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宣城的結果 展開
- 安徽省地級市
- 宛陵
宣城
安徽省地級市
宣城,簡稱宣,古稱宛陵、宣州,安徽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交匯處。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杭州都市圈觀察員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中國文房四寶之鄉。
宣城自古有“南宣北合”一說,有著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宣城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境內有文房四寶文化、徽文化、詩歌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宗氏文化並存共榮,素有“宣城自古詩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稱。
宣城市曾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2019年11月6日,入選中國地級市百強第52名。2019年11月21日,入選“2019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讚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后,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其精華卻在碧如瓊漿、絕無污染的一潭清波。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鬚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宣城,正以其博大胸襟、廣遠情懷,承接南來北往過客,書寫聲蜚遐邇華章。
2018年末,宣城市戶籍人口278.9萬人,常住人口264.8萬人,比上年增加3.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5.21%,比上年提高1.52分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1.54‰,比上年上升1.38個千分點。死亡率7.39‰,上升0.53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4.15‰,上升0.85個千分點。
2021年5月18日,安徽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發布,宣城的常住人口為2500063人。
宣城市境少數民族人口不多,但成分多,主要有畲族、回族、滿族、苗族、壯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傣族、黎族、高山族、水族、京族、傈僳族、仫佬族等45個少數民族,成分人口1.2萬餘人,約佔總人口千分之五。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回族、畲族、壯族。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較低水平。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96‰,比上年上升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23‰,上升0.3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3.74‰,上升0.65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
宣城
根據2017年政府官網顯示,宣城轄宣州區1個市轄區和郎溪、績溪、旌德、涇縣4個縣,代管寧國、廣德2個縣級市。宣城市共有24個鄉,57個鎮,14個街道,730個村,156個社區。市政府駐地宣州區。
縣區 | 下轄鄉鎮 |
宣州區 | 設雙橋、濟川、澄江、鰲峰、飛彩、西林、敬亭山、金壩、向陽9個街道辦事處,朱橋、養賢、五星、黃渡4個鄉,水陽、寒亭、文昌、狸橋、沈村、古泉、洪林、孫埠、楊柳、水東、新田、溪口、周王、13個鎮;崗橋、丁店、雙塘等167個村,梅清、溪口、華陽等52個社區。 |
郎溪縣 | 設凌笪、姚村2個鄉,建平、梅渚、濤城、十字、畢橋、新發、飛里7個鎮;定埠、十字、新發、官橋等94個村,建平、中山、鍾橋、南豐等15個社區。 |
廣德市 | 設盧村、東亭、四合3個鄉,桃州、柏墊、邱村、誓節、新杭、楊灘6個鎮;團山、茅田、宏霞等105個村,鳳凰、鳳井、清溪、大木橋等34個社區。 |
寧國市 | 設西津、南山、河瀝溪、天湖、汪溪、竹峰6個街道辦事處,雲梯畲族、南極、萬家、方塘、青龍5個鄉,梅林、中溪、寧墩、霞西、甲路、胡樂、港口、仙霞8個鎮;雙溪、羅溪、鳳形、津北等103個村,獨山、楊山、雙龍、津南等25個社區。 |
涇縣 | 設汀溪、昌橋2個鄉,涇川、茂林、榔橋、桃花潭、琴溪、蔡村、雲嶺、黃村、丁家橋9個鎮;岩潭、潘石、石山、巧峰、古壩等132個村,茂林、百園、水西、城北、幕橋等15個社區。 |
績溪縣 | 設家朋、荊州、板橋頭3個鄉,華陽、伏嶺、臨溪、瀛洲、長安、金沙、揚溪、上庄8個鎮;高遷、溪馬、朗坑等76村,東山、楊柳、來蘇等5個社區。 |
旌德縣 | 設版書、雲樂、孫村、興隆4個鄉,旌陽、三溪、廟首、白地、蔡家橋、俞村6個鎮;新莊、板橋、鳧秀、霞溪等61村,新橋、瑞市、廟首等7個社區。 |
宣城一帶在商周時期就有了古代文明,根據出土的古代石器和陶器,這裡應屬於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擴張區。
春秋時期,吳國興起統治東南一帶。越滅吳,楚滅越,吳越楚三國相繼統治宣城一帶。
秦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宣城一帶屬鄣郡地。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陽郡置宣城郡,治宛陵,隸揚州。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
隋初廢郡,改南豫州(南北朝時期僑置州,後期州治宣城)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寧國府為寧國路,后更名為寧安府、宣城府、宣州府。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佔領宣城后,復稱寧國府,直至清末。
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廢道州府,省直轄縣。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春設宣城首席縣長,11月設行政督察區,宣城為第九區,署治宣城,抗日戰爭期間移駐涇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第九區改為第六區,抗戰勝利后,署治移駐蕪湖。
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公署駐宣城,轄宣城、郎溪、廣德、涇縣、寧國5縣和宣城市(析宣城縣城關鎮置,後於1950年3月撤銷)。
1950年6月,宣城專區、蕪當專區合併為宣城專區,專員公署駐宣城,轄宣城、郎溪、廣德、涇縣、南陵、寧國、當塗7縣。
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
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
1982年4月,地區行政公署移駐宣城。
1983年6月,南陵、繁昌、青陽縣和九華山管理處划屬蕪湖市,當塗縣劃歸馬鞍山市,宣城地區轄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5縣。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縣級宣州市,並同時設立了宣城地區。
1988年1月,績溪、旌德2縣正式劃歸宣城地區管轄,至此,宣城地區共轄6縣1市:郎溪縣、廣德縣、寧國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和宣州市。
1997年3月,國務院撤銷寧國縣建制,設立寧國市,為省轄縣級市,由宣城地區代管。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
2001年1月,宣城市正式成立。自此,宣城市轄郎溪縣、廣德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和宣州區,代管省轄縣級寧國市。
2019年8月5日,根據《民政部關於同意安徽省撤銷廣德縣設立縣級廣德市的批複》(民函〔2019〕70號)精神,撤銷廣德縣,設立縣級廣德市,以原廣德縣的行政區域為廣德市的行政區域,廣德市人民政府駐桃州鎮愛民路99號。廣德市由安徽省直轄,宣城市代管。
