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橋村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轄村
赤橋村隸屬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位於晉源新城西南,南距晉祠風景區0.5公里。村西之山以形似卧虎而得名,海拔高度為1040米,是太原縣八景之一"卧虎青嵐"之所在。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等擬將赤橋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赤橋村
該村中央有座石橋,相傳是春秋末期義士豫讓捨生取義自刎之處,故名"豫讓橋"。赤橋村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遺跡,而且依山傍水,古木參天,舊有"赤橋十景"之說。
村子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立於村東的公路上,放眼望去,西山猶如一隻伏卧于山間憩息的猛虎,此乃世人稱奇的卧虎山。該山峰巒峻岭,松柏吐翠,北連龍山、蒙山,南至明仙峪,與晉祠毗鄰。一場春雨剛剛洗過,浮嵐繚繞,薄霧瀰漫。不是仙境,勝似仙境。
山下,是上世紀50年代就被太原市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蘭若寺。據史料記載,蘭若寺始建於北齊年間,曾經兩度被毀、兩度重建。上世紀60年代末,蘭若寺被推倒,在寺廟原址上建起了晉祠鎮造紙廠。
據太原市文史研究學者王劍霓(發現晉陽西山大佛的第一人)考證,赤橋村早先叫韓村、劉村,也叫石橋村。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智伯、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四卿分霸,智家實力最強。智伯便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圍困晉陽城(今太原市古城營村)。因城高牆厚久攻不下,智伯就掘渠南引發源於難老泉的晉水,北引汾河之水來淹晉陽城。就在洪水快要漫過城牆時,智伯軍營反被水淹。原來,趙襄子在水臨城下時,派人潛出城外,說服韓魏兩家反戈,決堤放水衝垮了智伯軍營。其中,晉水就從赤橋村流過,澆灌田地、洗草作紙,潤澤方圓數百里,後人將其稱為智伯渠。渠寬約4米,深約3米,用方石砌成,在村中央分成兩股,一股經赤橋向北瀉下,一股轉彎歡騰東去。
在赤橋村,造紙有著悠久的歷史。立於晉祠內的《遵斷赤橋村洗紙定規碑記》記載,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赤橋村民造紙已成規模,而造紙洗漿之水即為晉水,並形成每到清淤河道無水可用時,就到晉祠廟難老泉分水堰旁洗紙漿。因晉祠等村將難老泉兩岸堤堰加高、砌築石欄,赤橋人無法下河洗漿,便將河北岸拆開一道口子,雙方由此引發爭執。為維護村民利益,赤橋村村民上訴公堂。官司歷時3年,從縣衙打到省轅。最後,省轅指派陽曲、壽陽等數位知縣實地考察,最終判定赤橋村勝訴。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幾位村民為讓後人記住這段歷史,將這一事件的前因後果刻成兩塊石碑,名曰"洗紙公文碑",一塊置於晉祠院內,一塊置於赤橋村蘭若寺內。"男人鍋中蓬草,池中撈漿,女人攜凳持刷,貼紙上牆。家家戶戶,院內院外,房前屋后,一片金黃。"可見,當時洗草造紙在赤橋村已是如火如荼。
赤橋村
該村現有農戶40戶,共有鄉村人口140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65人。其中農業人口127人,勞動力5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3戶,占農戶總數的8%。
赤橋村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萬元,佔總收入的35.8%;畜牧業收入42萬元,佔總收入的6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66頭,肉牛5頭,肉羊24頭,雞380隻);農民人均純收入171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人(占勞動力的 13.5 %),在省內務工7人。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莊道路破損嚴重,全村共計3公里;2、電力設施差;3、有40 戶人畜飲水困難。
赤橋村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00米,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
赤橋村
赤橋村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三聯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樂豐一、二中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4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人,其中小學生21人,中學生4人。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莊道路破損嚴重,全村共計3公里;2、電力設施差;3、有40戶人畜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改善交通道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2、發展以生豬為主的養殖業,計劃養殖生豬400頭;3、發展以優質玉米、優質馬鈴薯種植為主的種植業;4、計劃發展魔芋種植30畝。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5人;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