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唐塔的結果 展開

唐塔

鄆城古老文明的象徵

唐塔是一座建於唐代的古塔建築。在黃河下游的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城內,矗立著一座巍峨古樸的古塔,當地人稱為唐塔,也有人叫它荒塔、觀音寺塔或襆頭塔。千百年來,古塔以它的悲壯和神秘,縈繞著無數動人的傳說,成為鄆城古老文明的象徵。

文化活動


傳說這座古塔,是當年玉皇大帝賜給托塔天王李靖用來降服兒子哪吒的寶塔,由於李靖與哪吒父子感情的日益加深,終於有一天,托塔天王揮劍將寶塔斷為三截,棄下天門,霎時狂風四起,直颳得天昏地暗,三截斷塔,塔基降於鄆城,塔身落在巨野,塔頂飄往汶上,故此三縣之塔,如出一轍,只有汶上古塔細而有剎。

現狀

據《鄆城縣誌》記載,“觀音寺塔”因坐落在觀音寺內而得名。原高七級,建於五代·唐長興二年,故人們稱作“唐塔”。由於地震等原因塔頂倒塌,荒廢已久,至清朝末年,塔頂殘破呈官帽狀,所以也有人叫它“荒塔”或“襆頭塔”。現存觀音寺塔為八棱四門樓閣式磚檐,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券頂乾坤門,其餘四面為磚雕假窗。塔心室和佛龕頂部,由層層磚斗拱環砌成拱頂,斗拱製作精良,層層內收,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連塔內迥廊頂部,也由磚斗拱精砌而成。
遊人由北門登臨,穿過塔心室直達南壁,沿南壁登上第二級,然後通過塔心柱轉折上升直達塔頂。殘塔高約32米,周長44米,雖歷經風雨,剝蝕亦甚,然其巍峨古樸,仍不失為一方勝景。塔四周碧水環繞,夏日晨昏,上千隻“雲燕”繞塔飛鳴,綠樹燕影與巍巍古塔,在碧水中交相輝映,宛如一幅古樸的風景畫,甚為壯觀,是凝聚了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詩讚

巍巍不記何年起,半入雲霄半插水。
岫色黑斑映古雪,蒼茫莫知其所以。
幽洞恍惚若有物,霎時飛飛來燕子。
振翮環繞蔽塔尖,冷落荒閔相顧喜。
風軋軋互作聲,羞向朱門繡戶里。
--[明]陳法
七盤高峙近翟縣,數仞斜通一經探。
外鍾沉仙唄冷,天邊雲度寶珠含。
深應悟龍歸寂,壁斷時聞燕作談。
我欲冥心求對諦,隔村何處有精藍。
-----[明]梁宜生

歷史沿革


初夏晨昏,數千隻燕子翔集,繞塔飛鳴,“荒塔燕子”,成為古代鄆城的十大景觀之—。
據說唐塔燕子與眾不同,一年四季在塔內築巢,且從不落地,因此,吸引了許多鳥類學家探究其中奧妙。當地民間傳說:出生於鄆城古廩丘的戰國時期大軍事家孫臏因眷戀故土,死後化為雲燕,飛回故里,縈繞在古塔周圍。荒塔燕子“嚴冬不南遷,有足不成行”,偶有墜地,則不能起飛,是孫臏生前曾遭“臏刑”不能站立的緣故。春夏之交,無數昆蟲飛集塔頂,遠看如縷縷青煙,裊裊上升,成為雲燕啄殺的對象。若此時登上塔頂,向西眺望,便可以看到廩丘古城和孫龐大戰的幻影,這便是古代鄆城的又—景觀——廩丘霧市。《鄆城縣誌》對這一“千年猶多瑞靄凝”的海市蜃樓有諸多記載,清代鄆城知縣陳良謨也留下“無蜃如何有海市,遙瞻疑是彩雲蒸”的觀感。
據傳,1893年的盛夏,一個巨大的火球繞塔一周后沿塔身急速落水,隨著一聲巨響,形成了一個近30米高的蒸汽柱,火球在塔身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見,然而,青煙般的昆蟲卻從此不見了蹤影。只有荒塔燕子,仍然年復一年忠實地繞塔飛鳴。好奇的遊人無數次登塔搜尋,卻只聞燕語聲聲,始終不見燕巢蹤跡。這些現象和傳說給觀音寺塔蒙上了一層濃郁的神秘色彩。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唐塔和鄆城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歲月的沖刷,洪水的襲擊,千餘年來,人們繁衍更替,不止一次地在兵害洪荒的威懾下背井離鄉,唯有唐塔,始終不渝地屹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成為鄆城古老文明的象徵。如今政府投資重修唐塔,將周圍建設成為"唐塔公園",古老的唐塔再次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主要景觀


公園

唐塔是山東鄆城的魂魄,該塔建於五代唐時期,又稱觀音塔。圍繞該塔為背景而建立的公園美不勝收,既陶冶情操,又讓更多人了解鄆城的文化。並且,該公園對所有人免費開放。
唐塔公園坐落於風景秀美的東門街北段,西臨鄆州賓館,北臨我鄆城最大,最繁華的購物商城——唐塔商城。近幾年來,唐塔公園越來越完善,成為鄆城居民娛樂休閑的聖地!
為什麼說我們的唐塔公園美麗呢?要從她的建設方面說起。她裡面建有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材,能供人們去那裡鍛煉身體;各種彩色的花磚,把整個地面鋪的光滑,平坦,讓你走在上面有種舒服的感覺;還有一個中心湖,湖水清澈見底,各種各樣的魚兒在水裡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看,在湖的那邊,有幾位白鬍子的,手裡拿著釣魚桿,悠閑自得地坐在那裡,等魚上鉤。最有名的要數古唐塔了,矗立在公園的西邊,威嚴,壯觀。聽老人說,她有百年的歷史了,還有典故呢,有時間的時候,我再告訴你她的典故。
最熱鬧的時候,還要數早晨和傍晚。當早晨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便有很多的人們來這裡散步,遊玩,打拳,練劍;勞累一天的人們,更是來唐塔休閑,和著太陽的餘輝,伴著美麗動聽的音樂,在廣場上翩翩起舞,為美麗的唐塔公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唐塔
唐塔

山西

于山西五台縣佛光寺東之山腰與寺西北之塔坪里,共有七座古塔,其中四座為唐代所建之塔,建築手法古老,形制特殊,為唐塔中所罕見。此四塔為:

解脫禪師塔

位於寺西北之塔坪里,建於穆宗長慶四年(824)。方形,兩層,高約十公尺。基座為束腰須彌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門(砌成半圓或弧形之門),塔內上部為疊澀藻井。塔剎有剎座覆缽及受花,寶珠已不存。

無垢凈光塔

位於寺東山腰,建於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平面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塔身殘壞,塔內出土的漢白玉佛、菩薩、金剛等雕像,皆系建塔時之原作,比例適度,線條流暢。

志遠和尚塔

位於寺東山腰,建於武宗會昌四年(844)。八角形基座,上砌圓形覆缽式塔身,形體秀美,西向辟門,塔剎殘壞。此種形制之唐塔,為我國唯一者。

大德方便和尚塔

位於寺東山腰,建於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平面六角形,高四公尺,西向辟門,塔剎殘壞。門外北向嵌有塔銘刻石,記載頗詳。唐代以前我國古塔多為圓、方兩種形制,六角或八角形者頗為少見,佛光寺墓塔則具此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