宣城市轄境在地質分區上位於揚子准地台地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各時代地層發育比較完整。受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地貌複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崗衝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圩區一般高程為7—12米。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屬天目山山脈,西南部山區屬黃山山脈,西部山區屬九華山山脈。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涼峰1787.4米(位於績溪縣與歙縣及浙江臨安縣交界處)。境內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績溪縣有36%的流域面積屬長江流域,64%的流域面積屬錢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宣城市自然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55%,林業總面積44萬多公頃,蓄積量1700多萬立方米。竹林面積9.3萬多公頃,其中廣德縣4萬公頃,毛竹蓄積量8000萬株,居全國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譽;寧國市元竹、筍用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評為“中國元竹之鄉”。林產品有板栗、蜜棗、山核桃等,產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藥材種類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吳芋(吳茱英)、寧前胡、寧貝母等。珍稀野生動物有3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揚子鱷、梅花鹿、金錢豹、雲豹、黑麂、白鸛、丹頂鶴、白頸長尾雉等。境內的揚子鱷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績溪清涼峰和寧國板橋兩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保護區內主要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樹種30餘種、動物13種。板橋保護區保護對象為天然甜儲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甜櫧林是安徽最北一處、我國東部最北一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貴;金錢松、香果樹、杜仲等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在16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大,礦石質量好,氧化鈣含量大於50%的佔95%以上。均宜露采。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寧國海螺山的石灰石。
宣城
宣城市地處東南丘陵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南部中山區一般為800~1800米,低山區500~800米,中部丘陵區一般為50~500米,北部平原區一般在50米以下。境內有黃山、天目山、九華山三大山脈。天目山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從績溪縣東部延伸經寧國市南部進入廣德、郎溪兩縣。黃山山脈自南向北由績溪、旌德邊界經寧國市西部、涇縣東部進入宣州區和郎溪縣南部。九華山山脈在境內只分佈在涇縣西部和宣州區西南部的部分低山地帶。
地貌複雜多樣,大致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中部丘陵、崗衝起伏;北部除一部分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山地面積2017.66平方公里,丘陵面積7948.36平方公里,平原面積2389.64平方公里。境內最高峰位於績溪縣伏嶺鎮清涼峰,海拔1787.4米;最低點位於宣州區水陽鎮金寶圩心,海拔僅5米。
宣城市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溫差大、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偏東風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6.0℃,1月平均氣溫3.3℃,極端最低氣溫-16.0℃;7月平均氣溫28.0℃,極端最高氣溫41.5℃。平均氣溫年較差24.7℃,最大日較差26.9℃。按平均氣溫劃分,宣城四季分別如下:春季3月16日至5月25日,夏季5月26日至9月20日,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至3月15日。生長期年平均234天,無霜期年平均228天,最長達242天,最短為22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84.1小時。0℃以上持續期355天。年平均降水量1429.6毫米,地理分佈呈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少的特點。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46天,最多達179天,最少為104天。極端年最大雨量2308.2毫米,極端年最少雨量69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6月最多。
宣城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長江流域有青弋江、水陽江和太湖三大水系,錢塘江流域有新安江和天目溪兩大水系。青弋江幹流在宣城市內長87千米,流域面積3429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38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徽水河、琴溪河、寒亭河等。水陽江幹流在宣城市內長208千米,流域面積752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郎川河、華陽河、東津河等。太湖水系的河流有胥河和梅渚河,主要分佈在寧國市東部和郎溪縣北部,太湖流域(境內)面積為240平方公里。新安江水系的河流有揚之河、登源河、大源河,分佈在績溪縣,新安江流域(境內)面積為640平方公里。天目溪水系的河流有永來河和毛坦河。水陽江年最大降水量為1931.7毫米,位於上游西津河的合庄站,年最小降水量為1145.9毫米,位於下游南漪湖南姥嘴站。
宣城境內較大湖泊有南漪湖、青龍湖及太平湖、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約239平方公里。南漪湖位於宣州和郎溪交界處,又名“南湖”,面積約189平方公里。是皖南最大天然淡水湖泊,皖東南重要的水產品供應基地。青龍湖位於寧國市,是水陽江上游港口灣水庫,面積32.8平方公里。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山,是青弋政江上游陳村水庫,水域面積88平方公里,為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涇縣境內2平方公里。固城湖位於江蘇省高淳縣和本市宣州區之間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積81平方公里,宣州境內15平方公里。
宣城市土壤共劃分為10個土類、23個亞類、75個土屬、119個土種。紅壤土類是境內最大的一類地帶性土壤,占宣城市土壤面積52%,是林、茶、桑、果的生產基地。黃壤土類占宣城市土壤面積2.7%。黃棕壤土類占宣城市土壤面積3.9%。紫色土土類占宣城市土壤面積8.6%。黑色石灰土土類占宣城市土壤面積5.4%。石質土土類占宣城市土壤面積2.9%。粗骨土土類占宣城市土壤面積5.6%。紅粘土土類占宣城市土壤面積0.2%。潮土土類占宣城市土壤面積1.4%。水稻土土類是本市的主要耕地土壤,占宣城市土壤面積17.3%,廣泛分佈於平原和山丘沖、壟、畈、盆地及崗丘傍地。
