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板鄉

橋板鄉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橋板鄉,全鄉境內總面積為231.69平方千米,其中石山面積196.3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石山地區。目前全鄉下轄橋板、古丹、下良、良老、中村、古板、陽山、江邊、溫塘、二村10個行政村,108個自然屯3679戶,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17687人,是一個壯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橋板鄉常住人口為9321人。

地理自然


橋板鄉位於融安縣東南部,地處東經109度29分49秒~109度38分17秒,北緯24度46分13秒~25度00分30秒,距縣城60公里。美麗的拉寨河和東安河在這裡匯合,是長(安)橋(板)公路的終點。東與永福縣三皇鄉接壤,西與本縣沙子鄉毗鄰,南與鹿寨縣平山鎮交界,北與本縣泗頂鎮相連。全鄉境內總面積為233.37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積196.3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石山地區。橋板鄉地處廣西四十八弄腹地,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內遍布地下河及溶洞,山多地少。山中有豐富的礦藏,據初步探明,蘊藏有鉛鋅礦、硫鐵礦、氧化鋅礦、磷礦等,大部分分佈在古丹、良老、下良、江邊、古板等村境內。早在乾隆年間(1739年),古丹的群眾就已用土法煉鉛,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一九四七年,原百壽縣長羅正芬曾在古丹廉價收購鉛鋅礦運往柳州高價出賣,獲利不少。已開採的有古丹、乾旺、土草弄鉛鋅礦及屯秋、沙嶺鐵礦。因此,採礦業及礦產品加工是橋板鄉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外地客商投資的熱點。橋板鄉地勢形似煙葉,東北角西南角共長。東西兩部下,中部自南往北隆起,形成屋壯地貌。東面寬平坦,南面多丘陵,西群山圍繞,北面漫山重疊,出現有小盆地。丘陵地帶海拔高度430至600米,山峰一般海拔高度770至800米。自然石灰岩溶洞較多。此外,還有一些可供觀賞的岩溶洞,特別是乾境岩,位於橋板村境,距鄉府所在地1.5公里,洞內寬闊,景色迷人,是歷來當地人民遊覽勝地。難以利用的石山地帶佔全鄉總面積59.7%。
名稱來歷因鄉政府駐橋板街而得名。
地理位置地處融安縣東南部,東與永福縣三皇鄉接壤,南與鹿寨縣平山鎮交界,西與沙子鄉毗鄰,北與泗頂鎮相連。人民政府駐橋板村,電話區號0772,郵政編碼545409,距融安縣城63千米。
政區沿革清屬百壽縣,1933年,設有橋板鄉,屬百壽縣。1953年,橋板鄉劃歸融安縣管轄,鳳融安縣第六區( 即泗頂區)。1958年,設橋板鄉。1959 年,設橋板公社。1962年,橋板公社改為橋板區。1966 年,橋板區改為橋板公社。1984年。橋板公社撒改為橋板鄉。1989 年,橋板鄉設10個村公所、46個村民委員會。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橋板、陽山、江邊、二村、溫塘、古丹、下良、良老、中村,古板10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08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9821人。總人口中,男性10856人佔54.8%;女性8965人佔45.2%:17歲以下3775人,佔19%: 18-59歲13366人,佔67.4%;60歲以上2680人,佔13.6%。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19443人,佔98. 1%;有漢族230人。佔1.1%:瑤族22人。佔0.11%;苗族43人,佔0.21%;侗族67人,佔0.33%。
2011年,人口出生率0.9%,人口死亡率0. 3%,人口自然增長率0.6%。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3.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8.5千米,總面積231.59平方千米。其中陸地229.27平方千米,佔99%;水域2.32平方千米,佔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5.59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橋板鄉常住人口為9321人。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地處桂北四十八弄腹地,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東面弄場寬而平坦,南面弄場多低丘陵。西面石峰環繞,北面遍山重疊:地勢呈煙葉狀,中部自南向北隆起,東西兩部偏低。境內山多地少。難以利用的石山地帶佔全鄉總面積的59.7%。

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水豐沛,乾濕分明,季節變化不明顯,日照適中。年平均氣溫19C,春季平均氣溫為13C,夏季軍均氣溫在25C,秋季平均氣溫為22C,冬季平均氣溫在10C以下,極端最高氣溫38.6C,極端最低氣溫-5.9C。無霜期年平均29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942.5毫米,極端年最大降雨量2510毫米,極端年最小降雨量560毫米。

水文

發源於境內的橋板河,境內長22.9千米。

自然資源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鉛鋅、硫鐵、氧化鋅、磷等。早在清乾隆年間(1739 年),古丹的群眾就已用土法煉鉛,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經濟概況


農業

2011年,全鄉糧食種植面積1.9萬畝,產量0. 57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56萬畝,產量0.55 萬噸;玉米種植面積0.3萬畝,產量0.2萬噸。其他經濟作物有甘蔗,種植面積1.02萬畝,產量3.2 萬噸;西紅柿。種植面積0. 36萬畝,產量0.9萬噸,產值800 萬元;青萬,種植面積2200畝。肉豬出欄4032頭;雞出欄2.1萬羽;鴨出欄1.29萬羽;牛出欄1950頭;羊出欄2.73萬隻;免出欄1290隻。肉類總產量693.78噸。
農民人均純收入4224元。

