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縣
江西省上饒市轄縣
婺源縣,隸屬於江西省上饒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介於東經117°21′56.6″-118°12′13.7″,北緯29°01′43.3″-29°34′39.3″之間,總面積2967平方千米。婺源縣地處中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截至2020年,婺源縣下轄1個街道、10個鎮、6個鄉。縣政府駐地蚺城街道。截至2019年末,婺源縣常住人口346209人。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建縣,古屬徽州府,1949年劃歸江西上饒管轄。有景婺黃、景婺常兩條高速公路,京福高鐵縱貫南北,九景衢鐵路橫亘東西。婺源縣先後獲得中國旅遊強縣、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國家鄉村旅遊度假實驗區、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等榮譽稱號。婺源縣全域以“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有江灣景區、大鄣山卧龍谷景區、靈岩洞景區、文公山景區、鴛鴦湖景區等景點。
2019年,婺源縣地區生產總值131.5億元,比2018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8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30.04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91.08億元,增長9.3%。
2021年6月,上饒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314985人。
婺源縣,以舊縣治清華“地近婺水之源”而名。
據對境內善山、江村、茅坦庄等地發掘出土的陶紡輪、石網墜、骨針、圜底網紋陶罐、印紋陶片、石斧、石鑿等器物考證,在4000多年前,婺源地域就有居民活動。早期生活在這方山水的土著先民,屬於“越”。他們“飲稻羹魚”“火耕水耨”,在這裡勞墾生息,過著定居的原始農耕生活。
西周前,婺源地域屬“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婺地屬於吳國領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吳被越國攻滅歸越;吳王夫差的長子吳鴻亦被流放婺源湖山。周顯王十四年(前355年)楚滅越后,婺源地域划入楚國版圖,直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楚國滅亡。
秦統一六國后,派兵南征降“百越”,於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佔領古徽州地區,設黝(后改“黟”)、歙二縣,歸屬鄣郡;婺源地域以屬歙縣地隨之隸鄣郡。對於“鄣郡”之名,一說系因婺源北部的三天子鄣(大鄣山)而得。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改鄣郡為丹陽郡,婺地又隨歙縣改屬丹陽郡。在此秦漢時期,生活在黟、歙地域的土著越人,因不堪封建王朝的暴政,紛紛逃入山中,形成“山越”。山越人刀耕火種,“以漁獵、山伐為業”,遁跡于山林,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丹陽郡成為孫吳的割據地之一。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吳政權派兵制服山越后,分歙縣轄地增置始新、新定、犁(后改“黎”)陽、鵂(不久改“休”)陽4縣,加上原黟、歙共6縣建立新都郡;婺源地域屬休陽(三國吳永安元年改名“海陽”)縣。吳嘉禾三年(234年),幽居深谷的山越人遷出山林,結束這裡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封閉狀態,促使半原始形態的山越叢林社會逐漸向封建社會轉變。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吳亡,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改海陽縣為海寧縣,婺源地域屬新安郡海寧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新安郡改為歙州,十八年(598年)海寧縣改為休寧縣,婺地屬歙州休寧縣。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回玉鄉和樂平縣懷金鄉之地,建立婺源縣,治清華,隸屬歙州。元和七年(812年),又划樂平縣丹陽鄉歸婺;漢長沙王吳芮墓時亦隨石老山(今名“雞山”)移入婺源版圖。天復元年(901年),婺源縣治由清華移至蚺城。
五代十國時期,婺源先後隨歙州隸屬吳寧國軍、南唐建威軍管轄。南唐昇元二年(938年),鎮守婺源的1500名關西軍兵士,分別屯田“武溪香田、思溪大田、瀲溪車田、浮溪言田、古溪豐田”等處以耕為永業,使山間盆地不斷開墾。
宋開寶八年(975年)南唐滅,婺源隨歙州入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婺源隨之隸屬徽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徽州(翌年改為徽州路)入元,婺源隨隸之。元貞元年(1295年),婺源縣升為婺源州(下州),隸屬徽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改為徽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婺源州復為婺源縣,仍隸屬徽州府。清沿明制。
民國元年(1912年),裁府(徽州府)留縣,婺源縣直隸安徽省。民國21年(1932年)屬安徽省第十行政區;民國23年(1934年)划入江西省第五行政區;民國36年(1947年)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區。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復由安徽劃歸江西,先後屬樂平、浮梁專區。
1952年,屬上饒專區。
1971年,屬上饒地區。
2000年,為上饒市轄縣至今。
婺源縣位於東經117°21′56.6″-118°12′13.7″,北緯29°01′43.3″-29°34′39.3″之間,地處贛東北,東鄰浙江省開化縣,西毗景德鎮市,北枕黃山市,南接德興銅礦。縣境東西長83千米,南北寬54千米,總面積2967平方千米。
岩石分佈
婺源縣以變質岩為主,沉積岩較少,岩漿活動微弱:變質岩面積2568.49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87.14%,主要為變余砂岩、板岩、硅質岩等,分佈在縣境大部分地區,構成山地主體;沉積岩面積201.57平方千米,佔全縣面積的6.84%,主要有碳酸鹽岩、碎屑岩、紅色碎屑岩,前兩者常組合出露在鎮頭至賦春、中雲、戴村一帶,構成丘陵、崗地;岩漿岩面積177.4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6.02%,可分為燕山期和加里東期花崗岩,前者主要分佈在北部和東北部的閬山和大鄣山等地,後者主要分佈在南東部的江灣鎮境內,風化剝蝕強烈,構成中低山及丘陵。
地質構造
婺源縣屬於揚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之官帽山台拱的一部分,北與浙西—皖南台褶毗鄰,南東與下揚子-錢塘台拗之弋陽-玉山台陷相連。區域內構造形變十分強烈,構造面貌複雜。
基底構造以強烈的塑性變形為主,形成一系列北東向緊密線狀褶皺,局部發生倒轉並形成一系列規模較大的韌-脆性斷裂。區內蓋層不發育,僅局部出露石炭系小型單斜盆地,中生代以後出現一些向斜斷陷盆地。
構造運動
婺源縣地質進入古近紀以來,構造運動減弱趨緩,地殼一般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新構造運動表現為繼承性的抬升為主,以區域性的地殼抬升、河流下切為其特色,奠定了縣域內東高西低的構造地貌之基本輪廓。
更新世時期,以樂安江為主體的各級水系,縱橫迂迴於崇山峻岭之間,沿其古河道與漫灘區段,形成了以砂礫及細紋狀紅土為主的沖洪積相沉積;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更新世地層中偶爾有一些小斷層形成;全新世以來,地殼活動較弱,地殼趨於平穩抬升,現代山川地貌已趨完成。
婺源縣縣域地形以中低山、丘陵為主,地域略呈橢圓形。境內山巒起伏,群山縱橫,地勢由北東向西南傾斜。境內最高山峰為擂鼓尖山,海拔1629.8米,系贛皖兩省界山;許村鎮小港河床海拔高程33米,為全縣最低點。
婺源縣縣屬丘陵地貌,地勢大致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根據地貌形態及成因可劃分為五種地貌類型:侵蝕構造中低山地貌、侵蝕剝蝕丘陵地貌、剝蝕堆積低丘壟崗地貌、碳酸岩岩溶地貌、侵蝕堆積河谷平原。
婺源縣地處中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2019年,婺源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4%。
氣溫
婺源縣歷年平均氣溫為16.8℃,以1998年、2006年17.9℃為最高,1965年、1976年、1980年16.3℃為最低。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為28.0℃。極端最高氣溫41.0℃,出現於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11.0℃,出現於1967年1月16日。
降水
婺源縣歷年總降水平均1962.3毫米,其中1-6月降水呈遞增趨勢,7-12月呈遞減趨勢;上半年佔全年降水量的69%,4-6月為明顯雨季,稱為汛期,平均月雨量在200-300毫米以上,佔全年降水量的47.9%。年最大降水量3036.8毫米,出現在1998年。月最大降水量970.4毫米,出現在1998年7月。雨量分佈是四周多,中間少;東北多,西南少。
2019年,婺源縣降水量1935.7毫米,比常年偏少11.2毫米。年平均氣溫18.1℃,比常年偏高1.0℃。年日照時數1719.7小時,比常年偏多57.3小時。
日照
婺源縣境內各地日照時數差異較大,西南鄉多於東北鄉,平原低丘多於山區。全年可照時數4425.9小時,(閏年4437.0小時),而實際只有1715.1小時,占可照時數的39%。
風
婺源縣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歷年平均風速1.5米/秒;極端最大瞬間風速為40米/秒以上,出現於1965年8月13日和1978年8月19日。
