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師洞
海師洞
海師洞位於大佛頭部左後方的凌雲山頂,相傳為海通居住過的地方。海師洞洞深約10米,洞額刻“海師洞”三字,為清乾隆時四川按察使顧光旭手書。洞內原有海通塑像,后毀。
海獅洞洞額“海師洞”三字為清代四川撫察使顧光旭所手書,洞前的《凌雲山海師洞記》碑文則是當年顧光旭所擬,而由後人重刻的。洞前銅鐘為明代舊物,洞外的海通法師坐像則為近年所塑。
有一傳說:正當建造佛像緊張施工之時,曾發生海通禪師抗拒“郡吏求賄”之壯舉,至今仍然為人們所稱道。1988年凌雲寺海師洞前所塑海通坐像,像高約2米,雙眼眶中無珠,臉色顯得鐵青剛毅,面部呈現憤怒之容,一派莊嚴不可侵侮的神氣,就是以此傳說為據,取“自目可剜,佛財難得”的壯舉,悲憤剛毅,凜然不可侵犯,來表現他的堅韌不拔、不畏強權的性格。
海師洞位於距樂山大佛約30米的棲鸞峰的峭壁上,有一處深約10米的洞穴,相傳就是海通法師居住的地方。
樂山大佛建造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每當夏汛,江水如萬馬奔騰直搗山壁,常常傾覆舟輯,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為此,決心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通禪師遍行大江南北、兩湖淮海等地,籌集人力財力,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后,郡吏勒索營造經費,激起了海通的無比憤怒,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郡吏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大義凜然,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這種專誠忘身之行,不僅使貪吏悔悟,也激勵眾心,克誠其志。
海獅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