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硯
宣硯
歷史上,宣城產的硯台久負盛名。宣城製作硯台的歷史在漢代就已經開始了,到了唐代宣硯已經風靡全國,成為當時著名的硯台之一。宣硯選用的是可與婺源的龍尾石相媲美的宣石,其特點是黑亮如漆、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形狀大致可分幾何形、仿物形、隨形和自然形。
2014年6月19日,“中國宣硯之鄉”榮譽稱號授牌儀式舉行;5月9日,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旌德縣“中國宣硯之鄉”文房四寶特色區域榮譽稱號。
南宋高似孫在《硯箋》中記載:“宣石硯,李白詩:‘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而據文獻記載,宣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在唐代,宣硯成為文人雅士揮毫潑墨必不可少的顯貴之寶。從那時以來,宣硯經歷了與盛唐文化相得益彰的鼎盛和明清之後銷聲匿跡的失落。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崇禎年間由吳去塵製作的“墨光歌”墨,墨面陽識隸書“墨光歌”中稱讚“宣州石硯雪灑殘,翰走煙雲兒鹵起”。
從李白的《草書歌行》往後,古人對宣硯有明確記載的只有三處。一是宋代高似孫的《硯箋》,收錄記述有宣州石硯類別;二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記錄有宣石硯方物;三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吳去塵《墨光歌》墨上的詩文,描述了宣州石硯的特徵——“空齋清晝陳簾里,新水才添白玉洗。宣州石硯雪灑殘,翰走煙雲兒鹵起。”這些有限的史料,告訴了我們兩個事實:一方面,宣州石硯,成名早,質地好,有傳承,堪稱名硯。另一方面,宣州硯礦,唐后開採中,肯定遇到了突然變故,造成產量小,遺存少,因此,前人對其研究記錄不足,造成硯礦斷采,迷失千年而難尋蹤跡。
從1964年到2009年,安徽省先後組織地礦專家,對黃山和宣城境內可能存在的歙石和宣石硯礦,開展了多次大規模的勘探調研,除了先後發現歙縣、休寧、祁門和績溪存在“不及龍尾”的中檔歙石硯礦外,神秘的“宣州石硯”硯礦始終不見蹤影。
2010年7月10日,旌德縣白地鎮突降暴雨,洪川村龍潭山洪水成災,罕見的泥石流將山溪里埋藏的硯石衝出了地表,引起了識貨村民的無序爭搶,引發關注。失傳已久的千古名硯才從見天日。宣硯的發現填補了宣城市作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的一大空缺。
宣硯聞名遐邇的突出特點集中表現在它溫潤如玉、澀不留筆、發墨光潤。古代宣硯的生產地點在旌德縣白地鎮洪川村,今天當地仍可看到古老的採石坑遺址。
新近發現的宣硯石料的產地位於現宣城市旌德縣,旌德曾隸屬於黃山市,但旌德不屬於舊時的歙州而屬於宣州。我國傳統的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以舊時的州為產地單元。因此,“宣硯”的提出是有特定地域意義的。
考察宣城旌德白地洪川硯坑的地質構造發現,這一硯坑的大地構造位於揚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帶的太平復向斜的南端,其地層分佈為上古生界寒武系一套距今約6億至5億年淺海相沉積的硅質、炭質板岩和含泥質灰岩建造,與震旦系呈假整合接觸,出露在洪川一帶,自下而上為荷塘組、楊柳崗組、華嚴寺組、西陽山組。而傳統的歙硯石料大地構造位於江南古陸的北緣,其地層分佈為元古界一套距今約10億多年的深海相連續沉積的泥質板岩或千枚岩建造,地理位置在現在的婺源、休寧、歙縣一帶。我們知道,整個皖南地區大致可以分成兩大地質單元。北半部為準地台,由績溪復背斜和太平復向斜組成,主要為古生界一套地層。南半部為地台,也俗稱江南古陸,主要為元古界一套復理石式的沉積建造。因此,“宣硯”的提出有明顯不同於其他硯石的地質學意義。
歙硯的石質主要為板岩或千枚岩化的板岩,而宣硯的石質主要為炭質板岩。在變質程度上,前者略高於後者,有著更為豐富的紋飾特徵,而後者礦物成分相對比較單一,結構構造也相對比較簡單。但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最適宜制硯的石料還是受到後期輕度角岩化影響的板岩。宣硯與歙硯石料同為板岩,但岩性特徵上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
對於制硯的石質至少符合三個條件,塊度是對石質礦物成分均一性的要求,硬度是對石質能否研磨的要求,密度是對石質發墨好壞的要求。從上述三點考量,宣硯完全符合制硯的基本條件。