2020年,宣城市全年生產總值1607.5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7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758.5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687.3億元,增長2.1%。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后,根據經濟普查資料,按照統一的方法,安徽省統計局和各市統計局共同對2018年各地區生產總值進行了修訂。修訂后宣城市GDP總量為1418.9億元,比2018年初步核算數增加101.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5.4億元,比重為9.5%;第二產業增加值666.5億元,比重為47.0%;第三產業增加值617.0億元,比重為43.5%。201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561.3億元(上年同期基數為2018經濟普查修正數據),比上年凈增142.4億元,順利跨過又一個百億元台階,提前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9.8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8.3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工業完成增加值576.5億元,同比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673.2億元,同比增長6.3%。2018年,宣城市財政總收入240.1億元,比上年增收19.8億元,增長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3.1億元,比上年增收10.1億元,增長7.1%,其中稅收收入中增值稅和營業稅完成47.8億元,增長10%;企業所得稅完成6.1億元,增長28%;個人所得稅完成2.5億元,增長15.4%。宣城市財政支出289.4億元,比上年增加16億元,增長5.9%,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4.4%,教育支出增長4.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支5.9%,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0.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6.5%。宣城市民生工程投入資金74.5億元,其中財政資金51.2億元,分別增長8.4%和21%。
宣城
2018年年末,宣城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801.2億元,比年初增加125.8億元,增長7.5%。其中,住戶存款餘額為1003.2億元,比年初增加97.6億元,增長10.8%。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1381.2億元,同比增長12.6%,餘額比年初增加154.9億元。短期貸款餘額為422.7億元,增長12.3%;中長期貸款餘額為909.9億元增長13%。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50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20億元;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30億元。賠償和給付支出15.3億元,下降10.5%。其中,財產險支出10.3億元,人身險4.9億元。
2018年,宣城市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54元,比上年增長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人均消費性支出21091元,增長16.2%。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3.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7平方米,增長1.9%。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3元,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221元,增長39.3%。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5.6%,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年末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1.9平方米,下降1%。
2018年,宣城市糧食種植面積216.2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40.5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5.7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5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3.1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29.14萬噸,同比增長1.21%。油料產量6.3萬噸,下降0.4%。棉花產量0.05萬噸,增長3.9%。煙葉產量1.3萬噸,下降4%。茶葉產量2.9萬噸,增長2.8%。年末宣城市生豬存欄54.13萬頭,比上年增長10.3%;全年生豬出欄103.23萬頭,增長2.9%。全年肉類總產量27.7萬噸,下降1.5%。蛋禽產量5.44萬噸,增長4.5%。全年水產品產量11.7萬噸,增長1.3%。
2018年,宣城市省級龍頭企業9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全國綠色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6個,省級以上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50個,無公害農產品有效論證企業104家。宣城市現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產品數分別為152個、179個和130個。年末宣城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6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56%,農用拖拉機達到5.8萬台,減少0.69%,聯合收割機4983台,增加45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1.53萬噸,下降6.26%。農村用電量14億千瓦時,增長1.4%。有效灌溉面積202.5千公頃,新增0.51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5千公頃。
2017年末,宣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51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16年增長9.2%。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2.1%和11.1%,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2016年的22.9:77.1變化為18.8:81.2。宣城市共有11個行業的增加值過1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78.8%,其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最大。規模以上工業中,分所有制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比2016年增長9.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完成工業增增長10.3%;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增長7.6%。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1.1%,輕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2.1%。35個大類行業中29個同比實現增長,其中13個行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宣城市平均水平,裝備製造業增長14.2%,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7.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5%。
