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淮海的結果 展開

淮海

地區

淮海之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主要是指包括淮河以北與東海地區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使用中原官話的地區,也稱作山南地區,即泰山、沂蒙山之南。東瀕黃海,西連中原,南達吳越,北接齊魯。淮海地區是歷史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山水相連、習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自古以來區域之間就保持和延續著密切的人際交往、經濟貿易、文化往來和社會聯繫。淮海地區人民有著並肩戰鬥的可歌可泣的光榮傳統,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又稱徐蚌戰役) 更加凝成了本地區人民團結戰鬥的深厚情誼。淮海經濟區已由傳統、自發的聯合協作邁向新型、自覺的共同發展,打響了以振興區域經濟為目標的新時期的“淮海戰役”。

淮海地區


地區歷史

據《尚書·禹貢》記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
太始記》云:皆以八月戶時,“蚩尤氏乃據淮海之地以擋軒轅東進之路。而不敢顯陳”,炎黃、蚩尤涿鹿之戰即發生在徐州。
李巡注《爾雅》解州名云:“李巡曰:“江南其氣躁勁,厥性輕楊……淮海間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柳宗元柳河東集》:海岱及淮為徐州。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此言東海為師道所據也。
蘇軾《和陶飲酒》詩二十首之第十七說:“淮海雖故楚,無夫輕揚風。齋廚聖賢雜,無事時一盅。誰言大道遠,正賴三杯通。時君不夕坐,衙門散刀弓。”詩中言道,徐州雖是故楚之地,但是這一帶是齋廚與養生始祖彭鏗的故國。西邊楚地的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是道家祖師老子故鄉;蒙地(今河南商丘)有莊子梓里;北邊魯國孔子多次入楚至徐州地向老子問禮與學習大道;還有大漢朝王權建立者和大將、謀士們大多生長在這個地方。然而,當喝了三杯酒後,我性情並沒有亂,才悟出揚州這個地方人文與學風,怎能與徐州相比呢?
清朝光緒年間,狀元、學者、實業家張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應建行省議》,主張在“以徐州為眾星之月,東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蘇、皖、魯、豫四省交會之區的四十五州縣”建立行省,他認為,在徐州設省可以二便四要(便於裁漕督、便於練兵;“四要”是“訓農、勤工、通商、興學”)。張謇一生經營實業、出資辦學,在徐州設省和將隴海鐵路延長至南通、崇明,是他的兩個願望,但都未實現。
設省,用張謇的話來說,是“變散地為要害”;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更是“變邊緣為中心”,在四省邊緣地帶構造經濟中心,改變淮海的相對落後局面,實現新亞歐大陸橋東段的崛起。
1931年張我華等提交給中政會的縮小省區案中,主張在徐州設立“歸德省”。
1940年民國省制問題設計委員會胡煥庸(地理學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張設立“徐淮省”,面積66872平方公里。
1948-1949年,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闊區域爆發了著名的淮海戰役
改革開放以來,淮海地區的聯繫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經濟區”。許多行政區劃專家都認為,根據地理交通、人文風俗、經濟聯繫、城市發展等因素,應該建立“淮海省”,實現淮海地區的騰飛,實現東部的共同繁榮並通過新亞歐大陸橋推動中西部開發。

地理位置

淮海區域位於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與東部地區的交匯處,北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新亞歐大陸橋的建成和開發,中西部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淮海經濟振興繁榮、起到帶動輻射的作用。
新亞歐大陸橋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的鹿特丹,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徑。新亞歐大陸橋的中國段就是隴海蘭新鐵路——它是我國最長的交通幹線——更重要的是,它橫貫中國東部、中部、部,溝通三大經濟帶,必將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西部大開發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沿線區域(“隴海蘭新經濟帶”)共有五大中心城市:徐州、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
淮海位於隴海蘭新經濟帶的最東端,它應當較為發達,但是由於它屬於中國南北過渡地帶,歷史上的兵荒戰亂、黃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澇旱自然災害、沿海地段的鹽鹼地、基礎設施薄弱、人才外流相當嚴重,使得淮海地區未得到充分開發,成了東部的欠發達地區。而淮海又因欠發達,無法發揮它應具備向中西部的輻射作用和在隴海蘭新經濟帶中的帶頭作用。

