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6條詞條名為黃鶯的結果 展開
黃鶯
抗日烈士
黃鶯,原名黃廊,字允拓,1912年出生於廣西宜山縣龍頭鄉九徠磨村(現屬都安縣)。父親系清末秀才,曾在軍閥陸榮廷軍中任過職。姐弟共五人,黃鶯排行第二。黃鶯幼年在父親開設的私塾讀書,學習努力,考入廣西大學軍校南寧第一分校的“童訓隊”。1932年考入廣西柳州航空學校學習飛行,改名黃鶯,立志把航空技術學到像小鳥黃鶯一樣靈巧,以殺敵報國。1936年5月結業,被委以廣西柳州航空學校準尉飛行助教。 1938年犧牲時為空軍第3航空大隊8中隊飛行員。
在校二年,憤外侮日急,於是棄文從武,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南寧第一分校受訓,後轉入廣西航校第二期學習飛行。由於刻苦用功,虛心鑽研,而技藝精湛,每逢紀念慶典,均被選為飛行表演隊員。1936年5月結業,被委以廣西航校準尉飛行助教,奠定其畢生獻身空軍事業之基礎。抗戰爆發后,任空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少尉隊員。1938年2月28日,日機9架侵犯湖北襄樊,與第七隊隊長呂天龐升空攔擊,擊傷敵機一架。3月5日,移駐漢口外圍孝感基地。18日,在臨城滕縣上空與隊友共同擊落日機2架。25日,駕機轟炸台兒庄之敵,返航途中於日機相遇,英勇作戰,擊落日機2架,其中包括日本空軍著名的四大天王之一加藤大尉聯隊長。4月10日,出擊棗莊,返航途中與日機“九六”式25架相遇,雙方展開血戰。擊落日機一架。7月18日,在南昌上空,和日機空戰,擊落日機領隊。為救隊友,被日機7架包圍,孤軍奮戰,終因彈盡油竭,為敵所乘,壯烈殉國,追贈中尉。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柳州航空學校奉命將飛機教導隊編成國民軍空軍第三大隊,8月27日,離開柳州北上加入全國空軍戰鬥序列,後到蘭州接收新式飛機回到襄樊集訓。1938年初,黃鶯隨空軍第三大隊開始參加抗日戰爭。
3月,日軍企圖先侵佔徐州,打開武漢外圍門戶,整日對徐州進行轟炸。黃鶯隨空軍第三大隊奉命進駐孝感,支援徐州。3月25日從湖北孝感飛往魯南上空,支援國民政府軍地面部隊的作戰,經過激戰,奪回了制空權,並摧毀敵人不少堡壘。任務完成後,返航湖北孝感。快到河南歸德(現河南省商丘市),準備著陸加油時,突然與北歸途中的日機群相遇,敵機共有50多架。敵我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空戰。鏖戰結果,中國空軍擊毀敵機7架,其中黃鶯單獨擊落敵機兩架,並營救了兩架友機脫險。這次戰役中國空軍創下了抗日戰爭空戰勝利的紀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徠4月10日,國民政府軍空軍第三大隊會同第四大隊的一部分,一起出擊台兒庄前線。歸航時,在歸德東邊上空又與日軍大編隊機群遭遇。由於中國空軍勇猛無比,敵人不支,倉惶逃竄。這次戰役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敵機五架,而黃鶯擊落兩架,其中一架正是敵軍首領加藤大佐。黃鶯又為殺敵立下了戰功。
1938年夏秋,日軍分兩路重兵,南北推進,進逼武漢,一路由徐州向隴海線西進而南下,一路從粵漢路北上進攻。因此,南昌就成為中國空軍支援東南各戰場的重要基地。7月18日,日軍由粵漢、隴海兩路糾集飛機50餘架,從南北兩路突襲我南昌機場,妄圖為其侵犯武漢掃除障礙。駐在樟樹鎮的國民政府空軍第三大隊隊長陸光球一聞警報,立即率領黃鶯等四架飛機,向南昌方向飛去,以援助蘇聯空軍志願隊的戰鬥。這時,蘇聯空軍20多架飛機正與日軍在高空中展開激戰。第三大隊的四架飛機馬上加入戰鬥。一架單翼96式敵機正緊追一架E-16式蘇聯飛機,隨後有中國空軍一架E-15式雙翼機來營救。不料在我E-15雙翼機的後面又追來一架單翼96式敵機。四架飛機相互追逐,連成一串。由於單翼機阻力小,加速快,雙翼機阻力大,加速慢,造成第三架我雙翼機與被我尾追之單翼96式敵機的距離越拉越遠,而我雙翼機與後面追來的單翼敵機則越來越近。當我雙翼機向前面的敵機開火,以營救蘇聯E-16式機時,敵機發覺而倉惶逃走。就在這時,中國空軍E-15雙翼機突然被從後面追來的敵機擊中,筆直往下沖,轟然一聲,衝到機場邊的泥土裡,頓時機身碎片高飛,濃煙一片。中國空軍地勤人員飛跑去營救,不幸機體已燒成焦炭,即認不出飛行人員的面目,更找不出他完整的骨骸,只憑機尾幾個小號碼(P-5873),才知道壯烈犧牲的飛行員是黃鶯,而得到他營救的正是蘇聯志願空軍領隊巴比洛夫上校。黃鶯犧牲時年僅26歲。
黃鶯這種捨己救人的大無畏精神,深深地感動了那位被黃鶯營救的蘇聯上校,他親自到國民政府致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黃鶯題了一幅“救仁得仁”的輓聯,並追贈他為陸軍中尉。黃鶯的靈柩運回故鄉宜山,安葬在宜山公園的中山紀念亭旁。當時,廣西各地的群眾都沉痛哀悼這位為國捐軀的壯士。
原國民政府軍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夏威將軍曾為黃鶯紀念碑題詞:“抱崢嶸之壯志兮,夙賦凌雲。著戰績於魯贛兮,迭掃倭氛。灑碧血以殉國兮,英光耀乎日星,竟一瞑而不視兮,浩氣充沛乎寰瀛。念同胞之彌慟兮,維桑梓之敬誠。風雨不磨斯碣兮,歷亘古而常新。”抗日英雄黃鶯為國捐軀的英雄事迹,將世世代代銘記在中國人民心中,也將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為繁榮富強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