2017年,宣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859.9億元,比2016年增長16%;實現利潤總額121.1億元,比2016年增長21.6%。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8.7%,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增長19.6%,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23.1%,汽車製造業增長21.1%。宣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265.67,比2016年下降了2.36個點。
2017全年,宣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805億元,同比增長11.8%。工業及信息化產業技術改造投資464.2億元,比2016年增長26.2%。民間投資1096.3億元,增長10%。分行業看,工業投資增長16.3%,其中製造業增長16%,製造業中裝備製造業增長9.4%。六大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長24.2%。三產中的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42.2%,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9.9%。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85.6億元,同比增長3.6%。全年商品房屋銷售面積493.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7%;商品房屋銷售額256.9億元,同比增長52.2%。全年新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11334套,基本建成12256套。
2017年,宣城市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在建項目429個,億元及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4.3%。
2017年末,宣城市限額以上單位共491家。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31.5億元,比2016年增長11.7%。分銷售地區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27.2億元,比2065年增長11.6%,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4.3億元,增長11.9%。銷售額按行業分,實現批發業銷售額418.8億元,增長11.2%;實現零售業銷售額668.3億元,增長13.7%;實現住宿業營業額16.9億元,增長13.7%;實現餐飲業營業額110.7億元,增長17.8%。限額以上企業(單位)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零售額241.4億元,增長12.7%,其中,汽車類增長14.7%,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1.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2.5%,中西藥品類增長20.6%,日用品類增長15.4%,服裝、鞋帽類增長3.9%,糧油、食品類增長14.5%。
2017年,宣城市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5.3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1.7%,其中,出口14億美元,增長1.7%;進口1.3億美元,增長1.4%。從出口經營主體看,生產型、貿易型企業出口分別增長29%和下降69.6%。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出口下降2.4%,汽車零部件出口增長12.4%,塑料及橡膠件出口增長17.2%,紡織品出口增長67.2%,廣義農產品出口增長61.3%。衛浴產品出口增長18.9%。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6家,合同利用外資1.2億美元,增長7.5%。宣城市新增境外投資企業4家,實際對外投資133萬美元。
2017全年,宣城市共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25%,完成專利申請受理量4857件、專利授權量1973件,年末宣城市有效發明專利511件。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證86家,獲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3項,獲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129。年末宣城市共有縣以上產品質量檢驗機構48個,其中系統內5個,累計完成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企業102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7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7.9萬台(件);制定、修訂地方標準157項。截止到2017年底,宣城市共有中國馳名商標17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6個、安徽省著名商標262件。
2017年末,宣城市共有各類學校759所,在校學生33.2萬人,專任教師2.3萬人。中職學校13所,在校學生3.1萬人;普通中學152所,在校學生10.1萬人;小學169所,在校學生13.2萬人;幼兒園419所,在校兒童數6.8萬人。2017年,宣城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9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4.3%,高中毛入學率達96.1%。2017年,高等教育穩步發展,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招生人數2300人,在校學生數10246人,畢業生數2788人,專任教師123人(落地宣城市的)。宣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招生人數2652人,在校學生數7246人,畢業生數2342人,專任教師358人。
宣城
2017年,宣城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7項。廣播電台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電視台7座,有線電視用戶35.8萬戶,數字電視用戶28.1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8.6%。宣城市共有8個文化館,8所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和8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開放。年末宣城市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8個,向社會開放檔案19.6萬卷。
2017年末,宣城市共有衛生機構436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46個,衛生院8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9個,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751人,其中執業醫生4416人、執業助理醫生928人,註冊護士5857人。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2751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27.2萬人,參合率為102.3%。
2020年11月,入選國家醫療保障局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名單。
