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寺

修定寺

修定寺塔,塔身表面塗一層桔紅色,當地群眾稱為“紅塔”。此塔建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到元十年(794年),故稱為“唐塔”。該塔通高近20米,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身四壁高9.3米,寬8.3米,構圖為幔帳雕飾,是一座單層磚砌外壁鑲嵌浮雕磚的舍利塔。1982年2月23日,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底蘊


修定寺
修定寺
修定寺位於安陽西北35公里處的清涼山村西側,始建於北魏年間,因寺院內有一座形制獨特的唐塔而聞名。整個寺院布局坐北朝南,有三重院落,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佛殿、二佛殿及鐵瓦殿,四座大殿排列得錯落有致。傳為僧人張猛創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原名天城寺。北齊時改稱合水寺,隋代稱修定寺,唐太宗關於修復廢寺的詔令頒布后,該寺全面修復。

景觀介紹


修定寺
修定寺
塔基平面呈八角形,外表用浮雕磚鑲嵌。就基座上殘存的浮雕磚看,所雕圖案有力士、伎樂、飛天、幔帳、花卉、飛雁和仿木結構的斗拱等30餘種。塔身上端外挑的塔檐構圖也很別緻,鋪首銜環連綴流蘇華纓,網眼垂穗形成飛沿,每邊飛沿垂掛著團花編織系有銀鈴的六條彩帶。彩帶之間“繪”有動物,花草等幾十種圖案,構成一頂碩大無朋且華美絕倫的“帷帳”。塔身之南壁開設一道拱卷門洞,卷之上部,左為青龍吞雲,右為白虎吐霧。卷門兩側,四壁金剛侍立護衛,他們面目猙獰,肌肉隆起,兩手向上各持兵器,兩手向下舞動伸張,威嚴之氣令人不敢逼視。拱卷門洞約1米深處嵌裝一道方門,石質門框上遍刻牡丹等花卉圖案,半圓形的石質門額上雕刻著三世佛造像。
塔身四壁面用模製的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五邊形,以及直線和曲線組合而成的各種型制的雕磚共3775塊,圖案計76種,鑲嵌面積達300平方米,不留一處空白。圖案有佛像、弟子、菩薩、力士、武士、天王、仕女、飛天、伎樂、青龍、白虎、猛獅、大象、天馬、巨蟒、各種花卉、彩帶。塔頂為紅、黃、綠三彩琉璃構件。全身鑲嵌高浮雕磚,遠看猶如一座華麗壯觀的方轎。
這些構圖別緻的外壁浮雕磚與內層承重磚用榫卯相套和犬牙交錯的砌築方法連為一體,結構科學,堅固耐久,歷時1200餘年仍巍然屹立,內外無損。
據碑文記載,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封於安陽時,曾把修定寺作為趙府的香火院,塔頂乃朱高燧派人所督修。修定寺塔造型古樸壯觀,結構科學堅固,圖案裝飾匠心獨運,雕刻工藝精巧雅緻,不僅是我國古塔中的愧寶,而且也是唐代磚刻藝術的珍品,它以鮮明的特色,精堪的工藝和巨大的史料價值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