歙硯的歷史不必在這裡贅說了。宣硯據文獻記載,起源於東晉,盛於唐。南宋文人高似孫在《硯箋》一書中說:“宣石硯,李白詩(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現有一方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崇禎年間吳去塵製作的“墨光歌”墨,墨面上刻“空齋清晝陳簾里,新水才添白玉洗。宣州石硯雪灑殘,翰走煙雲兒鹵起。”描寫了宣硯石品“雪灑殘”的特有品質。
潤
潤是四大名硯所共有的德性,也是區分硯石優劣的一個重要標識。我們說硯溫潤如玉,摸之若膚,就像美人孩兒的肌膚一樣。石質的溫潤是相對於燥澀而言的,一般來說,同一石品,水坑料要比旱坑料溫潤,風化程度淺的要比風化程度深的溫潤一些,有機質含量高的也要溫潤些。相對於歙硯,由於宣硯成岩年代晚,在這一地層層位里,富含有機質成分,因此,僅從溫潤這一點來說,宣硯優於歙硯。
純
宣硯的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色澤純正,烏黑髮亮,如墨玉一般;二是成分純正,主要是一些微粒的粘土礦物,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固結成岩,沒有其他雜質和深變質礦物成分。比如,我們在歙硯中可以明顯見到一部分硯品中含有微量的絹雲母微晶,而在宣硯中就看不到這一類變質礦物。
素
素就是簡練、簡約、簡單,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岩石的結構構造上。宣硯在結構上為緻密結構,礦物顆粒分佈均勻。構造上為塊狀構造、板狀構造。岩石的色澤、成分以及結構構造都缺少變化,也就是說,沒有紋飾的變化。在現今開發的宣硯中,只有少量的銀星石品,又稱“雪灑殘”。而歙硯石品類型多樣,紋飾變化豐富。如果用形象一點的語言來描述宣硯和歙硯,歙硯動若狡兔,而宣硯則靜如處子;歙硯濃妝淡抹,宣硯則素麵朝天。磬就是如磬石一般敲擊后能發出金屬一樣的聲音。這取決於岩石的緻密程度,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岩石的強度。尋找硯石資源與尋找礦產資源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硯石和礦石都是在特定地質環境下形成的,有著特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也產於特定的地層中,但並不是所有岩層的岩石都是可用資源,這是相同的一面。不同的一面就是硯石注重岩石的物理性能,而礦石注重岩石的化學成分。我們說歙硯和宣硯均為板岩,但只有輕度角岩化的板岩最適宜制硯,也最有可能發出磬聲。
宣硯的製作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延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硯:堅實穩重,在古時硯台被封的官爵為“即墨侯”,眾多典籍和文人墨客的書畫作品都藉助於它而得以傳承至今。宣城是中國的“文房四寶”之鄉,宣城人的遺憾:“文房四寶”獨缺硯,現在“文房四寶”之鄉可謂實至名歸。
宣硯作為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一方高檔的宣硯能集實用性、藝術性、觀賞性和收藏性於一體,價貴如金,世人難求。南宋詩人王邁曾經寫詩感謝與自己日夜相守的硯台,“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詩仙李白曾七到宣城,對宣硯情有獨鍾,寫下“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給予高度讚美,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崇禎吳去塵‘墨光歌墨’,墨面有陽識隸書《墨光歌》”,歌中“空齋清晝陳簾里,新水才添白玉洗。宣州石硯雪灑殘,翰走煙雲兒鹵起。”描寫了以宣石為材料做成的宣州石硯“雪灑殘”的特有品質。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但硯台特有功能效果是永遠無法用現代的手段所能替代的,尤其是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藝術,離開了硯台為書寫工具材料就無法表達出藝術的理想妙味。
宣硯生產工藝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無數次良工巧匠們的辛勤勞動和不斷創新、實踐而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制硯操作規程,共分為七大工序幾十道操作過程,且每道工序均有詳細的技術指標和製作要求,這是宣硯傳承的寶貴財富,是幾千年來宣硯雕刻師們的智慧結晶和勞動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技術價值和豐富高超的傳統手工創作價值, 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宣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