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硯

名硯

硯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中國名硯有四大,十大等多種說法。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性已是很低,但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是一種有著很高觀賞價值的文物性工藝品,而且只要是中國的書畫藝術存在,硯的實用價值就依然存在。名硯的可貴之處,不僅僅表現在它外在的質量上,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文化內涵--將歷史與文化溶入不足盈尺的小小硯台之中,成為家庭和文人雅士觀賞、收藏、饋贈親友、陶情怡性之硯林佳品。

硯台材料


硯是 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洮河石、端石、歙石、易水石、玉黛石、紫翠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對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洮、端、歙硯石的對比:
石材平均硬度下墨發墨
端硯2.9弱於洮、歙強於洮、歙
洮硯3.1強於端,弱於歙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4強於端、洮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四大名硯


從唐代起,甘肅南部的洮硯、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洮硯


地位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在當代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
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岩),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
郭培元《論洮硯》:“世人知洮硯之妙,至有勝端歙之處。自宋以後名隱而不顯者,因地處邊陲,得之不易,兼無專書著錄之故,非才不良也,誠為憾事”。已道出洮硯雖有勝端、歙,但自宋之後老坑石逐漸絕跡,得之不易。
洮硯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場上尤為明顯。
《甘肅洮硯志》記載:“凡物產於舟車交經之區,則其名易彰,而播易遠(諸如端、歙)。產於梯航難及之鄉,則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歟!隴上鄙處西北(諸如洮硯),關山險阻,而彼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實不幸產於斯土,則其名不若端與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與歙之遠且速,自不待論,此洮石之一厄也。雖然,龍泉之劍,不能長埋於豐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於荊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況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足為文房之至寶,足供秘閣之清玩者哉。用是雖產於隴上,前賢頗已歌詠,惟斷章遺句,終不敵端與歙之專書記載,故雖有耽嗜硯石者,言及洮石之音聲色澤,終屬茫然。遂使市者以贗冒真,而洮之實不見,購者以贗為真,而洮之名不振,職此之故,雖有超類軼倫之質,竟不能與端、歙之石爭短長於文房。”
書中詳細介紹了洮硯從來都不弱於端硯、歙硯,只因地處偏遠地區傳播力不足,地勢險要開採難度大,歷代戰亂破壞較大,導致石材幾近枯竭。市場流通劣質石材,以次充好,以贗冒真,喜好洮硯的人常因此失望,聽聞洮硯的人也更是茫然。

升值空間

老坑洮硯
老坑洮硯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複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礦藏量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岭、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採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十大名硯


而在博大精深的傳統中國書法界也公認十大名硯:
老坑洮硯
老坑洮硯
1. 洮硯亦稱洮河硯。四大名硯之一。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洮河綠石產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喇嘛崖一帶的峽谷中。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幹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嘆不已。唐代柳宗元《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端、歙、臨洮”。北宋著名鑒賞家趙希鵠《洞天青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大文豪蘇軾黃庭堅讚歎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飽霜秋兔毫”。當代書法大師趙朴初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2.端硯其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3. 歙硯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4.山西 澄泥硯為陶硯,唐宋時已是貢品。其精於雕琢,澤若美玉,儲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5.山東紅絲石硯為 魯硯代表,歷史上以其質地嫩潤,護毫髮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6.四川 苴卻硯,石質溫潤如玉、嫩而不滑。叩之有錚錚金石聲,撫之如嬰孩肌膚般細膩溫潤者為上品石,顏色以紫黑澄凝為最佳。
7.寧夏 賀蘭硯採用賀蘭石,它天然形成深紫、綠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綠彩,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
8.貴州 思州石硯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9.長期以來,吉林省 松花御硯一直為宮廷專用,隨著清朝覆滅,這一名貴硯石失傳。直到1979年生產才得以恢復。
10. 易水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在當代易水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硯的產地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洮硯,端硯,歙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四硯皆為石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