婺源縣域內河流屬饒河水系,也是樂安河發源地,流域面積1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段莘水、清華水、小港水、高砂水、中雲水和賦春水,總集水面積2404.4平方千米,河流總長370.1千米,河流天然落差146-652米不等,各河均由北東流向南西,注入樂安江,蜿蜒向西匯入鄱陽湖。
婺源縣土壤有7種類型,分別是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土地資源利用以耕地、林地、園地為主要形式。
婺源縣耕地面積為18736.71公頃,約佔土地總面積的6.36%。適宜農作物生長的耕地土壤類型主要有水稻土、潮土、棕色石灰土、紅壤、紫色土5類;在土壤肥力上,有機質含量在1%~3%,以高有機質、低磷、中鉀和低有機質、低磷、高鉀2類為主。
地質災害
婺源縣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據學者的一次調查顯示,發現婺源縣地質災害點及災害隱患點共357處,其中滑坡點209處,崩塌點21處,泥石流點2處,地面塌陷10處,不穩定斜坡點115處。
水旱災害
從9世紀到16世紀,婺源縣的水旱災害次數基本持平,水災8次,平均每世紀1次,旱災10次,平均每世紀1.3次,旱災略多於水災。但從17世紀到19世紀,水災頻頻發生,共有22次,平均每世紀2次,水災的頻率高於旱災,但水災災情不重,隻影響頻河一條線。根據縣誌記載,明清時期,婺源縣總共發生27次水災,其中有9次只記“大水”而不錄災情,佔25.9%;淹沒、漂流房屋18次,概率為66.7%;淹死人口9次,概率為33.3%;沖毀田園8次,概率為29.6%;山崩3次,概率為11.1%;其他損失4次,概率為14.8%。
根據縣誌統計,明清時期婺源共發生14次旱災。其中,標記“旱災”的有9次,“久旱不雨”1次,“夏旱”2次,“秋旱”3次,“夏秋兩旱”2次,“大旱”3次。婺源之夜
婺源縣主要有水能、光能、風能和能源礦產等。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5.61萬千瓦,可開發利用水能為5.83萬千瓦。光能資源,年平均日照時數1716.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9%。風能,累年平均風速為1.5米/秒。能源礦煤炭,主要集中在鎮頭鎮轄區內,地質普查儲量估算為1200萬噸。
截至2017年末,婺源縣土地總面積296777.84公頃。其中,有耕地面積21522.38公頃、園地面積5298.36公頃、林地面積245688.62公頃、草地面積4998.11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4764.7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761.3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7867.55公頃、其他土地面積3876.74公頃。
植物資源
婺源縣境內約有高等植物種類3500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12種,列為省級保護野生植物有100餘種。
2019年,婺源縣森林覆蓋率82.64%;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1萬畝、森林撫育1.7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837.86萬立方米。全縣已建立自然保護小區19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縣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
動物資源
婺源縣境內共有脊椎動物37目116科457種,魚類6目17科51種,兩棲動物2目8科26種,爬行動物2目6科33種,鳥類18目63科315種,哺乳動物8目22科57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60餘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中華秋沙鴨、白頸長尾雉、雲豹、黑麂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虎紋蛙、穿山甲、獼猴、豺、黑熊等;列為省級保護野生動物有東方蠑螈、費氏肥螈、棘胸蛙等近200種。
婺源縣位於欽(廣西欽州灣)杭(浙江杭州灣)成礦帶東段的萍鄉—德興成礦亞帶,成礦地質條件較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的有水泥用大理岩,較為豐富的有砂金、方解石、硯石,分佈一般的有煤炭、瓷土礦、礦泉水、地熱等。截至2017年底,縣境內已發現各種礦產26種。
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為徽州,婺源隸徽州管轄。
1934年劃歸江西省,1947年復歸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又划隸江西省。現屬江西省上饒市。
1984年,設置清華鎮建制。1985年4月18日,設立珍珠山、武口、曉林、鳳洲鄉。
1993年,撤銷秋口鄉、江灣鄉、賦春鄉、中雲鄉,設立秋口鎮、江灣鎮、賦春鎮、中雲鎮。
1994年11月25日,撤銷許村鄉、鎮頭鄉、大畈鄉、思口鄉,設立許村鎮、鎮頭鎮、大畈鎮、思口鎮。
1997年8月18日,撤銷太白鄉,設立太白鎮。至此,全縣轄11個鎮、16個鄉:紫陽鎮、清華鎮、大畈鎮、江灣鎮、思口鎮、秋口鎮、賦春鎮、鎮頭鎮、中雲鎮、許村鎮、太白鎮、沱川鄉、段莘鄉、古坦鄉、浙源鄉、溪頭鄉、鄣頭鄉、甲路鄉、曉鱅鄉、武口鄉、瀲溪鄉、龍山鄉、高砂鄉、珍珠山鄉、曉林鄉、梅林鄉、鳳洲鄉。
1999年5月31日,撤銷武口鄉,並將梅林鄉的上梅洲村委會、瀲溪鄉的東嶺塢村委會劃歸紫陽鎮。
2001年12月3日,撤銷瀲溪鄉,西坑村委會劃歸紫陽鎮;楊溪、善坑村委會劃歸梅林鄉;撤銷曉林鄉,劃歸中雲鎮;撤銷曉鱅鄉,劃歸江灣鎮。
2003年8月19日,鄣山鄉更名為大鄣山鄉。
2003年9月28日,撤銷高砂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
2003年10月21日,撤銷梅林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撤銷大畈鎮,成建制劃歸江灣鎮管轄。
2005年3月17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婺源縣撤併鄉鎮的批複》:同意撤銷婺源縣龍山鄉,成建制劃歸中雲鎮管轄;撤銷鳳洲鄉,成建制劃歸許村鎮管轄。
2006年1月20日,撤銷甲路鄉,成建制劃歸賦春鎮管轄;撤銷古坦鄉,成建制劃歸大鄣山鄉管轄。
2007年,設立工業園管理委員會。
2008年,設立蚺城街道辦事處。婺源縣地圖
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婺源縣下轄1個街道、10個鎮、6個鄉,172個村委會,25個居委會。縣政府駐地蚺城街道。
街道(鎮) | 居民委員會 | 村民委員會(工業園區、生活區) |
---|---|---|
蚺城街道 | 蚺城居委會、花園域居委會、涵春居委會、儒學前居委會、文博居委會、文公居委會、天佑居委會、瑞虹社區居委會、朱塘社區居委會 | 香田村委會、東嶺塢村委會、上梅洲村委會、城關村委會 |
紫陽鎮 | 武口居委會、七里亭社區居委會、金雞亭居委會、幸福里居委會、茶苑居委會 | 楊坑村委會、西坑村委會、梅林村委會、一都村委會、雍溪村委會、馬家村委會、坑口村委會、戴家村委會、楊溪村委會、善坑村委會、高砂村委會婺源生態工業園區、齊村村委會、考水村委會、嶺下村委會婺源生態工業園區、湖林村委會婺源生態工業園區、王家墩村委會、湯村村委會、向陽村委會 |
清華鎮 | 新街居委會、橫街居委會、長林居委會 | 清華村委會、雙河村委會、東園村委會、花園村委會、浮溪村委會、詩春村委會、里村村委會、洪村村委會 |
秋口鎮 | 沙城社區居委會 | 秋口村委會、白石村委會、王村村委會、漁潭村委會、李坑村委會、嶺溪村委會、占才村委會、言坑村委會、黃源村委會、官橋村委會、秋溪村委會、里源村委會、洙西村委會、梓槎村委會、詞坑村委會 |
江灣鎮 | 江灣居委會、梨園居委會、蓮花芯居委會 | 江灣村委會、占坑村委會、鍾呂村委會、汪口村委會、洪坦村委會、荷田村委會、曉起村委會、栗木坑村委會、曉鱅村委會、前段村委會、大瀲村委會、東頭村委會、大畈村委會、浯村村委會、濟溪村委會、低源村委會、龍潭村委會、古蜀地村委會 |
思口鎮 | 雲丘社區居委會 | 思口村委會、思溪村委會、高梘村委會、西源村委會、長灘村委會、前坦村委會、西沖村委會、河山坦村委會 |
賦春鎮 | 長降社區居委會 | 賦春村委會、沖田村委會、新田村、游汀村委會、臧坑村委會、洪家村委會、林塘村委會、岩前村委會、長溪村委會、盤坑村委會、排前村委會、虎溪村委會、甲路村委會、嚴田村委會、湖山村委會、胡家村委會、對塢村委會 |
鎮頭鎮 | 立新居委會 | 鎮頭村委會、梅田村委會、游山村委會、張村村委會、冷水亭村委會 |
太白鎮 | 大山頭居委會、青蓮居委會 | 太白村委會、玉坦村委會、曹門村委會、薛村村委會、潘村村委會、楊村村委會、程家灣村委會、新屋村委會 |
中雲鎮 | 曉林居委會 | 中雲村委會、霞港村委會、橫槎村委會、方村村委會、龍山村委會、長堯村委會、桃溪村委會、曉林村委會 |
許村鎮 | 中洲居委會 | 許村村委會、汾水村委會、仁洪村委會、盤山村委會、朗湖村委會、周溪村委會、董家村委會、汪村村委會、曹村村委會、小港村委會、水埠頭村委會、項家埠村委會、洙坑村委會 |
溪頭鄉 | —— | 下溪村委會、上溪村委會、青石村委會、硯山村委會、城口村委會、龍尾村委會、西岸村委會、桐木土太村委會 |
段莘鄉 | —— | 中村村委會、段莘村委會、閬山村委會、西垣村委會、裔村村委會、金坑村委會、東石村委會、槎口村委會、大汜村委會、汪槎村委會、慶源村委會、官坑村委會 |
浙源鄉 | —— | 鳳山村委會、嶺腳村委會、虹關村委會、沱口村委會、廬坑村委會、廬坑嶺村委會、周家山村委會 |
沱川鄉 | —— | 河東村委會、河西村委會、理坑村委會、小沱村委會 |
大鄣山鄉 | —— | 車田村委會、鄣山村委會、上村村委會、下村村委會、白石源村委會、古坦村委會、黃村村委會、菊徑村委會、程村村委會、戴村村委會、西山村委會、水嵐村委會、和村村委會、通源村委會、莒莙村委會 |
珍珠山鄉 | 珍珠山居委會、董家山社區居委會、歷居社區居委會、塘尾社區居委會、山溪社區居委會 | 吳源村委會、黃砂村委會、虹沖村委會、秀水村委會、蓮子灘茶場生活區 |
家庭戶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婺源縣共有家庭戶93152戶,家庭戶人口為324555人,佔總人口的97.17%,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5人減少了0.27人。
