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寺塔
修定寺塔
安陽市西北35公里清涼山東南麓修定寺舊址上,屹立著一座華麗壯觀的古塔,俗稱“唐塔”,又名“修定寺塔”。門楣上鐫刻三世佛,故名“三生寶塔”。此塔建於唐朝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到貞元十年(公元794年)之間,素有中國第一華塔之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定寺塔的塔基乃北齊時物,平面呈八角形,外表用浮雕磚鑲嵌,基座外緣有散水。就基座殘跡看,雕磚圖案有力士、樂伎、飛天、滾龍、飛雁、帳幔、花卉以及仿木建築結構的斗拱等達30多種。工藝精緻,細膩入微。
1982年2月23日,修定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定寺塔
修定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為四面山勢狀若城垛,取名天城寺。東魏時,改名城山寺;北齊天保年間,文宣帝高洋巡幸此山,見二水寺前合流,命改合水寺。“天城”、“城山”、“合水”,從這些名稱的變換中,我們既可以想見這座寺院的地理環境,又可體會出命名者“樂水”、“樂山”的意趣。到了隋代,又被改稱修定寺。易名緣由來源於僧人張猛救虎的故事。相傳北魏時鄴人張猛曾在清涼山麓禪居,孝文帝圍獵,虎逃入禪房。張猛用僧袍將虎覆裹,藏在床下。孝文帝驚異於張猛的靈異,以為是他修禪達到了“垂垂渾入定”的結果,便不再上前索取這隻虎。隋文帝自幼篤信佛教,即位后據佛理與古事將寺名“合水”改作“修定”。該寺毀於清末,唯有寺院的一座佛塔倖存下來。該塔初建於北齊天保元年,唐代重修,現存塔身浮雕磚皆唐代製作,故後世又稱之為唐塔。
1961年,全國文物普查,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巡查到修定寺塔,只因塔頂已毀,塔身大部分又為白灰泥所掩,而未能發現其價值。
1973年,修定寺塔塔頂重構時,則參照安陽靈泉寺萬佛溝摩崖雕琢的唐塔形龕,設計施工現存的塔頂。
1973年~1978年,在國家文物部門支持下,河南省文物部門會同安陽地區、安陽縣文管會對修定寺塔進行調查清理勘測等工作。
1978年,在修定寺塔發現北齊天寶五年(553年)文宣帝、王母太妃等到修定寺拜佛供養的銘文。
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清理修定寺塔基時出土舍利函。
1983年~1984年,在文化部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專家指導下,對修定寺塔殘缺的近二千塊花磚進行研製、翻模、制坯、燒窯、飾釉彩、按裝復修等工作,使壁面基本恢復原貌。
1984年,文物部門復修修定寺塔塔頂和塔剎,但與唐宋碑文記載外觀不符。
修定寺塔是一座單層磚砌浮雕方塔,通高20米左右。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為束腰須彌座。塔身殘高9.5米,塔身四面均為8.25米寬,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不同形制的浮雕磚3775塊嵌砌而成,共達300多平方米。圖案有佛像、弟子、菩薩、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飛天、伎樂、青龍、白虎、猛獅、大象、天馬、巨莽、花卉、彩帶等72種。從總體看,呈桔紅色,古樸而又不失其秀麗。塔剎為紅、黃、綠三彩琉璃構件,映日則光彩奪目。
修定寺塔塔基乃北齊時物,平面呈八角形,外表用浮雕磚鑲嵌,基座外緣有散水。就基座殘跡看,雕磚圖案有力士、樂伎、飛天、滾龍、飛雁、帳幔、花卉以及仿木建築結構的斗拱等達30多種。工藝精緻,細膩入微。
