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硯
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
紅絲硯,相傳是中國古代勝過端硯的硯。紅絲硯就其質地、顏色與紋理來講,是較具實用、收藏與觀賞於一體的佳硯。
山水隨形紅絲硯
徠硯的觀賞性是由硯本身的文化氣息、製作工藝和天然特點所決定的。製作工藝要求在造型、線條、圖案雕刻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否則既不實用又不宜觀賞。而紅絲硯的觀賞價值除了製作工藝外,主要是由紅絲硯的自然形狀、鮮艷的顏色、豐富的紋理等天然特點決定的。若在加工中巧用其形、其色、其紋進行雕刻,便成為天人合一的既實用又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具體的講,紅絲硯的天然觀賞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溫潤如玉的質地。紅絲硯溫潤的石質給人以淡泊寧靜的舒適感,一硯在手如握美玉,時常撫摸把玩,則有人石相親之感。
2、艷麗多姿的色彩 紅絲硯的色彩以紅黃為基調,赭、紫等色兼而有之,各具特色,妙不可言。
青州紅絲硯
4、古樸自然的形狀呈不規則散裝礦體分佈的紅絲石獨立成塊,一石一式,形狀多樣。,巧用其自然型制硯,一方硯台便是一件獨特的、絕無重複的藝術品。
5、石眼 紅絲石偶有石眼出現,在純凈的紅絲石面上,有球形青黑色一體,稱之為石眼,雖不及端硯眼之美觀,但也亦為一奇。
墨雨 墨雨是指紅絲石面上出現的點點墨跡,有的墨跡似宣紙上的潑墨效果,周邊有渲染的墨暈,墨雨和紅色或金黃的石面相映襯,頗具觀賞價值。
裁雲軒
紅絲石之臨朐;臨朐紅絲石早在清代己有歷史記載;高鳳翰清山東膠州人,字西園,號南村,南阜山人,歸雲老人。揚州八怪之一,曾任歙縣丞,一生愛硯,藏硯逾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著有[硯史]、[南阜集]。[硯史] 中有“芙蓉井”紅絲硯一方,銘;“芙蓉井,紅絲影,汲古之綆。南阜老人銘”。硯背刻隸書銘;“美不美,鄉中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珠道人銘”。又草書銘;“我老在鄉,空負墨庄,爾曹勿荒。南村同日又銘留家塾”。硯之右側有石帆銘;“青州紅絲之硯,得自其鄉前輩馮求海先生家。石帆。”硯之左側有馮北海先生銘;“禹貢怪石,自我青州,爾出其鄉,毋乃其儔,是宜昭文明於東國,而封即墨之侯。”“北海馮琦銘於冶源別墅。”[注;馮琦,山東臨朐人,冶源即臨朐紅絲石坑側,現存有故居]。
裁雲軒
山東臨朐縣誌
紅絲硯
光緒臨朐縣誌卷八,“蟠紅絲之靈采;紅絲石產老崖崮黃質紅紋,時作山水、草木、人物、雲龍、鳥獸諸狀,制硯微滑,其溫潤者不減端溪。硯譜載,天下之石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此其類也”。評價頗為中肯。民國二十四年臨朐續志卷六之七;“老崖崮…. 山產紅絲石,數年前曾有日本商人駐冶源收買,居民紛往采堀,抱王璞競售輒得善價,不數月售者日多,日人輦運所得以去逐不復來”。友人藏有一方民國二十五年的紅絲硯匣蓋並鐫硯背隸書銘;“石號紅絲,駢邑特產,質羨澤潤,多工黃相參,其形如龜,其明如鑒,侯封即墨,比於玉焉”。並記此石曾為日商購獲。此硯的出現恰好以實物印證了臨朐載續的記載志。臨朐;位於青州以南二十餘里屬古青州府所轄之地,老崖崮位臨朐西南青州黑山的南略偏東距青州黑山直線相距不過三十餘里,其地勢因為北臨勃海南面沂山山麓而成北底南高之勢。黑山中上部的紅絲石洞與臨朐老崖崮的紅絲石的層高度大致相近,且在兩地間亦偶有紅絲石苗發現故兩地應屬同一地質結構下的不同坑口。臨朐紅絲石開採情況;臨朐老崖崮位於沂山西麓腳下丘嶺地帶,地表多卧牛狀青石塊連片良田少見,歷史上乾旱缺水地下水位極深故又名;“老牛哭,"老牛苦",石坑位於村西延綿至西,西南、幾個相鄰村莊均有開採。屬露天開採方式,紅絲石分佈在紅土表層以下數米至幾十米深的青石夾層中,可作硯材 的石層較薄一般在10厘米以下多為1-3厘米4-5厘米以上可稱厚料了,且無大面積的聯片間有石英雜質伴生其中,較大而厚的硯料十分難得,臨朐的紅絲石目前可以說分為二層,第一層存於紅土表層下數米青石表層較薄多有全自然邊的獨塊仔石,但是這一層早在二十年前就已開採殆凈,現在開採的屬第二層;生成於10餘米下的青石夾層中斷斷續續時有時無,挖掘數日所得少者數塊多者10餘塊,每坑表面積幾平方至十餘平方米間甚至一無所獲,產量極不穩定加之近年開採深度難度增加資源稀缺及市場等因素影響價格漲幅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