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頸長尾雉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動物
白頸長尾雉(學名:Syrmaticusellioti):大型雞類,體長81厘米,體型大小和雉雞相似。雄鳥頭灰褐色,頸白色,臉鮮紅色,其上后緣有一顯著白紋,上背、胸和兩翅栗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條寬闊的白色帶,極為醒目;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寬闊栗斑。雌鳥體羽大都棕褐色,上體滿雜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狀斑;喉和前頸黑色,腹棕白色,外側尾羽大都栗色。
雜食性。主要以植物葉、莖、芽、花、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該雉分佈於北緯25-31°之間,為典型的東洋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種類。
白頸長尾雉
雌鳥
虹膜褐色至淺栗色,臉裸出部輝紅色,嘴黃褐色,腳藍灰色,雄鳥具距。
大小量度:體長81cm;嘴峰♂29-32mm,♀26-27.5mm;翅♂230-257mm,♀197-222mm;尾♂390-470mm,♀175-180mm;跗蹠♂62-74mm,♀59-61mm。(註:♂雄性;♀雌性)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竹林和林緣灌叢地帶,其中尤以闊葉林和混交林最為主要,冬季有時可下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疏林灌叢地帶活動。
留鳥。喜集群,常呈3-8隻的小群活動。多出入於森林茂密、地形複雜的崎嶇山地和山谷間。性膽怯而機警,活動時很少鳴叫,因此難於見到。在發現異常情況時,亦是先急跑幾步再停下觀察動靜,如無危險,則悄悄走開或飛走;如發現敵害臨近,則馬上起飛,同時發出尖銳的叫聲。活動以早晚為主,常常邊遊盪邊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棲息於樹上。
雜食性。主要以植物葉、莖、芽、花、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春季主要吃紫雲英、卷柏、馬蘭、看麥娘、半夏、半邊蓮、草、葉底珠、齒緣苦、繁縷、紫花地丁、石吊蘭,以及蘿蔔、油菜的莖葉、香菇、木耳、稻穀、玉米和部分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夏季則主要啄食錦雞兒、山胡椒、野鴉椿、彌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和昆蟲。秋季主要以果實和種子,特別是殼斗科植物種子和昆蟲為食。冬季主要以蕨類、穀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莖和根為食。常成群到取食地覓食。覓食地點較為固定,常到農田覓食,覓食活動主要在清晨和傍晚。
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湖南、貴州東部及廣東北部的山林,沿海地區在海拔200-500米,內陸為海拔1000-1500米。
白頸長尾雉分布圖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交配結束后雌雄各自分開。3月末即見雄鳥出現發情行為,雄鳥求偶炫耀為側面型;發情時全身羽毛蓬鬆,並不斷在雌鳥周圍來回走動,身體略向雌鳥傾斜,靠近雌鳥一側的翅下垂,尾略張開,亦向雌鳥一側傾斜,頭向前伸,目視雌鳥,同時發出‘gu-gu-gu’和‘ju-ju-ju’的叫聲。交配時雄鳥啄住雌鳥頭部羽毛,上到雌鳥背上進行交尾,狀如家雞。
營巢於林下或林緣岩石下、草叢中、灌叢間和大樹腳下,甚為隱蔽,亦較簡陋,主要以枯枝落葉和草莖構成,盤狀。大小為外徑24.0-29.0cm,內徑14.0-20.0cm,深6.5cm。每窩產卵5-8枚,卵奶油色或玫瑰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據10枚卵的測量為43.2-47.6mm×30.4-34.6mm,平均45.5mm×34.2mm,重24.7-27.3g。每日或隔日產卵1枚,卵產齊后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4-25天。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白頸長尾雉是中國特產鳥類,已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於過去大量森林被砍伐,毀林開荒和林型改造,使白頸長尾雉的棲息生境遭到很大破壞,加之大量獵取,使種群數量日趨下降,數量稀少。據1984年在浙江開化縣對白頸長尾雉典型棲息地的調查,夏季種群密度為3.5隻/平方公里,冬季6.9隻/平方公里。易飼養,在動物園被飼養供觀賞。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一級生效年代: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生效年代:1996年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一級。
人工飼養白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需有一定的籠網設備,否則便會逃失。其籠網孔洞以雀類及小型害獸不能進入為準。場地宜高燥排水良好。籠網附近最好能有高大的落葉喬木,以便暑熱夏天遮蔭。具體面積每百平方米籠網,飼養成年白頸長尾雉30-40隻。籠網高度2.5-3.5米。籠內設足夠的棲架及掩蔽物,有利其求偶爭鬥的躲避之需。除繁殖期外,雌雄雉宜分群飼養。
飼養中的白頸長尾雉,適應能力很強,它可以耐過暑熱的夏季30℃以上的高溫,並能安全度過-35℃的寒冬。在寒冬積雪的環境中,可以翻開積雪從雪層以下尋覓食物。人工飼養的白頸長尾雉的飼料可參照家雞飼料供給。但因白頸長尾雉仍屬初馴階段,較適於取食粒狀飼料,故其混合精料宜壓製為顆粒飼料為佳。
飼養中的白頸長尾雉,每年4月中旬開始交配產卵,5-6月為交配產卵盛期,7月下旬交配及產卵結束。每隻雌雉年產卵20-40枚。飼養得當的白頸長尾雉,約10個月齡開始成熟繁殖。此時雄雉面頰裸露皮膚異常紅艷豐滿,雄雉間開始爭鬥,勝者獲得同雌雉交配的機會。1周歲的雌雉產卵較量低,一般年產卵20枚左右,2-3歲后的雌雉產卵量可達30-40枚。繁殖期到來前4周,雌雄雉合群飼養以利配種,一般雌雄比例可按4∶1-5∶1。白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種卵的收集及貯存環境同於家雞種卵,其種卵貯存時間以不超過7天為佳。多數養殖場均採用電熱孵卵器孵卵。據中國資料其1-20天孵化溫度37-37.5℃,相對濕度65%-70%;21-24天孵化溫度降至37℃,相對濕度70%孵化效果最佳。孵出的雛鳥健康活潑,雛羽豐滿,臍部收縮完好,育雛成活率高。白頸長尾雉孵化期23-24天。
雛雉初生后24小時開食飲水,育雛環境溫度保持35-36℃;以後可酌情降低環境溫度,至35-40日齡,育雛溫度可維持25-30℃。雛雉飼料1-3日齡,每天飼餵煮熟的全蛋8次;4-10日齡,喂雛雞混合精料配以熟雞蛋各半,並配以少量青綠飼料,每天6-8次;11-20日齡,餵給雛雞混合精料及青綠飼料,每天6次。30日齡后可放至露天運動場飼養,但需預防風雨、低溫等不利因素的影響。120-140日齡,開始雌雄雛分群飼養,有利於健康成長。
2021年2月1日,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