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區

經濟區

經濟區是指以城市為經濟中心,以專門化生產為主體,將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方向大體一致的行政區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地域。經濟區是在生產社會化,商徠品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表現形式,是由多種生產要素組合的地域經濟組織形式。每個經濟區內部都有密切的經濟聯繫,都在全國擔負專門化生產任務。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經濟區是客觀存在的,但又非固定不變; 當生產力發展引起條件變化,經濟區的範圍則應作適當的調整,以進一步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閉的束縛,使區域生產更符合商品經濟規律運轉。

簡介


中國的經濟區是全國統一的地域經濟系統的組成部分,是為因地制宜發展國民經濟服務的。每一個經濟區,應根據其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揚長避短,發展一個或數個具有全國或區際交換意義的專門化部門以及輔助性部分,自給性部門和基礎設施,使區內國民經濟個部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按一定比例協調發展。

特點


客觀性

經濟區作為社會生產地域分工的表現形式,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可以認識的。

區域性

徠經濟區佔據一定的空間,具有相對合理的地域組成範圍,有四至與邊界,可表示在地圖上,並可度量。

多元性

經濟區包括不同等級和層次,每個上一級經濟區是若干個下一級經濟區的有機集合,各個層次客觀地反映了不同等級的地域經濟單元。

開放性

每個經濟區不是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通過複雜的物質流、信息流、人流與其他經濟區保持密切聯繫。

變化性

經濟區形成后,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地域分工的演變,經濟區經歷著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前者表現為地區經濟特徵的相對穩定,後者導致區域範圍和區內經濟結構的變化,為此需要重新劃定經濟區。

意義


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決定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和規模。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結合的程度,並且是由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經濟區可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的經濟區已建成高度發達的地域生產綜合體;而在一些邊遠地區,由於社會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地域生產綜合體,只能稱為“後備經濟區”或“正在形成中的經濟區”。一個高效能的經濟區是內部結構協調發展,當地自然、勞動力資源和經濟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並和區外保持暢通經濟聯繫的經濟實體。根據經濟區的結構和職能特點,可分為部門經濟區和綜合經濟區兩類。

發展現狀


長三角經濟區作為中國最早和最成熟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地域範圍、經濟規模及人口總量等不斷擴大。截至目前,長三角經濟區已經發展為以上海為中心,空間範圍包括:北至隴海線,南抵浙南山區,西至京九線,東臨黃海、東海,長三角經濟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區域面積35.4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69%。長三角經濟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城鎮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區。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以僅佔全國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經濟區
經濟區
京津冀經濟區,是中國主要的規劃經濟區之一,被業界廣泛認為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它是中國城市分佈最密集、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整個沿海經濟布局中將與長三角、珠三角處於同等重要位置。這一經濟區規劃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範圍涵蓋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等8個地市。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於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後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出現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來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實際上 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個不同層面既相互區分又緊密關聯的概念。珠三角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和肇慶市,總人口4230萬,土地總面積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包括城市建設用地、建制鎮建設用地和村莊建設用地)面積6640平方公里。 
經濟區
經濟區
中原經濟區以河南省為主體,以鄭州為中心,包含山東、山西、河北、安徽等省部分地區的綜合性經濟區。鄭州、洛陽、南陽位列2014年中原經濟區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前三甲。 
2011年國慶前夕,建設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複《中原經濟區規劃》。
中原經濟區作為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京廣通道縱軸的交會處,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是沿海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中原經濟區範圍包括河南28個省轄市(18個地級市、10個省直管縣市)及山東、河北、安徽、山西12個地級市3個縣區,總面積約2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5億人。中原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經濟區
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位於成渝地區,涉及了川渝兩地部分地區。北接陝甘,南連雲貴,西通青藏,東鄰湘鄂,是中國重要的人口、城鎮、產業集聚區,是引領中國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成渝經濟區的範圍包括:成都市、重慶市、德陽市、綿陽市、眉山市、資陽市、遂寧市、樂山市、雅安市、自貢市、瀘州市、內江市、南充市、宜賓市、達州市、廣安市15 個市,區域面積20.6 萬平方公里。
經濟區
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簡稱“關天經濟區”,2009年經國務院批複通過,其範圍包括陝西省的關中平原地區及甘肅省天水地區,共六市一區。經濟區以大西安(含咸陽)為中心城市,寶雞為副中心城市,天水、銅川、渭南、商洛、楊凌慶陽、平涼、隴南等為次核心城市。依託隴海鐵路(歐亞大陸橋)和連霍高速公路,形成中國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產業集聚帶與關中城市群相呼應。該區域為中華文明發源地,十三朝古都西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寶雞、羲皇故里天水等文明發祥地。
經濟區
經濟區
皖江經濟區,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安徽省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是迄今全國唯一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推進安徽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也為中部地區加速崛起點燃了助推器。 規劃範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成員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八個地級市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皖江城市帶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區
經濟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1255萬人。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依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編製。國家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06—2020年。2008年1月16日,國家提出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這是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目標建成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2008年1月16日,國家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通知強調指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對於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要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經濟區
經濟區
滇中經濟區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個州市,2010年前後這個區域集中了雲南約四成的人口和六成的經濟總量,是雲南大中城市聚集、交通物流便利、產業基礎紮實、綜合經濟實力和科教文衛事業比較發達的地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
經濟區
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