性別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69724人,佔總人口的50.81%;女性為164296人,佔總人口的49.19%。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55下降為103.3。
年齡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68226人,佔總人口的20.43%;15—64歲的人口為239453人,佔總人口的71.69%;65歲及以上人口為26341人,佔總人口的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82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1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64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33812人,佔總人口的99.9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08人,佔總人口的0.0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5393人,增長了4.83%,佔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0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了31人,下降了12.97%,佔總人口比重下降了0.02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人口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363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33757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110382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13192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89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2644人,文盲率由8.92%下降為2.66%,下降了6.26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4890人,佔總人口的37.3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09130人,佔總人口62.61%。
常住人口
2016年末常住人口34.2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53%,城鎮化率提高1.46個百分點,達到45.64%。全年出生人口4559人,出生率13.36‰;死亡人口2092人,死亡率6.13‰;自然增長率7.23‰。
2021年6月,上饒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314985人。
截至2019年末,婺源縣常住人口34.6209人,比2018年末增加1086人,其中,城鎮人口17.3635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50.15%,比2018年末提高1.49%。全年出生人口4332人,出生率12.53‰,比2018年下降0.88‰;死亡人口2102人,死亡率6.08‰,比2018年提高0.01‰;自然增長率6.45‰,比2018年下降0.89‰。
職務 | 名單 |
---|---|
黨組書記、縣長、實驗區管委會主任 | 吳雲飛 |
黨組副書記、副縣長 | 呂軍 |
黨組成員、副縣長 | 李俊(掛職)、江細蘭、高中增、楊傑 |
副縣長 | 潘顯峰 |
參考資料:(領導信息統計截至2020年7月) |
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27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0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9.84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49.41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78%、34.63%和56.59%。人均生產總值26672元,增長9.35%。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17:32.69:54.14,第三產業佔比較上年提高2.69個百分點。
2017年,婺源縣完成生產總值101億元,增長8.6%;財政總收入14.51億元,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114.5億元,增長1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4億元,增長13.5%;外貿出口2億美元,增長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7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5元,增長10%;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70億元,增長17%;貸款餘額100億元,增長19.5%。
2019年,婺源縣地區生產總值131.5億元,比2018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8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30.04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91.08億元,增長9.3%。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2%、24.7%和72.1%。人均生產總值38044元,增長9.5%,按年均匯率折算為5515美元。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9:22.8:69.3,第三產業佔比較2018年提高0.4%。
2019年,婺源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7.08億元,增長7.0%,財政總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13.0%,比2018年下降0.3%;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08億元,增長11.3%,稅收收入12.72億元,增長2.4%,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75.0%。在主體稅種中,增值稅完成7.7億元,增長18.8%;企業所得稅完成2.1億元,下降15.6%;個人所得稅完成0.46億元,下降57.1%。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6.48億元,增長19.7%。在重點支出中,教育支出完成5.57億元,增長12.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完成6.51億元,增長13.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完成8.44億元,增長132.4%。
2019年,婺源縣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比2018年增長10.3%。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4.6%,城建投資增長2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81.6%。全年投資施工項目27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12個。從投資類型看,政府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46.0%,同比下降13.5%;企業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64.0%,同比增長30.2%。從投資結構看,第一產業投資比2018年下降74.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1.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5.5%。三次產業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所佔的比重為1.1:39.5:59.4。
2019年,婺源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0元,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增長10.2%。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719元,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602元,增長18.2%。
全年糧食總產量102419噸,比上年下降2.81%。其中:早稻78噸,下降52.15%;中稻及一季晚稻96118噸,下降2.6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7681公頃,下降2.75%;油料種植面積7126公頃,增長0.37%;棉花種植面積90公頃,下降30.76%;蔬菜種植面積3372公頃,增長6.68%。
全年肉類總產量15038噸,比上年增長0.31%。年末生豬存欄95909頭;比上年增長3.18%;生豬出欄148673頭。全年養蜂箱30830箱,蜂蜜產量518噸。禽蛋產量2491噸。
