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臻鳳
庄臻鳳
庄臻鳳(約1624年—1667年後),字蝶庵,三山(今揚州)人,清初著名琴家,師從徐上瀛。庄臻鳳不拘於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長,在藝術上具有一定的造詣。庄臻鳳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流傳更為廣泛、最具代表性的是無詞的《梧葉舞秋風》和收在《松風閣琴譜》中的《春山聽杜鵑》。
庄臻鳳
庄臻鳳在琴曲創作上,反對雷同,強調創新。認為每譜一曲,必須“費盡構思”,這樣才能使作品的“音律句讀,弗類他聲”,如果一首樂曲沒有作者自己的“發明”,那就沒有資格作曲。庄臻鳳非常喜愛西湖的山水景色,經常到那裡客居,“暇則屏居蕭寺,卧起禪榻。弄弦作響,木葉紛墜,冷風西來,薄寒中衣,蝶庵俯而思,仰而嘯”,進行琴曲創作的構思。
他彈琴近三十年,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均收在《琴學心聲》中,大部分是有歌詞的。如《太平奏》是“緩洪高潔”;《雲中笙鶴》是“綽注蒼老”;《鈞天逸響》是“斷續新奇”;《梨雲春思》是“淡以神全”;《禹鑿龍門》是“節奏從容”;《臨河修褉》是“柔處蓄剛”等。所作十四琴曲中,流傳更為廣泛、最具代表性的是無詞的《梧葉舞秋風》和收在《松風閣琴譜》中的《春山聽杜鵑》。《梧業舞秋風》是庄臻鳳的代表作,他通過秋意蕭索,梧葉飛舞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內心潛藏著的感情。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此曲流傳甚廣,在現存的八九十種琴譜中,幾乎都可以看到。樂曲的結構形式,與明清時的許多民間器樂曲一樣,採用一個較長大的主題旋律,進行多次變奏,變奏手法,極為豐富。
庄臻鳳
他在《琴學心聲•凡例》中寫道:“予臆制新曲,或偶得名人佳句,或因鳥語風聲,感懷入身,得手應心。”“音律句讀,弗類他聲,若不發明,難於入彀”。可見他很強調作品的生活內蘊和獨特風格。另有一篇琴論《琴聲十六法》,列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分別論之,雖較多地借鑒了徐上瀛的《溪山琴況》,但也有他自己獨到的視角,體現了他在理論上的較高修養。
庄臻鳳琴著
那麼,庄臻鳳所參訂的“白下”琴譜,是否就是“江派”琴譜?現在已無從知曉。從《琴學心聲凡例》得知,本書所收琴曲原計劃分《存古》和《諧譜》兩個部分,前者專收經他整理參訂的古譜,後者收他新創作的曲譜。可現存的《琴學心聲》只有《諧譜》,沒有《存古》,即只有他的自創曲目,而沒有經他整理的古譜。這樣,就無法從他的譜去分析其來源,辨析其傳承關係;他所說的“白下”是否就是前面所說的“江派”,也就無從認定。若能夠發現他的《琴學心聲》的完整版本,當會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重要線索。不過,即使能夠確定庄臻鳳所參考的“白下”就是江派,也還不能進一步依此確定它就是後來所說的金陵派,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連接“白下”和金陵派之間的紐帶。而如果證明了庄臻鳳所指的“白下”不是江派,那就意味著,在明後期的南京,在“江派”之外,至少還有一個琴派或琴人群體,則江派就很可能與金陵派無關。庄臻鳳之後的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南京沒有代表性的琴家被記錄下來,雖然他有兩位名弟子程雄和蔣興儔,但他們的主要活動都不在南京,程雄在各地雲遊,蔣興儔的聲譽也主要來自日本的業績。從上可知,庄臻鳳確實是清初著名琴家,也有自己的弟子,其主要活動地點也是在南京。但是,僅憑這一點,還不能肯定他就是金陵派的琴人。
庄臻鳳自幼習琴,博採眾派之長,對古代的琴學有很大貢獻,被譽為“今世之伯樂”。
庄臻鳳著的《琴學心聲•凡例》,繼承發展了儒、道兩家的思想,提出了古琴表演藝術的總的美學原則和審美標準,對清代琴壇的影響很大。
庄臻鳳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憶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工,都體現出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代表著中國文人怡情養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演出完善自我,人格修養的理想追求,蘊含著關愛自然、天人合一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