2017全年在省內的重大比賽中,宣城市運動員共獲金牌17枚、銀牌28枚和銅牌34枚。輸送50名運動員進入省體校,9名運動員入選省優秀運動隊,1名運動員轉為省優秀運動隊試訓。新增運動健將2名,一級運動員7名,二級運動員3名。新增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所,省級體育專項特色學校2所。
2017全年,宣城市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126.9億噸公里,公路客運周轉量13億人公里。全年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176萬噸,下降19.9%。年末宣城市民用汽車保有量35.1萬輛,增長18%,其中2017年新註冊5.5萬輛。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31.6萬輛,增長19.6%,其中私人轎車19.3萬輛。
2017全年,宣城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3.1億元。年末固定電話26.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25.9萬戶,其中3G、4G行動電話用戶分別為21.8萬戶和157.7萬戶,年末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63.1萬戶,增加11.9萬戶。
2017全年,宣城市接待旅遊入境者20.5萬人次,增長32%,其中接待外國人12.7萬人次,增長32%;接待國內旅遊者3115.4萬人次,增長30.5%,實現旅遊業總收入270億元,增長31.4%,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1億美元,增長75.7%。宣城市擁有國家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21家,全年新增A級景區3家,宣城市A級景區數達到63家。
2017年末,宣城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為45.7萬、32.4萬、14萬、25.8萬和20.2萬,分別比2015年增長7.4%、1.4%、1.2%、2.6%和3.5%。年末城鎮登記失業9275人。年末宣城市社會福利收養單位床位1.76萬張,收養各類人員8046人,宣城市敬老院96所。年末有2.1萬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1萬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5億元。
宣城
環境監測與治理
2017年,宣城市共組織76個污染減排項目。經省廳減排核查組初步核定,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39230噸、3902噸、21821噸、38963噸,分別較2015年削減2.5%、3.14%、2.39%、5.40%,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任務。2016年,宣城市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Ⅰ~Ⅲ類水質佔86.7%。11個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81.7%(其中空氣質量為優的天數為86天)。全年空氣質量達標(API≤100)天數為299天。宣城市共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55個、省級生態鄉鎮47個,國家級生態村6個、省級生態村149個和市級生態村561個。
安全生產
2017年,宣城市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378起,死亡175人,各類安全事故損失額為1546.6萬元。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65人。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38起,同比下降36.5%,火災事故855起,火災事故損失額520.2萬元,分別下降3.7%和11%。
宣城市位於皖東南,和江蘇、浙江接壤,地處蘇浙皖3省交匯區域,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宣城是皖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快速成長的區域性交通樞紐。皖贛鐵路、宣杭鐵路交會於市區,318、205國道穿境而過,申蘇浙皖高速公路由東向西貫穿全境。
寧(南京)宣(城)杭(州)、揚(州)績(溪)、宣(城)銅(陵)等多條高速公路正在建設,蕪(湖)太(湖)運河宣城段、水陽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啟動。在新一輪國家鐵路網規劃建設中,途經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鐵,黃(山)杭(州)城鐵、商(丘)杭(州)城鐵、皖贛鐵路擴能雙線等多條高速鐵路陸續開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使宣城成為長三角地區連接內陸腹地的重要通道。
此外,宣城周邊有6個機場,南京祿口機場宣城候機樓和城市貨站於2009年投入使用。
滬渝高速公路,G50、205國道、318等國家一級公路,上海到拉薩,其中宣城到上海全長300公里;205國家一級公路,山海關到深圳,其中宣城到南京、黃山全長均為300公里;申蘇浙皖高速公路G50,其中宣城至上海全長260公里;
截至2013年底,宣城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3231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3055公里,佔98.7%),公路密度達到107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級劃分:國道3條220.8公里(含G50滬渝高速),省道11條706.37公里(含S01績黃高速、S28蕪雁高速、S05宣寧高速),縣道95條1610.3公里,鄉道311條2133公里,村道5196條8320.7公里,專用公路77條240.5公里。按技術等級劃分:高速公路168.5公里,一級公路154.3公里,二級公路972.9公里,三級公路1027.7公里,四級公路10731.8公里,等外公路176.3公里。
合福鐵路,境內全長96公里。皖贛新雙線蕪宣段(含宣城火車站),已開工建設,設計時速250公里,宣城段18.6公里。杭黃鐵路,已開工建設,設計時速250公里,績溪縣境內26.5公里。商合杭鐵路,2015年11月底開工建設,設計時速350公里,境內約80公里。皖贛新雙線宣績鐵路,全長約120公里,設計時速推薦250公里,現正在積極推進前期工作。宣杭鐵路電氣化改造,宣城市境內約100公里(包括既有的皖贛線蕪宣段),設計時速160公里,雙線電氣化改造。皖贛鐵路電氣化改造,宣城市境內約140公里,設計時速120公里,單線電氣化改造。鎮宣鐵路(蘇皖贛鐵路),連淮揚鎮鐵路南延至宣城,中國鐵路總公司初步同意列入國家“十三五”及中長期鐵路發展規劃,設計時速200公里以上,全長約180公里,境內約55公里。
市區距離合肥新橋國際機場199公里;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272公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321公里,杭州蕭山國際機場200公里,黃山屯溪機場190公里,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約154.6公里。
另蕪湖宣城機場選址蕪湖縣灣沚鎮小庄村,距宣城市中心直線距離約21公里、公路距離約30公里。於2014年年底開工。
境內航道22條423公里,其中,三級航道10公里,六級航道138公里,七級航道159公里,等外航道116公里。常年通航里程95公里,分佈在港口灣水庫57.17公里、南漪湖航道馬山埠—東湖口段23.45公里、蕪申運河10公里、栗梅線1.95公里、陳村水庫2.4公里;不通航里程109公里,分佈在固城河10公里、水陽江德喜河口以上72公里、青弋江27公里;其餘219公里為季節性通航。全市內河港區7個,分別是宣城中心港區、新河庄港區、定埠港區、水陽港區、郎溪港區、寧國港區及涇縣港區。
宣城自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曄、謝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後任宣城太守。
宣城也是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岩、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的故鄉。