環境情況

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治理和環境保護,要求有一個省級機構統籌規劃,但是淮河-沂沭泗水系分屬四省,造成了各省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綜合系統的治理,甚至可能相互扯皮。
淮海區域人口密集,然而,歷史上的黃河改道、奪淮,造成徐州城多次被淹、泗州城更是徹底消失——成了今天的洪澤湖睢寧、宿遷仍有“洪水走廊”之稱,淮河—沂沭泗水系經常的洪澇災害,對這一區域億萬人民的生產生活構成相當不利的影響。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污染防治同樣需要統一規劃。四省分治淮河-沂沭泗水系的弊端早已顯現,必須有一個省級機構來統一管理淮河-沂沭泗水系。

經濟發展

江蘇、山東都是經濟大省,但是連雲港、日照與沿海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對落後些。究其原因:
(一)連雲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本來應該是隴海蘭新鐵路沿線地區最重要的進出海口。但是江蘇的經濟重心在江南,沿江地區發達、沿海地區落後,南京經鐵路到連雲港需繞道安徽和徐州,太遠,何況南京和沿江各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所以江蘇進出口主要依賴沿江港口,連雲港長期得不到充分開發。
(二)日照開發較晚,不受重視,開放之初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沒有日照,1989年以前是縣級市,山東傳統上通過青島、煙台等港口進出口。日照的開發亦很不充分。

行政劃分

儘管許多專家學者主張將全國改劃成45個以上的省,取消地區(地級市),省直管縣(市),實行“中央——省——市縣”三級架構。但筆者認為短時期內,地區(地級市)一級不可能廢除,不可能實行小省制。倒是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人口太多,壓力大,拆出一部分,成立淮海省的可能性大一些。
類似於設重慶直轄市的三種方案,淮海省的設置可以有三種方案:
(一)大方案:包括“淮海經濟區”全部19個地市。
(二)中方案: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曲阜、滕州、棗莊、臨沂、日照、商丘、亳州微山、響水、魚台等縣市。人口約6000萬。這一範圍類似張謇主張的設省轄四十五個州縣的範圍。
(三)小方案:參照1940年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的“徐淮省”方案(35個市縣,相當於約40個市縣)。
如果淮海省轄屬市縣不超過50個,可以實行省直管市縣制度。

淮海戰役


總述

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山東滕州,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又稱徐蚌會戰)。
徐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
徐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

爆發背景

淮海戰役是國共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防區。由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山東滕州,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軍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歷時65天,全部殲滅國軍5個兵團和1個綏靖區部隊,計22個56個師,共55.5萬人,此外還擊退由蚌埠方面屢次北援之第六、八兩個兵團。國軍方面,由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及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對解放軍造成總共13.4萬人傷亡。此戰役中國共產黨稱為“淮海戰役”(兩淮、海州),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稱為“徐蚌會戰”(徐州、蚌埠)。就淮海戰役的演變進程而言,軍史界素有“小淮海”與“大淮海”之稱。按照粟裕最早提出的建議,淮海戰役在江蘇北部的兩淮(淮陰淮安)和海州地區進行,史家將此稱為"小淮海"。後來,戰役的規模越打越大,發展成為"大淮海"。“大淮海”是指淮河下游、黃海之濱的廣大地區,

過程及戰況

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濟南戰役,9月24日結束。濟南戰役獲勝三天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向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海州國軍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
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百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庄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線。11月16日,攻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第二階段: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決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向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將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隻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杜集團圍而不殲,部隊進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階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逃脫。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乾淨,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濟南戰役后,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 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庄、台兒庄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呀。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制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后團,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制、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向江漢、第6縱隊向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向南,第12兵團(黃維)向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已東撤,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
淮海[地區]
淮海[地區]
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線。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遼瀋戰役后,蔣介石害怕徐州之敵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於十一月四日,決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佈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於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決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於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 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制、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繫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制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佔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璧。十一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決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決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向宿縣推進,並
淮海[地區]
淮海[地區]
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於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於徐州地區的決心。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於碾庄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 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繫,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黨中
淮海[地區]
淮海[地區]
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線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因此十六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佔碾庄,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貢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只能前進一至二公里,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只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敵第7兵團被殲后,蔣介石決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繫,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向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決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並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一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敵第12兵團被圍后,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后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向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採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后,連夜逃回蚌埠。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著淮海前線全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絕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線上。華東我軍遂於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浮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后,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淮海經濟區