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6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19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3.78億元,銷售收入16.16億元,利稅總額達1.79億元;帶動8.27萬農戶增產增收。全縣共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12家,有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4個,批准產量7756噸;綠色食品認證企業1家,有效認證綠色食品2個,批准產量60噸;有機產品(包括有機轉換產品)認證企業16家。
2019年,婺源縣農業總產值16.59億元,比2018年增長3.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9341公頃,比2018年增長0.03%。其中,稻穀種植面積17485公頃,同比下降0.24%。油菜種植面積7477公頃,同比增長2.13%;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3133公頃,同比增長2.6%;年末果園面積981公頃,同比增長2.3%;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3528公頃,同比增長1.91%。
2019年,婺源縣糧食總產量11.13萬噸,同比增長0.77%。其中,稻穀產量10.46萬噸,同比增長0.63%。全年油菜籽產量8949噸,比2018年增長6.8%;茶葉產量18500噸,增長2.78%;園林水果產量1423噸,增長15.5%;蔬菜及食用菌產量57552噸,增長1.95%。
2019年,婺源縣肉類總產量10682噸,同比下降23.1%。其中,豬肉產量8017噸,同比下降28.6%;牛肉產量174噸,同比增長2.4%;禽蛋產量1955噸,同比增長0.5%;水產品產量8811噸,同比下降0.6%。年末生豬存欄5.08萬頭,同比下降32.4%;生豬出欄10.35萬頭,同比下降28.7%。
全年工業增加值22.4億元,同比增長8.4%。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同比增長8.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6億元,同比增長0.5%。主營業務收入超2億的企業6戶。其中股份制企業營業收入27.69億元,同比增長13.3%,私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7.96億元,同比下降14.4%。實現利潤總額2.2億元,與上年持平。
全年能源消耗總量增速5.56%,高耗能行業佔比35.29%,比2015年同期下降8.78%,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0.04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21.67%;萬元GDP能耗0.2649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了2.71%。
全年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5家,建築業增加值7.47億元,可比增長10%。
2019年,婺源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2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2%,比2018年同期下降0.6%。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私營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全縣規模以上工業19個行業大類中,酒和精製茶製造業、非金屬礦製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3個行業增速高於全縣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1.97%,比2018年提高11.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9.43%,比2018年提高0.91%;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0.9%,比2018年提高0.2%。
2019年,婺源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100.55%,同比增長0.5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6億元,同比增長25.7%,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2戶;實現利潤總額2.4億元,增長70.8%。工業稅收完成3.95億元,同比增長103.1%,工業稅收占稅收收入比重由2018年的15.6%上升到31.0%。
截至2019年末,婺源縣工業園區實際開發面積5.72平方千米,園內投產企業85家,比2018年新增15家,從業人員平均人數5507人,同比下降3.7%,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9.7億元,同比增長24.3%。出口交貨值6.9億元,同比下降26.9%。完成基礎投資2.6億元,同比下降3.3%。招商實際到位資金17.7億元,同比增長87.6%。
2019年,婺源縣共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46家,比2018年新增9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6.23億元,比2018年增長36.4%,建築業增加值10.01億元,增長9.5%。全年完成竣工產值10.6億元,增長9.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8.77萬平方米,增長21.9%;竣工面積66.44萬平方米,增長17.4%。
2019年,婺源縣新增二級建築企業1家、年末一級和二級建築企業分別為3家和4家。
2019年,婺源縣商品房銷售面積18.84萬平方米,增長2.1%;商品房待售面積10.35萬平方米,下降2.6%;商品房銷售額12.17億元,增長20.0%。
2019年,婺源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75億元,同比增長11.3%。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5.24億元,增長11.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7.51億元,增長10.7%。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2.88億元,增長8.0%;零售業零售額53.66億元,增長11.5%;住宿業零售額1.53億元,增長8.9%;餐飲業零售額4.68億元,增長11.7%。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1.14億元,增長19.0%。
2019年,婺源縣外貿出口總額1.4727億美元,同比下降24.9%。實際利用外資6466萬美元,同比增長10.5%。實際利用省外2000萬元以上項目26個,實際進資52.33億元。
2019年,婺源縣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46家,實現營業收入13.3億元,增長28.0%。其它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9.5億元,增長27.7%。規上服務業實現營業利潤2.8億元,增長71.1%。全縣在庫的規模以上服務業8個行業大類中除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外,其它6大行業的營業收入增速均保持增長或持平,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四大行業營業收入增長最快,分別是93.9%、85.0%、37.3%、31.6%。
2019年,婺源縣郵電業務總量1.46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08億元,電信業務總量0.38億元。固定電話用戶6.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8.66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0.26萬戶。
2019年,婺源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98.75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11.39%。其中,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33.4億元,比2018年末下降3.2%;個人存款餘額139.2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13.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35.8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17.95%。其中,短期貸款餘額35.2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12.9%;中長期貸款餘額32.3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3.9%。
2019年,婺源縣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21億元,比2018年增長0.1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43億元,下降4.2%;壽險保費收入1.78億元,增長3.9%。支付各類賠款0.89億元,增長0.29%。其中,財產險賠款0.73億元,增長8.4%;人壽險賠款0.16億元,下降25.6%。
2019年,婺源縣接待遊客2463萬人次,同比增長3.78%;綜合收入244.3億元,同比增長11.0%。
財政