宣城境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眾多的人文遺跡,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讚辭,更因謝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所轄績溪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區,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截至2012年底,宣城市有文物點239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9處,含廣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不含廣德,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7處。
宣城市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績溪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宣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3處,水東鎮、查濟村、江村,中國傳統村落4處,查濟村、黃田村、江村、龍川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13處,涇縣桃花潭鎮、黃田村,廣德市甘溪村、宣州區小胡村、郎溪縣梅渚鎮、姚村,績溪縣龍川村、湖村、磡頭村、上庄村、馮村、石家村,寧國市胡樂鎮。
2012年,宣城爭取國家和省級文物維修專項經費390萬元,爭取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專項經費703萬元。
截至2012年底,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個門類,916個項目。宣紙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4個,宣紙、徽墨、宣筆製作技藝、皖南花鼓戲;省級名錄30個;市級87個。國家級徽文化保護試驗區1個,績溪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個,郎溪縣梅渚鎮、績溪縣伏嶺鎮。“非遺”專題博物館、傳習所7個,宣酒文化博物館、績溪三雕博物館、涇縣中國宣紙博物館、績溪徽墨傳習所、徽菜傳習所、郎溪民俗文化館、五猖館。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傳承人36人。
廟會
各縣市區均有廟會。相傳張渤是東漢時故鄣縣的治水英雄。傳說他曾化作豬神拱山,引太湖水灌溉廣德山田。他死後,老百姓在廣德市橫山為他建廟祭祀,歷代供奉。唐朝天寶年間,唐明皇念張渤治水有功,封其為水部員外郎,並封橫山為祠山,使得祠山廟香火日盛。
近年來,廟會活動均由早期的以祭祀神靈與展示民風民俗等遊樂為主,轉向以集會遊覽、廟市交易和商品交流為主的廟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商業、旅遊業和運輸業的發展。
放荷燈
每年的農曆六月六,千年古鎮水東都傳承著一個古老的民俗活動——水陽江邊放荷燈。
跳五猖
在郎溪縣定埠、鍾橋、梅渚等鄉鎮極為流行。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廟會日,定埠鎮都要表演規模盛大的古典民間舞蹈“跳五猖”。據考,始於西周的“跳五猖”,是在古代神靈出巡、祭祀的基礎上衍變而成的一種古典民間舞蹈。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安苗節
安苗節,為績溪地區在“芒種”節氣之後,水稻栽插完畢時,由村中長老、士紳擇定一個“龍”(辰)日或“虎”(寅)日舉行。
賽瓊碗
賽瓊碗,是績溪縣為紀念越國公汪華舉行花朝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在祠堂中舉行。
花車轉閣
花車轉閣,也稱鞦韆,源於清代嘉慶年間,在績溪湖村、長安鎮、上庄鎮廣為流傳,並成為迎神賽會和節慶盛會傳統遊藝項目,每年元宵節、中秋節舉行活動。
抬閣
農曆閏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初二,績溪湖村舉行觀音會“接觀音”時,抬閣是迎神儀仗隊中最突出的亮點。抬閣底台用優質杉木製成,四方形,四角以荷花形柱與木條構連成框,四面鑲雕花板,檯面四周以獅子頭柱連鏤空花板構成高約15公分的柵欄,通體雕花彩繪,朱漆描金。抬閣左右安裝鐵環穿插抬杠,由4人抬行。裝台由經驗豐富的老手擔任,根據劇情巧妙造型。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績溪民歌、民謠
績溪古屬吳越之境,民風習俗淳樸。縣民聚族而居,崇尚教育和建祠祭祖,後來,又興起徽劇和多種形式的演出。族人都將本土的歷史文化和鮮活的生活題材,或寫成文字劇本予以演出;或編成民歌、民謠予以傳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雲梯畲族民歌
居住在寧國雲梯畲族人,無論是傳統節日、紅白喜事時,還是在山間勞動和走親訪友時都要唱民歌,以歌代話,相互對答。畲族人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請歌手對歌,能通宵達旦,甚至三天三夜。民歌曲調優美,歌詞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也有開關句是三字的,后三句是七字的。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雲舞
又稱跑雲燈,流行在郎溪縣姚村鄉石佛山周圍的幾個自然村。當地百姓在求雨時,就用竹片和硬紙做成雲朵狀,有手持雲朵片,仰望天空布滿的彩雲,有手持香盤,跪地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喜降大雨時,人們追逐蹦跳,嬉戲舞蹈,便有了雲舞的雛形。當地民間藝人從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經創作加工成為獨樹一幟的民間舞蹈。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舞獅
俗稱“玩獅子”,境內流行較為普遍。常在春節、慶典活動時表演。獅頭用木雕漆塑或用桑皮紙糊制,繪彩描金,壯美威武,栩栩如生。獅身以動物皮披脊充作獅毛或以麻絲染彩披脊作獅毛,製成的雄獅威風凜凜。每張獅皮由二人操作。
舞“犭回”
古時紋川(績溪伏嶺村),相傳每年冬季,皆有惡獸肆虐村莊,村人無以安寧。南寧年間,村人為鎮惡獸“石獅火虎”行惡,故請法師繪製“犭回”的畫圖掛在各民宅堂前鎮惡驅邪。此後村內人丁平安,六畜興旺。於是,村人將“犭回”視作吉祥物,後為伏嶺的圖騰。明朝中葉嘉靖年間,伏嶺村人於元宵節舞“犭回”鎮邪保安。“犭回”身用麻布製成,類獅,兩健男披舞。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火獅舞
“火獅”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源於明代,流行於績溪嶺北。它以篾片扎制,彩紙糊身,形象逼真,獅身內點燃蠟燭,通體明亮。兩位舞獅人行鴨步,撐獅身底端的木柄表演。玩獅人持火把,不時地以松香粉向火把噴撒,火焰騰空,“火獅”躍舞,鼓樂鏗鏘。“火獅”踩著鑼鼓點和嗩吶奏的曲牌表演各種獅舞動作。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手龍舞
相傳南宋中期起源併流傳於績溪。古時,當地農民為紀念晉朝小太子(因戰亂隱居績溪,繁衍子孫,后歸朝登基)。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宣筆製作工藝
宣筆是毛筆的一種,始於秦代,主產於涇縣。到唐代,制筆業發展迅速,當時的涇縣成為全國制筆中心。因涇縣時屬宣州府管轄,故所產毛筆稱之為宣筆。唐天寶二年(743)宣筆被列為貢品。宋代宣筆製作工藝更是日臻完善,名工輩出。宋代諸葛高是一代制筆名工。宋末元初,朝廷偏安,戰亂頻繁,宣筆生產日漸式微。部分宣城技工逃難到徽州以及江、浙等地,加入剛剛興起的湖筆製造,推動了湖筆的崛起。宣筆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墨製作工藝
創始人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奚廷珪父子,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徽墨以松煙為基本原料,摻入20多種其它原料,經點煙、和料、壓磨、晾乾、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製而成。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紙製作工藝