成立

1984年深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正在南昌參加一個經濟研討會,殊不知,遠在千里之外的徐州,時任市委書記孫家正和市長何賦碩,正在謀划聯名寫信邀請于光遠會後親臨彭城,就徐州經濟如何從低谷中隆起把脈問診。儘管于光遠最後未能成行,但答應適當時候在北京組織一次由淮海區域內地市參加的會議。1986年1月20日,“關於淮海經濟區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如期召開。會上,在於光遠的倡導下,決定成立“淮海經濟區”,並設立一個組織聯絡的常設機構,每年的市長(專員)聯席會議由經濟區成員地市輪流坐莊。當年的3月15日,蘇魯豫皖接壤地區的15個地市的市長(專員)聚首徐州,自此,一個跨省橫向聯合的經濟區宣告成立。
其實,淮海經濟區的破蛹而出並非一時心血來潮。在江蘇師範大學(原徐州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朱傳耿看來,淮海經濟區的橫向聯合至少有三個一致性:自然資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區都有煤炭資源,地理上都是黃淮平原的一部分;人文積澱的一致性,風俗習慣、文化認同感都是相近的;產業結構的一致性,都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資源加工型產業,有合作的平台。用淮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沈正平教授的話說,一個大的經濟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淮海經濟區恰好有區域中心城市徐州和連雲港、日照兩個天然深水良港。

成員範圍

淮海經濟區位於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包括蘇北的徐州、連雲港、宿遷,魯南的棗莊、濟寧、泰安、日照、萊蕪、臨沂、菏澤,皖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和豫東的開封、周口、信陽、商丘
淮海經濟區是全國經濟東西結合和南北交流的樞紐地帶,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地位。淮海經濟區是歷史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城市之間地域相鄰、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文化相通,在東部發達地區都是難兄難弟。近幾年來,淮海經濟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經濟實力還不強,仍是東部發達地區的窪地,全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分析比較淮海經濟區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對於認清鹽城所處的位置,尋找差距,謀求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中心城市

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江蘇省徐州市。
徐州市,簡稱徐,古稱“彭城”,別名“硅都”、“天府之州”。是江蘇省第二大城市,東隴海線第一大城市,淮海經濟區第一大城市,蘇北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江蘇省的“北大門”。徐州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要道、軍事戰略要地,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現為蘇北重要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遊、工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是江蘇文藝第一城,江蘇科教第二城,江蘇旅遊第三城。
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
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
徐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是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的行政級別雖為地級市,但其經濟實力已經超越了部分省會城市。2011年全年實現GDP經濟總量為3551.65億元,繼續超過南昌、昆明等省會城市。
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設以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基地、能源工業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旅遊中心,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

區位優勢

淮海經濟區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北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在中國區域經濟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於東部沿海的“臍部”地帶,南接長三角,北連環渤海,並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的“接力站”和“二傳手”的重任。
按照晏學峰的研究,中國的經濟版圖是一個“π”型的格局,上面的“一橫”是沿海地區,右邊的“一勾”是沿長江流域,而左邊的“一撇”則恰恰在以淮海經濟區為東端的隴海—蘭新沿線,其中兩個結合點分別是上海和連雲港。歐亞大陸橋號稱“中國的金腰帶”,淮海經濟區正好是沿海和沿橋的結合部,具備經濟隆起的良好區位。

區域特徵

朱傳耿用四個“一致性”來描述淮海經濟區的特徵:資源的一致性(都是煤炭、糧食的主要產區)、產業結構的一致性、發展階段的一致性,以及在淮海區內區域條件的一致性(都在東部沿海,擁有連雲港、日照兩個海港)。沈正平則又補充了一個:人文積澱的一致性(文化、風俗)。

一體化進程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包括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濟寧市棗莊市宿遷市連雲港市。 2010年5月7日,第一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召開,標誌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率先進入核心區的8個城市,面積和人口約佔淮海經濟區的37.3%和38.5%。按照核心區一體化的構想,這8個城市將在交通、產業、市場准入和物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旅遊業、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力求通過區域間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推動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