修定寺塔,建造藝術極其罕見,系單層方型浮雕磚舍利塔。因塔身表面遍塗一層桔紅色,故又稱“紅塔”(現紅色大部分已脫落)。塔身呈正方形,通高約16米,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全塔遍嵌高浮雕磚,僅塔身四壁就用模製菱形、矩形、三角形、五邊形以及直線和曲線組合的各種型制的雕磚3775塊、圖案76種,裝飾面積達300多平方米,不留一處空白。四隅裝有馬蹄形團花角柱,兩側加滾龍攀緣副柱。上檐外挑,形成雨棚,凹腰葫蘆飾為頂蓋,遠看外貌如一頂座北朝南華貴的方轎。
修定寺塔浮雕
須彌座以上為塔身,塔身為四方形,構圖為佛帳雕飾。四外壁均為豐富多彩的雕磚嵌砌,題材十分豐富。上為托塔力士,鋪首銜環連綴琉蘇華纓,網眼垂穗成飛沿。每邊垂掛著團花編織系銀鈴的六條彩帶,輕盈飄擺。彩帶之間,有優美的人物,雄健的動物,美麗的花卉織綴成巨大的帳帷。空間以蔓草、團花填補。南壁辟拱券門,額頭獸面鎮守,券伏左為青龍吞雲,右為白虎吐霧。兩側侍立四臂金剛,面部猙獰,渾身筋肉隆起,兩手向上各執兵刃,兩手向下舞動擴張,勇武強悍。此塔身構圖講究、結構嚴謹,因此遠覽整體,古樸大方,莊嚴瑰麗,近視則繁縟密緻,精巧絕妙。
古塔周圍群山環繞,樹木蔥籠,溪水潺潺,環境幽靜。塔北1公里的清涼山麓,還有“金水池”、“雞鳴犬叫石”、“元寶石”等名勝。
修定寺塔塔身四壁上部雕磚圖案為垂障要路,約佔塔高的四分之一。餘下部分全劃為菱形小格,每格構成一小單元,內作各種人物和花結等各種圖案。塔身四角有角柱,角柱兩側緊貼以盤龍雕磚疊砌的框柱,各柱面均遍雕精緻的小型團花。柱身下均為石雕覆蓮柱礎,下為方座,上為覆蓮,外露四對蓮瓣。南壁辟拱券門,額頭獸面鎮守,券伏左為青龍吞雲,右為白虎吐霧。兩側侍立四臂金剛,面部猙獰,渾身筋肉隆起,兩手向上各執兵刃,兩手向下舞動擴張,勇武強悍。
修定寺塔所嵌高浮雕磚內容有真人、武士、侍女、飛天、伎樂、童子、力士、龍、虎、獅、天馬、蟒蛇及花卉等,計有3775塊,苒砌面積達300平方米。全塔不同圖案和造型的雕磚89種,發掘和收集到的雕磚30種,共計119種。
修定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494年),因為四面山勢狀若城垛,取名天城寺。東魏時,改名城山寺;北齊天保年間,文宣帝高洋巡幸此山,見二水寺前合流,命改合水寺。隋代又被改稱修定寺。易名緣由來源於僧人張猛救虎的故事。該寺毀於清末,唯有寺院的一座佛塔倖存下來。
從現存修定寺寺院建築遺址和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全寺的布局是坐北向南,依山布置,有院落三重,殿宇四進,為天王殿、大佛殿及鐵瓦殿。修定寺塔位置在天王殿與大佛殿之間。
相傳北魏時鄴人張猛曾在清涼山麓禪居,孝文帝圍獵,虎逃入禪房。張猛用僧袍將虎覆裹,藏在床下。孝文帝驚異於張猛的靈異,以為是他修禪達到了“垂垂渾入定”的結果,便不再上前索取這隻虎。
1983年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安陽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共同署名推出《安陽修定寺塔》一書。
安陽修定寺塔是中國現存三千多座佛塔中創建年代最早者。修定寺塔的造型、結構、布局和工藝,為中國古塔中之瑰寶,對中國古代建築史、藝術史、民族史、宗教史的研究,以及建築物的抗震防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982年2月23日,修定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定寺塔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30多千米的清涼山南麓修定寺內。
全天
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