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涇縣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裡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宣紙生產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皮為主,配以部分沙田稻草,經過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過程,歷時一年多,方能製造出優質宣紙。宣紙製作技藝不僅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酒紀氏古法小窖釀造技藝
源於唐代紀叟老春酒。唐上元二年(762)紀叟仙逝,李白哀作《哭宣城善釀紀叟》詩:“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宋末元初,紀氏傳統釀造經驗在傳統黃酒的基礎上發展為燒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釀酒生產工藝。宣酒小窖釀造技藝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古南豐徽派本坊小缸釀造技藝
中國的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郎溪縣南豐鎮,耕地、水面、山場資源充裕,是優質糯稻等特色農業種植基地。當地潘氏繼承了徽派本坊小缸釀造技藝,不斷吸收結合紹興及其他地方釀造技藝精華而豐富發展。解放后,這項技藝在當地黃酒廠得到很好的傳承和運用。至今,古南豐徽派本坊小缸黃酒釀造技藝趨於成熟。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皖南木雕
起源於版畫。初期只是在版畫的基礎上逐步加深雕刻以增強層次感,到了明代初具規模。皖南木雕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傳統手工平鑿拉絲法,屬皖南木雕中的一種絕技,具有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它是木雕作品成形后最關鍵的一道工序,也是皖南木雕區別於其它木雕的最為典型的特徵。皖南木雕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竹編工藝
作為民間特色工藝,旌德三溪竹編遠近聞名,小到竹筒筷,大至竹籃、竹篩、竹笠,無一不凝聚著編織者的辛勞和汗水。竹編要經過編織、車花、拼花、穿珠、翻簧等流程,才能最終完成一件精巧的工藝品。
紙塑
由涇縣民間藝人張學寅先生創造發明,為安徽一絕。紙塑以廢紙漿糊為基本原料,經制胚、初雕、細雕、著色、上光等多道工序逐步形成。
皖南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原名花鼓調,為安徽5大劇種之一。清同治年間,湖北、河南移民大量遷入皖南,帶來湖北花鼓調與河南的地方戲曲在民間流傳。后這兩種民間藝術與皖南民間歌舞融匯,並接受了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粗獷、質樸、明快的藝術風格和鮮明鄉土色彩的地方劇種。
徽戲
徽戲的前身是弋陽腔,大約在明嘉靖年間傳入徽州。曲調除徽、昆外,主要亂彈,夾雜皮簧。每逢民間節日,當地都有徽班演戲。久之,村中一些青年與知識人士都學會唱徽戲。清代後期農村出現“吹唱班”,為宗祠祭祀與戶家婚嫁喜慶吹打清唱。伏嶺“童子班”演員自五、六歲即去看排練,六、七歲上台跑龍套,進而當配角,到十三四歲演技出眾的當選主角,過了15歲就不參演了。績溪“徽戲童子班”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皖南皮影戲
皖南皮影戲,清同治年間,隨湖北、河南移民傳入境內,流行於宣、郎、廣等縣及毗鄰的蘇、浙一帶。皖南皮影戲是用處理過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時,由演員在幕後操作,通過燈光顯影於幕上。在宣城廣大農村地區看皮影戲早已成為勞動人民的傳統風俗,尤其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五穀豐收的喜慶日子,人們都得搭台唱上幾本皮影戲,那種熱熱鬧鬧的場面成為宣城地區一大民俗文化景觀。
宣城盛產糧,油,棉,蠶桑和茶葉,板栗,蜜棗,青梅,山核桃,香菇,竹筍,獼猴桃等各類名優特產品。毛竹蓄積量居安徽省之首。水產品有古今為貢品的琴魚,桐花魚以及河蟹,銀魚等。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溪口高山茶、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2011年2月12日,國家農業部公告的新一輪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名錄中,宣州區宣木瓜協會申報的“宣木瓜”榮登榜首。至此,宣城市已先後有4個農產品獲得了國字型大小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數量居安徽省第一,其中中藥材兩種。
宣城地處江南,雨水充沛,山川秀麗,生態環境優越。長江下游2條一級支流水陽江、青弋江,由南向北奔流,三大湖泊南漪湖、青龍湖、太平湖東、中、西依次分佈。境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5個,森林覆蓋率近55%,
部分山區森林覆蓋率近80%,全年二級以上的空氣指數天氣達360天以上,是安徽省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的3個省轄市之一。宣城是環太湖旅遊區和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被稱為“天下四絕”之一太極洞、“江南詩山”敬亭山、世界珍稀動物揚子鱷自然保護區,還有新四軍軍部舊址、旌德江村、績溪胡氏宗祠等大量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迹,境內4A級景區11處,已成為旅遊觀光的熱點地區。宣城市初步形成了生態旅遊、文化旅遊和紅色旅遊三大品牌,成為在蘇浙滬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
在2007年首屆中國旅遊論壇上,宣城市被評為全國“最佳旅遊休閑城市”。
2009年,宣城市被安徽省政府宣布為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石佛山:位於郎溪縣姚村鄉境內,主峰353米。
敬亭山:位於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改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亘十餘里。
太極洞:有“東南第一洞”的美譽,坐落在安徽廣德市境內,和江蘇宜興市的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位置鄰近並與之齊名。
龍川古村:又稱坑口,距績溪縣城約10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現,現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桃花潭:又名玉鏡潭,位於安徽省涇縣西南青弋江邊,潭水深邃,景色秀麗。
中國鱷魚湖:始建於1979年,中國鱷魚湖是中國最大的揚子鱷保護基地,佔地面積100公頃,位於宣州區南郊,是一處崗巒起伏的丘陵,中國鱷魚湖境內有高大喬木和灌木叢林,澤邊草叢荊棘,植被覆蓋良好。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
江村:是江澤民主席的祖居地,坐落在皖南山區旌德縣白地鎮境內,緊臨205國道,距黃山風景區僅37公里。二零零一年五月二十一日江澤民主席親臨江村,並題字留念。
王稼祥故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於涇縣厚岸鄉,距縣城45公里。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副主席王震親筆題寫“王稼祥故居”的門額。
胡雪岩紀念館:位於績溪縣城,紀念館佔地約近一千個平方米,紀念館用大量的圖片、書籍和實物再現了胡雪岩沉浮於商界宦海的一生。
三吳紀念館: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其成就與貢獻早已名揚九州,聲播海內外。
障山大峽谷:又稱偉人谷,位於徽州績溪縣以東的大障山中,遠古時代,軒轅黃帝攜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中採藥煉丹,今山中仍有天子墓、丞相墳等遺跡。因此,大障山古稱三天子都、三王山、障峰。春秋吳越以此為界,秦代設立障郡,以山命名。
