,使他感著“生”的存在,更使他驚覺,鼓舞他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繼續前進。作者在這裡所展示的,依然是一幅色彩絢麗的現實主義的生括圖畫。
• 語言藝術
⑴使用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浮雕似地寫出作品中人物的複雜性格,如《立論》中那市儈口裡吐出一連串“啊呀!啊唷!哈哈!……”的聲音,及《過客》與《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種種人物的對話,符合於語言個性化和典型化的原則。
⑵選擇準確、鮮明的語言,表達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且精緻邈綿、餘味無窮。如《狗的駁詰》:“我慚愧,我終於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這裡只用了四十六個字,就寫出了市儈主義的精神特質
⑶善於選擇生動、明朗的詞句,抒寫出優美、深邃的意境和境界。如《一覺》:“漂渺的名園中,奇花盛開,紅顏靜女正在超然無事地逍遙,鶴唳一聲,白雲郁然而起……”
⑷語言豐富多采,具有中國民族的氣派。魯迅除創造性地運用了中國現代語言之外,又藉助許多中國古代文學語言、佛經及外國文學的辭彙,以及重詞、疊句、偶句、反語、雙關語和象徵性的語言,來表達他的生活態度、認識,來加深散文詩的意境。
⑸音節方面,《野草》雖不受任何格律詩的束縛,但內在韻律卻很強(所謂內在韻律主要是指詩人思想感情的起伏波瀾)。有的急驟高昂,氣勢磅礴,如《淡淡的血痕中》、《雪》等,有的盤旋往複,如《復仇(其二)》、《一覺》等,有的鬱結沉悶,如《影的告別》、《希望》等,有的平靜低緩,如《風箏》、《好的故事》、《臘葉》等;有的輕鬆活潑,如《立論》、《狗的駁詰》等。
中國現代散文詩從1918年產生,到《野草》完成的1926年,共經歷了八年的時間。經過魯迅的努力開拓,新生的現代散文詩走過了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段路程。《野草》是中國現代散文詩走向成熟的第一個里程碑,是在中國現代散文詩的發展中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野草》將詩意和哲理相結合,為新的文學形式帶來了特有的藝術光彩;它不再藉助於詩的韻腳,使散文詩從新詩中完全獨立出來,成為中國現代哲理散文詩的良好開端。《野草》以不虛誇、不粉飾的嚴峻自我解剖開闊了現代散文詩抒情藝術的道路。《野草》啟示人們要把個人的詩情與整個時代的鬥爭緊密聯繫起來。《野草》開創了現代文學中象徵主義道路。
• 舞蹈
野草[魯迅創作散文詩集]
• 雜誌
《野草》月刊
⑵《野草》雜誌一直以培養文學新人、振興魯迅故鄉文學事業、弘揚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為辦刊宗旨,創辦於1985年1月,當時為文學季刊,在浙江省內發行。1987年,獲頒新聞出版署期刊登記證,向國內外發行。1988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2011年4月,經浙江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由雙月刊變更為月刊。逢單月為文學版,以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文學體裁為主;逢雙月為紀錄版,以報告文學、紀錄片腳本等文學體裁為主。
現代詩人李素伯:極其詩質的小品散文集—《野草》。這是貧弱的中國文藝園地里的一朵奇花。那裡面精鍊的字句和形式,作者個性和人生真實經驗的表現,人間苦悶的象徵,希望幻滅的悲哀,以及黑而可怖的幻景,使之想起散詩的鼻祖波德萊爾和他一卷精湛美麗的《散文小詩》來。只覺得它的美,但說不出它的所以為美。雖然有人說展開《野草》一書,便覺冷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而且目為人生詛咒論;但這正如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一樣是不適合於少年與蒙昧者的誦讀,但是明智的讀者卻能從這裡得到真正希有的力量。
現代詩人瘂弦:《野草》的問世,為中國新文學中從未有過的散文詩立下範式,可惜後來者從之不多,未能使此一新興的詩體得到進一步發展。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野草》有如《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書寫作品所沒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體上有一種難以破解而又可以永遠引人沉思的藝術美的魅力。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歐梵:個人雜感的詩意的變體。
近代評論家夏濟安:“萌芽中的真正的詩;浸透著強烈的情感力度的形象,幽暗的閃光和奇異的線條時而流動時而停頓,正像熔化的金屬尚未找到一個模子。”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錢理群:幸而有這一部《野草》,還能夠多多少少走進魯迅的內心世界,能夠看到魯迅靈魂的真和深。所以《野草》是一部相對真實地揭示魯迅個人存在的作品,多多少少揭示了魯迅個人的真實生命狀態和真實話語的存在。
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主任張閎:《野草》是詩,但迄今為止卻還沒有被真正當作詩來閱讀。而嚴格意義上的詩學解讀,應服從作品的詩學本質及詩學研究本身的規定性。
野草[魯迅創作散文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