2016年,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13.69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57億元,增長3.8%。財政總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14.99%;稅收收入9.83億元,同比下降2.3%,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71.8%,比上年下降4.7個百分點。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94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財政八項支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86億元;公共安全支出1.23億元;教育支出4.36億元;科學技術支出0.04億元;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2.9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15億元;節能環保支出1.03億元;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29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84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工業投資29.89億元,同比增長2%,城建投資21.49億元,同比增長179.7%,房地產投資4.84億元,同比下降30.6%。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8.57萬平方米,增長50.01%,其中新開工面積30.46萬平方米,下降4.75%;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9.82萬平方米,下降1.78%。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完成1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93%;商品房銷售額完成7.13億元,同比增長23.42%,全年各月商品房銷售額都保持在11%以上的高位增幅。
國內貿易
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85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1.36億元,同比增長22.1%。
從城鄉市場來看,鄉村消費增速快於城區。全年全縣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比城區市場高5.5個百分點,我縣城區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95億元,同比增長10.9%;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4.89億元,同比增長16.4%。
從消費市場來看,零售業主導市場消費。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4.01億元,同比增長13.45%,佔全社會零售總額的90.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84億元,同比增長5.0%。
金融
201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38億元,比年初增長9%,比年初增加1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0億元,比年初增加13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19億元,比年初增加6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77億元,比年初增長15%,比年初增加10億元。其中,住戶貸款餘額41億元,比年初增加6億元;非金融機構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35億元,比年初增加4億元。
保險業
2016年,三大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5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人壽保險保費收入7108萬元,增長21%;人民保險保費收入5538萬元,增長2%;太平洋保險保費收入2345萬元,增長24%。
規上服務業
3張
婺源縣
2016年婺源縣規模以上服務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企業營業收入增長加快,效益不斷提升。全年規上服務業共新增4家企業,全年共19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96億元,增長30.33%。其它營利性規上服務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9億元,增長40.7%。
營業利潤較快增長,主要行業穩中有進。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利潤0.63億元,增長10.5%。全縣規模以上服務業11個行業門類中除公路旅客運輸和公共安全保護服務兩個行業外,其它行業的營業收入增速均保持在11%以上,其中,旅行社及相關服務增長最快,增長47.4%。
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形勢向好。全年進出口總額1562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72%。其中,出口15618萬美元,增長5.89%;進口9.55萬美元,同比-70.05%。利用外資增速加快。全年實際利用外。
截至2014年12月,婺源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處(13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14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十九處(66個點)和數百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四個(理坑村、汪口村、延村、虹關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九個(思溪村、游山村、西沖村、慶源村、李坑村、曉起村、江灣村、鳳山村、考水村)。有九思堂、將軍府、西沖院、俞家大院、明訓別院、寶鑑山房、月亮灣俞家等古宅。
截至2017年12月,婺源縣有徽劇、儺舞、三雕、歙硯製作技藝和綠茶製作技藝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多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婺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一覽表 | |
級別 | 項目名稱 |
---|---|
國家級(5項) | 婺源儺舞、婺源徽劇、婺源三雕、婺源硯雕技藝、婺源綠茶製作技藝 |
省級(12項) | 婺源儺舞、婺源徽劇、婺源三雕、婺源硯雕技藝、婺源茶藝、婺源抬閣、婺源豆腐架、婺源鄉村文化、婺源綠茶製作技藝、婺源紙傘製作技藝、婺源板龍燈、婺源徽墨製作技藝 |
市級(16項) | 婺源儺舞、婺源徽劇、婺源三雕、婺源硯雕技藝、婺源茶藝、婺源抬閣、婺源豆腐架、婺源鄉村文化、婺源綠茶製作技藝、婺源紙傘製作技藝、婺源板龍燈、婺源徽墨製作技藝、婺源皮紙製作技藝、婺源烏飯製作技藝、婺源汪以成九疊篆、婺源徽菜製作技藝 |
縣級(40項) | 婺源儺舞、婺源徽劇、婺源三雕、婺源硯雕技藝、婺源茶藝、婺源抬閣、婺源豆腐架、婺源鄉村文化、婺源民間故事、“婺源楹聯、匾額”、婺源諺語、婺源綠茶製作技藝、婺源民歌、婺源祠堂建造技藝、婺源甲路紙傘製作技藝、婺源小吃和糕點製作技藝、婺源徽菜製作技藝、新安醫學、婺源燈彩、民間祭祀活動、婺源孝親敬老習俗、婺源徽墨製作技藝、婺源皮紙製作技藝、婺源烏飯製作技藝、婺源汪以成九疊篆、婺源徽菜製作技藝、婺源方言、婺源鼓吹、婺源坑頭老水酒釀造技藝、浙源查氏釀酒技藝、篁嶺傳統曬秋民俗、婺源酥月製作技藝、婺源徽綉技藝、婺源菠蘿漆器製作技藝、婺源山茶油傳統提煉技藝、婺源詹氏家訓家約、婺源飯匙傳統製作技藝、朱子家訓、婺源文公祭祀、婺源徽味銘誠秘制辣醬製作技藝 |
•婺源徽劇
婺源徽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清乾隆年間,(老)“慶昇”、“彩慶”、“同慶”、“大陽春”等徽班就先後在婺源搭班演出。嘉慶三年(1798年),當時為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回鄉祭祖時,將其父曹文埴創立的“華廉”戲班改為“慶昇”班,並將該戲班帶回婺源曉鏞。此後陸續有20多個徽劇班社先後在婺源演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號稱“京外四大徽班”的“慶升”、“陽春”、“同慶”、“彩慶”徽班。
與此同時,婺源當地也先後組建了不少徽班,並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發展,四處巡迴演出。光緒年間,婺源中雲村王旺金組建“洪福林班”,演員以婺源人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鄰地區演出。此外,“梓塢班”、“仙舞台”、“王和福”、“新陽春”、“新鴻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帶演出、擴展。
20世紀40年代,因農村經濟衰落,婺源鄉間的徽班先後解散,徽班藝人一部分組織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務農,農閑節慶進行業餘演出。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6年,重新成立婺源徽劇團,經過搶救、挖掘、整理,婺源徽劇重獲新生。1958年,婺源徽劇團以傳統徽劇《水淹七軍》、《金得山拿虎》、《扈家莊》、《百花贈劍》參加江西省戲劇會演。1959年又以傳統徽劇《汾河灣》參加古老劇種赴京彙報演出,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和好評。
2006年,婺源徽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源儺舞