工業

工業企業主要有乾旺、古板、古丹3個採礦點和土草弄、電秋2個礦產品加工廠,其中的土草弄日選礦已達1000噸。

商業外貿

2011 年末,建有農貿市場1個。

財政金融

2011 年,財政總收入983. 4萬元。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 年末,文化站1個,從業人員2人;農家書屋10個,總藏書量10萬冊;有業餘文藝隊2支。

教育

2011年末幼兒園1所,在校幼兒35人:中心小學1所,教學點7個,在校生937人,專任教師7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1所,在校生469人,專任教師45人,小升初升學率100%。

醫療衛生

2011 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20張。專業衛生人員2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9080人,參合率99%。

體育

2011年末,學校體育場2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2%。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12戶,人戶率32%。

社會保障

2011 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戶,人數17人,支出28560元。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98戶。人數11646 人,支出108.2萬元。城鄉醫療救助資87人,發放救助金20萬元。
敬老院1所,床位18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8人,支出5.09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3人,支出9.07 萬元。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6.5%。發放優撫補助49人,金額14.5 萬元;災害救助685人,發放救災救助資金24.4萬元。

交通運輸


有古丹、溫塘、二村、橋板、下良、良老、中村、古板。陽山、江邊等行政村通了公路。目前,從縣城往返橋板的客車每天有4班。

郵政電信

2011 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有2500戶,實現了村村通電話。程式控制電話、移動、聯通、電信電話基站全面投入使用。

經濟建設


橋板鄉
橋板鄉
橋板鄉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收入主要靠種養。2004年,全鄉優質西紅柿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產量達17500噸。由於山多地少,飼養山羊又成了全鄉群眾另一項主要的經濟來源,據統計,2004年全鄉山羊存欄近15000隻。西紅柿種植是橋板鄉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由於受各種不利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農民對西紅柿的種植方式還比較落後,品種單一,信息市場不暢,銷售運輸難,經濟效益不明顯。橋板鄉必須儘快引進先進種植和深加工技術及品種改良,實現規模化生產,開發西紅柿農貿市場,促進西紅柿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山羊的飼養是發展起來的另一個農民增收項目,全鄉農戶飼養山羊量已達11000多頭,由於這是農戶自發形成的養殖,沒有較好的技術引導和技術服務,沒有形成規模。在今後的工作中,需要加大資金、技術的扶持,由零星、分散的放養引向圈養,加大技術含量。村中不少農民從事竹編織品手工業,以編織雨帽、蘿蓋、簸箕為主,還編織一些竹葉蓑衣等,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編織收入占農業收入的一半。
特別的產品以土煙葉較有名,這種土煙葉,是刀耕火種的,靠土壤中的自然肥力,不施任何肥料,且煙葉橙黃,味道純香,外地人來橋板,總相爭品嘗溫塘的煙葉,每年還有不少銷往永福、鹿寨柳城等地。
2003年,橋板鄉力爭人均純收入1050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增收150元。
橋板鄉地處廣西四十八弄腹地,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山羊的飼養是發展起來的另一個農民增收項目。全鄉山羊飼養量已達 11000 多頭,
每年還有不少銷往永福、鹿寨、柳城等地。

社會事業


橋板鄉是區級貧困鄉,為不斷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切實為山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提供服務,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認真深入地開展了各項工作。
1、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
鞏固以培育扶持和發展種植西紅柿為支柱產業的基礎上,拓寬經濟渠道,積極引進外地老闆到我鄉投資開發種植項目,積極拉動當地群眾發展經濟。穩定和適當增加優質玉米的種植面積,引進高、優品種,提高品質和產量。在畜牧業方面,突出養殖品種改良,特別是山羊的養殖量要大幅度增加。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配合以柳州市人大辦為牽頭單位的扶貧工作組對我鄉扶貧調研,同時努力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解決村級公路建設、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偏遠村屯通訊等問題。
3、強化改善招商引資環境
依照法律、法規對橋板鄉境內的礦山進行治理整頓,同時不斷優化投資環境。2004年,全鄉引進外地老闆投資380多萬元,僅一個月就重新啟動了土草弄選廠開工和投資其他礦點的開採。在招商引資的同時,合理地開採礦產資源,既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又增加了財政的收入。
4、大力發展教育、衛生事業。
橋板鄉始終把教育、衛生工作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優化組合、競聘上崗"的教育改革,使一批年富力強的優秀教師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從而使教育管理、教學水平上了一個台階。全鄉的衛生工作以農村初級保健為龍頭,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進一步提高。全鄉有鄉衛生院一所,醫務人員15人。
5、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出色
鄉政府積極開展“嚴打”專項整治鬥爭,堅決取締黃、賭、毒和偷盜現象,加強了“打、防、控”工作力度。2004年,全鄉逐步完善鄉、村、屯三級司法行政業務網路,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安置幫教小組,從組織上有效地保障司法工作的正常開展,有效地維護了橋板鄉社會的穩定。
融安至橋板的柏油路建設已基本完工,融安汽車站每天發客車四趟,另有小客車不定時發班,極大地方便了乘客的乘車需要。通訊業也得到了極快的發展,程式控制電話、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的行動電話基站已全面投入使用,實現了行動電話村村通,全鄉固定電話用戶達1500多戶,寬頻用戶達3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