鼓角樓:又名譙樓,俗稱鐘鼓樓。原坐落於廣德州署正南儀門之上。該樓始建於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為二層。清末戰亂樓毀,鼓、角、鍾、漏全遺失。民國十五年(1926年)邑紳占家鵬捐資按原樣重修樓宇三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被日機轟炸,毀壞殆盡,僅存樓座。1999年,該樓重修,恢復往日原貌。
赤灘古鎮:位於安徽省涇縣東北7.5公里琴溪鎮境內,地處青弋江東岸,距黃山115公里,距九華山112公里。歷史上,涇縣貨運主要以木帆船運輸為主。
查濟古鎮:查濟位於涇縣西南角,同太平,青陽交界,是一個很大的皖南古民居村落,有300多間明清建築,風格為典型皖南風格,村落中有蜿蜒的石板路、小溪、石板橋,保存完整,另有大型祠堂3座。
中國宣紙文化園:中國宣紙文化園位於安徽涇縣烏溪,由中國宣紙集團公司負責實施。項目共有宣紙古作坊、宣紙古籍印刷、文房四寶體驗園、宣紙陳列室、中國紙及世界紙博物館、書畫長廊,含書畫家工作室、文房四寶與書畫市場、江南民俗園八部分組成。
港口灣水庫:港口灣水庫位於中國安徽省寧國市,是以防洪、發電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庫。又稱青龍湖。壩址控制流域面積1120平方公里。
高峰山:素有江南珠穆朗瑪之稱的高峰山位於宣州、寧國、涇縣交界之處,層巒疊嶂,方圓近百里,有飛瀑、深潭、古松,峰頂海拔1153米。山頂一寺,名曰鐵瓦寺。
南齊的著名詩人——謝脁
謝脁是南齊的著名詩人,南齊明帝建武年間(公元491年-496年)任宣城太守。他“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為官清廉,勸民教士的惠績較多,世稱“謝宣城”。
謝脁傳存的詩作有四分之一寫於宣城,故其詩集名曰《謝宣城集》。他的詩被認為有“繼漢開唐之功。”與他同時代的詩人沈約稱謝詩為“三百年來無此作也”,詩仙李白竟然“一生低首謝宣城”,詩聖杜甫自稱“詩接謝宣城”。宣城的青山秀水亦由於謝月兆吟詠而揚名於世。從此,歷代名士賢達,慕名接踵而至。他們詠賦懷賢,遊覽湖光山色,留下了不少有名詩篇,宣城成了人文薈萃之地,故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稱譽。
自唐以後,宣城市區以紀念謝脁命名的建築有:“謝脁樓”、“謝公亭”、“懷謝亭”、“雲齊閣”(以謝脁《游敬亭山》“合沓與雲齊”詩句命名)、“綺霞閣”(以謝詩“餘霞散成綺”句命名)、“澄江亭”(以謝詩“澄江靜如練”句命名)。敬亭山歷代修建的先賢祠,謝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將宣城呼之為“小謝城”、“謝公城”。
字翰泉,廣德縣人。清咸豐年六年(1856年)進士,歷任河北曲周、望都、寂縣、邢台等縣知縣,正定府知府。同治九年(1870年)三月任天津知府。
張光藻在內憂外患、清廷大廈將傾之際出任直隸天津知府,深感治理之艱難,但他不計個人得失,堅決維護津民利益,敢於據理力爭,秉公辦事。
天津自開埠以來,法國人在望海樓建立教堂,使教士依仗教會勢力,收買和勾結地方無賴之徒,拐騙婦孺,作威作福,民怨日深。張光藻到任不久,即發生洋人乘馬直馳通街、踩死華人的命案。同年呷四月,法“仁慈堂”內幾十名中國兒童相繼夭亡,與此同時拐騙兒童屢屢發生,而拐犯也直供系法國天主堂所主使,並仗通商衙門的庇護,縣官不敢查究。對此,群情洶洶,已成眾怒難犯之勢。張光藻深感身為地方父母官,應愛護百姓,護良懲惡,稟告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但崇厚卻拖延袒護,不予追究。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1870年6月21日),萬餘名群眾聚集教堂門前,要求懲辦兇手,法國領事豐大業竟然到崇厚衙門咆哮怒罵,直至開槍打死津人。侵略者的暴行,使積忿已久的群眾怒不可遏,群起毆斃了豐大業,拋屍海河,並放火焚燒了天主、仁慈各教堂,這就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屈服於外國侵略者的壓力,先令直隸總督曾國藩,又派中堂大人李鴻章到天津查辦。張光藻被發配黑龍江,兩年後獲釋歸里。他以詩抒懷,寫詩三百餘首,歸里后,輯成《北戍草》和《龍江紀事》上下兩卷。他說:“是非曲直,藻不能辯,天下後世必有代為之辯者。”他相信歷史會為他作出正確的評價。
績溪縣上庄人,與胡適同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汪靜之與馮雪麟等四人組成“湖畔詩社”,是我國著名的“湖畔詩人”。影響全國,其詩的代表作是1922年發表的《蕙的風》,在中國文壇上引起強烈反響。汪靜之當過教員、大學教授,解放後任人民出版社編輯,浙江省作協顧問。
原名祖光,號曲林,涇縣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國前從事經濟研究工作,建國后脫離國民黨政府,決定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但受阻未果,被迫僑居日本。
1956年衝破阻力,返回祖國,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重用,先後任外交部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顧問,中國人民政協三、四、五屆委員。“文化大革命”時下放幹校勞動。1971年回外交部國際研究所。
吳半農一生著述、譯文很多,大都是哲學、經濟方面的,有《工資指數論》、《我國對外貿易分析》、《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勢》等。
字尚白,號愚山,宣州區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典試河南。
施閏章性孝友,事叔父如親父,凡親朋故舊求助者,輒賑恤不遺餘力,赴人難如己難,又置義田以贍同族貧困之家。作《大坑歌》、《竹坑歌》告諸長吏,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貧苦眾生者的同情和哀憐,時人呼之為“施佛子”。
著述有《雙溪詩文集》、《愚山詩文集》等十餘種。
字汝明,自號三山老人,績溪縣人。
靖康初年,金人南侵,胡多次上書朝廷力主抗金,他每到一任,極力修城治,備戰具,安定人民生活。他知建康時,又兼措置水軍使,因其抗金建議不被採納,就私遣裨將,用百隻小船,從太湖出抄金兵,取得了勝利。紹興十年,秦檜迫岳飛,胡挺身而出,上疏為岳飛申冤辯誣,再次觸怒秦檜,以致被迫害死於靜江府獄中,終年61歲。胡兩度守靜江,深受人民愛戴。
著作有《奏議文集》、《論語文》、《師待陣圖》、《三山老人語錄》等。
● 宣城市著名人物(古代)
梅鼎祚 | 胡雪岩 | 梅文鼎 | 胡宗憲 | 梅清 |
施閏章 | 包世臣 | 沈有容 | 貢師泰 | 貢奎 |
吳潛 | 吳淵 | 胡仔 | 胡舜陟 | 梅詢 |
許棠 | 汪倫 | 汪華 | 胡焱 | 劉長卿 |
清越 | 羅立言 | 梅遠 | 舒雅 | 周紫芝 |
宗杲 | 汪澤民 | 陳迪 | 徐元太 | 胡富 |
沈懋學 | 江希舜 | 高詠 | 梅庚 | 半山 |
劉光暘 | 鮑守業 | 方學成 | 譚子文 | 江珠 |
梅光迪 | 梅堯臣 |
● 宣城市著名人物(現當代)
朱劍農 | 吳組緗 | 吳茂蓀 | 胡道靜 | 周而復 |
呂佩芬 | 胡適 | 吳作人 | 吳玉如 | 胡耐安 |
唐子宗 | 曹誠英 | 江澤涵 | 汪靜之 | 胡家健 |
吳半農 | 胡鍾吾 | 許傑 | 王稼祥 | 譚梓生 |
祖晨 | 王廷甫 | 夏雨初 | 王金林 | 鄧國安 |
梅大梁 | 向陽 | 呂輝 | 許家朋 | 任新民 |
查全性 | 汪應洛 | 章基嘉 | 方榮祥 | 文蘭 |
洪德元 | 鞠躬 | 翟光明 |
宣城市委書記:孔曉宏
2015年11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16年1月,喜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2016年7月,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2017年11月,被評選表彰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9年11月6日,入選中國地級市百強第52名。
2019年11月21日,入選“2019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9年11月25日,入選“2019中國城市品牌評價百強榜(地級市)”。
2019年11月,獲得“‘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城市”稱號。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城市”稱號。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2021年5月,入選中國地級市百強品牌城市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