儺舞是遠古時期舉行“驅鬼逐疫”祭祀儀式時跳的一種舞蹈。它源於原始巫舞,孔子在《論語》中就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的記載。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又稱“舞鬼戲”。在古代人們用儺舞來表達的是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們相信表演儺舞能夠保護自己的村莊,能夠讓村裡戶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年的春節期間以及重要的節日,婺源都會表演儺舞。婺源儺舞主要分佈在中雲鎮坑頭村,鎮頭鎮游山村,許村鎮汾水村,秋口鎮長徑村、李坑村、金竹坑村,江灣鎮江灣村、古蜀地村、粟木坑村,段莘鄉慶源村,沱川鄉理坑村、溪頭村等地。其中秋口長徑村和段莘鄉慶源村兩處的節目最豐富,表演最精彩,保留較完整。
婺源儺舞不僅流傳廣,而且所表演的節目內容也相當豐富,據調查有儺班10多個,節目100餘個,不同名稱節目60餘個,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現迎神逐驅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的《開天闢地》、《太陽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劉海戲金蟾》、《丞相操兵》、《關公磨刀》,模擬動物習性的《舞仙鶴》、《雙猴捉虱》,還有一些表現嬉戲玩耍和棍棒對打的《單棒》、《雙棒》、《舞小鬼》及模仿農耕狩獵動作的《耕田》、《捉鳥》等等。
婺源儺舞,曾於1953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86年以來,婺源儺舞資料先後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中華舞蹈志·江西卷》及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國漢民族的仮面劇》等專著。2005年儺舞節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分別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2006年婺源儺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藝術主要附著於徽州“古建三絕”(古民居、古祠堂、石牌坊)身上,為磚、石、木三種民間雕刻藝術的總稱。
婺源“三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唐代,明清時期達於鼎盛。其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主要有四:一是徽商的興盛;二是徽州文風鼎盛;三是封建住宅等級制,使富而不貴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裝飾上不得不有所顧忌;四是徽州“邑中多巧藝”,明清時徽州百工競技,會使出渾身解數,巧奪天工,為三雕藝術的輝煌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與機遇。
“三雕”藝術的應用十分廣泛,涉及到明清建築的裝飾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個方面,且融裝飾藝術與建築結構為一體,互為連綴,相得益彰。但三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時,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可分層次運刀,最後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緻入微的刻畫。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2006年,婺源“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源歙硯
歙硯,因硯石產於婺源縣溪頭鄉的龍尾山而又名龍尾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唐代,婺源屬歙州,因以州名物而習慣稱歙硯。
龍尾硯石質優良,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觳里,金聲而玉德”之特點,為歷代所推崇。蘇東坡為求得龍尾硯曾寫下了讚譽有加的《龍尾硯歌》,黃庭堅在其《硯山行》中留下了“日輝燦燦飛金星,碧雲色奪端州紫”的感嘆,蔡襄更是由衷發出了“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的感慨。龍尾硯天然紋理美觀多樣,有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銀暈、龍鱗、玉帶、豆斑等數十個品種。
如今,婺源制硯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廣泛汲取書畫、金石、石雕等藝術門類的營養,生產出更具文化意蘊,同時也更具現代審美意識的硯台,被當代書畫家譽為“硯國明珠”。
婺源歙硯製作技藝已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婺源江亮根同志為國家級歙硯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
•婺源綠茶
3張
婺源綠茶
婺源綠茶,具有“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三大特點,曾長久享譽歐、美、日和東歐諸國。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在其1935年出版的《茶葉全書》中稱:“婺源茶不獨為路茶之上品,且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
婺源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為著名茶區。唐朝陸羽所著《茶經》,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宋史*食貨》載:婺源之謝源茶為全國六大絕品之一。明清時,號稱婺源“四大名家”的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和濟溪上坦源茶被列為貢品。濟溪上坦源茶葉脈潔白,香馥味醇,曾獲嘉靖皇帝賞賜匾額。
清乾隆年間,婺源綠茶開始大量出口外銷,成為英國貴族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宣統二年,龍騰人俞傑然建“祥馨實業花園”,種珠蘭、茉莉花數千盆為窨花之用,其花茶獲農工部金獎。后俞仰清精製“珠蘭龍井”,在1915年的美國“巴拿馬萬國和平博覽會”上獲金獎。
•荷包紅鯉魚
3張
荷包紅鯉魚
荷包紅鯉魚,頭小尾短,背高腹圓,全身色澤橙紅鮮艷,形似荷包,故稱荷包紅鯉魚。形狀十分可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被譽為“人間天物”。
荷包紅鯉魚在婺源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萬曆年間,婺源沱川人余懋衡任南京戶部右侍郎時,因巡守有功,神宗皇帝曾賜他幾尾御花池內的紅魚作為嘉賞。余懋衡告老還鄉后,特請人鑿一口石缸,把欽賜紅魚養在石缸中,供人觀賞。後來繁殖饋送親友鄉鄰,使紅魚逐漸成為婺源民間一種獨特的魚種。
婺源荷包紅鯉魚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為20%,脂肪含量為3%。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宴席佳肴。荷包紅鯉魚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醫林篡要探源》一書稱其和脾養肺、平肝補心、滋陰養陽,“妊安孕、好顏色、止呃逆、療腳氣、清水腫、治黃疸”。
•江灣雪梨
江灣雪梨因盛產於江總書記的祖居地,而得名。
據記載,明代婺源人從歙縣丁字橋引進梨苗,與當地野生棠梨嫁接,得優良梨種。此種雪梨體大肉厚,皮薄核小,汁純味美,鬆脆香甜。
江灣雪梨品種有“六月雪”、“西降塢”、“白梨”、“蘇梨”、“馬鈴梨”等,龍以“西降塢”梨為上品。
•絞股藍
絞股藍,以絞股藍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絞股藍茶(綠茶型),湯色淡黃清澈,氣味芬芳清香,滋味和淡微苦,回味甘醇。俗稱"南參茶",是一種上佳的保健茶飲。絞股藍為葫蘆科多年生野生草質藤本植物,世界上已被鑒別的有十三種之多,而中國就有十一種。絞股藍藥名"七葉膽",味苦、性寒、無毒。日本學者從絞股藍中分離出五十多種皂甙,發現其中四種與人蔘皂甙結構完全相同,有十一種相似,因之被譽為"江南人蔘"。
2016年,全年公路旅客運輸量683萬人,同比增長8%;客運周轉量27600萬人公里,同比增長8%。公路貨物運輸量926萬噸,同比增長5%;貨物周轉量123853萬噸公里,同比增長3%。
2019年,婺源縣旅客運輸量752.2萬人。其中,公路客運量622萬人,下降7.0%;鐵路客運量130.2萬人,增長2.4%。貨物運輸量975萬噸,同比增長20.5%;貨物運輸周轉量121343萬噸千米,同比增長21.0%。截至2019年末,婺源縣普通國省道公路通車里程272.89千米,鐵路營運里程123千米。
截至2019年末,婺源縣汽車保有量29578輛,增長13.7%;小型、微型載客汽車保有量26595輛,增長13.9%,其中私人小型、微型載客汽車保有量26376輛,增長13.8%。
公路
婺源位於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境內多山屬黃山余脈江南丘陵地帶,境內主要交通有307、308省道,杭瑞高速(景婺黃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德婺高速)公路。
截至2020年2月,婺源縣境內景婺黃、景婺常高速公路96.5千米。全縣農村公路里程達2388千米,其中:省道2條121千米;縣道10條305千米;鄉道48條510千米;村道291條828千米;鄉村道路436條611千米;專用千米1條11千米。
鐵路
京福高鐵縱貫婺源縣的南北,九景衢鐵路橫亘婺源縣的東西。
機場
婺源相鄰近就有景德鎮機場,黃山機場,南昌機場。
自駕車路線
1、景白公路:二級柏油路面,從景德鎮經婺源至浙江,直通衢州,沿途經過賦春、中雲、高砂、婺源縣城、梅林。從景德鎮到婺源縣城80多公里,這條路面很好走,限速70公里。
2、婺溪路:從婺源可以到安徽的黃山,婺源境內柏油路,安徽段柏油路。沿途經過李坑、汪口、江灣、大畈、篁嶺。從婺源到黃山約110公里。限速70公里,進入安徽境內后,建議60公里以下。
3、婺清路:縣城到清華,二級新修柏油路,路面狀況很好,沿途經過思口到清華,23公里。建議時速80公里以下。
4、江灣到曉起、江嶺、高山平湖、慶源、官坑。
5、江灣去篁嶺景區7公里。
6、浙嶺公路:浙嶺公路位於婺源浙源鄉境內,是婺源北面浙源鄉通往安徽省休寧縣板橋鄉的一條省際公路,全長18.2公里,設計為重丘三級公路,自駕游可由黃山到休寧,再到浙源鄉;婺源北線往南走沿途有虹關村,察關村,鳳山村,直達到清華鎮。
2019年,婺源縣有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在校生分別為6874人、16229人和29618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24人。幼兒園162所,在園幼兒11162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比2018年提高近1%;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2020年8月5日,入選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名單。
2019年,婺源縣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家,累計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5家。累計擁有省級眾創空間1家、市級眾創空間12家,成功申報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家,兌現了科技創新獎勵資金235萬元。有效發明專利30件,同比增長50.0%,專利累計申請量218件,同比下降6.4%,專利授權量98件,同比下降30.9%,全年完成技術合同登記額超4500萬元。
2016年末共有徽劇傳習所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視台1個。有線廣播電視用戶61943戶。
截至2019年末,婺源縣共有徽劇傳習所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視台1個,有線廣播電視用戶31593戶,同比下降9.1%。
截至2019年末,婺源縣共有市民休閑公園6座,公園內均配備多功能健身場所。承辦國家級、省級重大賽事40餘項,“婺馬”實現三年三級跳,成為全國縣級唯一金牌賽事。
年末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0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20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衛生技術人員149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92人,註冊護士994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418張。
2012年,婺源縣城鎮新增就業841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6951元,同比增長14%;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82.36億元,增長12.7%。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5.06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4萬人,新農保參保29.5萬人。農村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完成1142戶(農墾、林墾)棚戶區、320戶農村困難群眾危舊房的改造工程。2012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3%,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1200人。
截至2019年,婺源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1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1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社區服務中心2個。衛生技術人員87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34人,註冊護士243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750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464張。
2016年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447人。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28億元,扶持個人創業685萬元,帶動就業3040人次。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337人,其中,參保離退休人員17883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26077人,其中,職工16873人,退休人員9204人。基金征繳1.97億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65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1577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1977人。
2019年,婺源縣城鎮新增就業526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80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6%。年末農民外出從業人員40150人。其中,省外務工30027人。
2019年,婺源縣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55276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24704人,城鄉居民參保330572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875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3721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4156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61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683人。發放城市低保金698萬元、農村低保金2842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86億元,扶持自主創業1093人。貧困村退出9個,脫貧228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4.65%下降至0.42%。
截至2015年底,婺源擁有AAAA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12家,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最多的縣份,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2張
詩意中國 篁嶺曬秋
2013年1月17日,婺源江灣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成功創建國家AAAAA級旅遊區。同時,婺源國家鄉村旅遊度假實驗區正式揭牌。
截至2018年,婺源縣有景區景點30餘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3個;有省5A級鄉村旅遊點2家、4A級鄉村旅遊點4家、3A級鄉村旅遊點9家,省級工業旅遊點3個,紅色旅遊點2個。
婺源篁嶺,地處江南山區,因村中“地無三尺平”,村落依山而建,村民房屋呈階梯狀扇型分佈。自然條件的局限激發了先民的想象和創造力,每年夏秋交替,房前屋后成了竹曬匾的世界,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春曬蕨菜、水筍;夏曬南瓜、豆角;秋曬稻穀、辣椒……,五顏六色的作物,襯托著徽派古建的粉牆黛瓦,繪就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曬秋”農俗景觀。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已形成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一個文化符號,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
作為婺源旅遊的佼佼者——篁嶺景區十分重視與影視界的合作,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成立“北影驛站”,先後成為江西首屆微電影節拍攝基地,電影《世外逃園》《九天玄鳥》,電視劇《左輪手槍》《歡樂頌2》的取景拍攝地。篁嶺景區勢必打造成為中國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藝術影視村落。
AAAAA級:江灣
AAAA級:篁嶺、五龍源、文公山、汪口、李坑、熹園、大鄣山、卧龍谷、鴛鴦湖、思溪延村、嚴田、翼天文化旅遊城
AAA級:婺源縣(全境)
江西婺源篁嶺被譽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
地處婺源石耳山脈,面積15平方公里,周邊千畝梯田簇擁。陽春三月,婺源篁嶺山間油菜花全面盛開,千畝梯田油菜花同時綻放,漫山遍野。
篁嶺以其獨特的梯田地勢與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群交相輝映,秀氣而瑰麗。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點綴在金燦燦的油菜花田中,儼然一幅的鄉村田園畫卷,春風吹過,生意盎然。
婺源篁嶺每到情濃花艷,花開別樣,看點多多,靚點出奇,打造高空賞花,一條300米的高空棧道和1260米的索道,俯瞰整個油菜花海。“坐高空纜車”一覽眾山小,俯瞰煙雨雲霞下萬畝梯田花海和夢幻田園讓人春心蕩漾,浪漫心爽。
並將直升機和VR技術應用於賞花,使遊客可以從百米高空俯瞰粉牆黛瓦的徽州古民居與壯闊的梯田油菜花海的山水畫卷,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遊覽婺源美景,給遊客不一樣的賞花體驗!
婺源是當今中國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有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後龍山上的林木,歷來得到村民悉心的保護。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護區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樹、古橋、古祠堂、古府第、古樓台、古碑和珍禽飛鳥保護得更好了,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旅遊示範縣”。
3張
石門山峽谷
婺源石門山峽谷位於江灣鎮前段村石門山,峽谷有幽谷,瀑布,奇石、世外田園等五大特色自然景觀。景區把山水文化、休閑文化、養生文化、愛情文化、拓展文化融會貫通,打造成集休閑、避暑、遊樂於一體的森林水上悠樂世界,是人與自然遊樂的極佳去處。峽谷隨峰而轉,溪水繞路而行;淺灘奇石林立,深潭怪魚藏底。峽谷綠樹成蔭,清涼幽靜,負氧離子高達13萬個/立方厘米,十足“天然氧吧”。一進入峽谷,旅途奔波勞累與喧囂蕩然無存,如同到了另一個世界,心境澄明。
● 江灣景區
江灣景區位於縣東江灣鎮江灣村,面積3平方千米。區內景物以自然山水、官邸民居、聞人遺跡、宗族祠堂、古井拱橋、民情風俗為主要特色。2004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2年12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1月榮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婺源篁嶺旅遊度假區
婺源篁嶺旅遊度假區位於縣東江灣鎮篁嶺村,面積7平方千米。是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戶外運動、會務會展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區內景物以篁嶺曬秋、梯田花海、山寨村落、徽派古建等為主要特色。2014年篁嶺曬秋被評為“最美中國符號”,同年5月婺源篁嶺旅遊度假區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大鄣山卧龍谷景區
大鄣山卧龍谷景區位於縣北大鄣山鄉北部,面積25平方千米。是一處以錦繡峰巒、幽深峽谷、飛瀑流泉、深潭彩池、密林奇木等為主要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區。2005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靈岩洞景區
靈岩洞景區位於縣北大鄣山鄉西北隅,面積30平方千米。區內景緻以靈岩洞群、名木古樹、石林奇觀、石城秋色聞名,尤以唐宋遺墨珍貴。1993年5月定為“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1995年7月列為“靈岩洞省級風景名勝區”;2008年4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文公山景區
文公山景區位於縣南紫陽鎮與中雲鎮交界處,面積2平方千米。區內景緻主要有蔥鬱翠林、青石古道、石橋路亭、朱熹祖墓、朱熹手植“江南杉王群”等。2009年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鴛鴦湖景區
鴛鴦湖景區位於縣西賦春鎮賦春村西側,總面積9.17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7.15平方千米、水域面積2.58平方千米。區內景緻以湖光山色、鴛鴦嬉水為主要特色。1997年1月定為“鴛鴦湖省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李坑景區
李坑景區位於縣東秋口鎮李坑村,面積1平方千米。區內景物以明清商宅民居、小橋流水、“申明”街亭、水碓蕉泉等為主要特色。2010年3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3年8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
● 思溪延村景區
思溪延村景區位於縣境中部思口鎮西南側,由毗鄰的延村、思溪2自然村組成,面積5平方千米。區內景物主要有商宅民居、山房館塾、曲折巷道、古橋古井、“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碑刻遺存等。2010年3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此外,延村2008年11月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思溪村2013年8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3月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 汪口景區
汪口景區位於縣東江灣鎮汪口村,面積1平方千米。區內景物以古樹綠屏、宗祠學塾、街巷埠頭、古橋石堰等為主要特色,其中“俞氏宗祠”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嚴田景區
嚴田景區位於縣西賦春鎮下嚴田村,面積4萬平方米。景區以展現村落水口文化、反映婺源民俗為特色,景緻主要有古橋巨樟、古道茶亭、魚塘人家和紙傘、油榨作坊等。2014年11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五龍源景區
五龍源景區位於縣東北段莘鄉東部,以峽谷漂流為主要特色。其溪谷漂流全程8.6千米,首尾落差298米,單段最高落差28米,有多個S型迴旋彎道。2014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熹園景區
熹園景區位於紫陽鎮湯村街、縣城北部的星江河畔,面積1.9萬平方米。以展現徽州文化、朱子文化和硯文化為主要特色。2015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翼天文化旅遊城
翼天文化旅遊城位於縣南紫陽鎮福洋村附近,面積0.86平方千米。以進行戶外大型實景演出為主要特色。其《夢裡老家》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被文化部列為2015年度“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2016年2月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朱熹 | 詹天佑 | 汪藻 | 胡伸 | 江永 |
汪鋐 | 詹同 | 詹徽 | 余懋衡 | 游震得 |
游應乾 |
頒獎單位 | 獲獎時間 | |
---|---|---|
初級農村電氣化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 |
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 | 國家森林防火總指揮部 | —— |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 全國綠化委員會 | 1995年3月 |
1991至1995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 |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 1995年12月 |
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 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 | 1996年3月 |
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1994至1998年) | 農業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國家林業局、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 | —— |
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2001-2002年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 2004年 |
全國綠化模範縣 | 全國綠化委員會 | 2004年3月 |
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 | 2004年12月 |
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2005年3月 |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 2006年11月 |
中國旅遊強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 2007年 |
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茶葉) | 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 2007年3月 |
全國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 2007年9月 |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 2008年1月 |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 2008年1月 |
2005年至2008年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 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 | 2009年 |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 2009年4月 |
全國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先進集體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2009年5月 |
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 2010年12月 |
全國首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 2011年2月 |
2013-2016年度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授予“長安杯”) | 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 | 2017年9月 |
中國天然氧吧 |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 | 2017年9月 |
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 2018年12月 |
中國最美縣域 | 《故鄉》欄目 | 2019年5月 |
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 2019年9月 |
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 |
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 | 《小康》雜誌社 | —— |
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2020年2月 |
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 | 《小康》雜誌社 | 2020年2月 |
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 2020年3月 |
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排名第三位 | 《小康》雜誌社 | 2020年5月 |
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 《小康》雜誌社 | 2020年5月 |
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排名79 | 《小康》雜誌社 | 2020年6月 |
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 | 國家林草局辦公室、民政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 | 2020年6月 |
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 | 《小康》雜誌社 | 2020年7月 |
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2020年8月 |
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 |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 2020年7月29日 |
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 全國縣域旅遊研究課題組 | 2020年8月 |
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 交通運輸部、財政部 | 2020年9月29日 |
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2020年12月2日 |
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 國家衛生健康委 | 2021年1月18日 |
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 國家體育總局 | 2021年5月27日 |
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 2021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