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狹口蛙
北方狹口蛙
徠北方狹口蛙(學名:),是姬蛙科狹口蛙屬、兩棲動物。北方狹口蛙體型較小,頭較寬,吻短而圓,前肢細長,後肢粗短,皮膚厚而較光滑,體背呈棕褐色,腹部色淺。北方狹口蛙不善於跳躍,多爬行,一般雨後出現,冬眠,以各種昆蟲和樹根、花草的花、葉為食,繁殖季節很短,常在7-8月間暴雨後的夜晚,棲息於海拔50-1200m的地區平原和山區,分佈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
北方狹口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合併圖冊
北方狹口蛙皮膚厚而較光滑,有少數小疣散於背面,枕部有橫膚溝,顳褶斜行而不彎曲,腹面平滑無疣,肛孔周圍有很多小疣。生活時顏色變異較大,一般背呈棕褐色,或淺或深;頭后常有肉紅色波狀寬橫紋;背部及四肢上部常有不規則棕黑色點斑,體側及側下方以及後肢內側有深淺相間的網狀紋,非常明顯;腹部色淺。
雄性有單咽下外聲囊,咽喉部黑色,胸部有一顯著之皮膚腺,雄性線極顯著。蝌蚪體較扁,頭部更扁。口在頭前端,無唇齒和角質頜,而為“o”形肉質口緣。眼小,位於頭兩側。尾高,尾端尖細。背面呈深棕色。
北方狹口蛙棲息於海拔50-1200m的地區平原和山區,常選擇水坑附近的草叢中或土穴內或石下作為棲息位點。
北方狹口蛙不善於跳躍,多爬行,平時很難見到它的蹤跡。夏季大雨時,可以聽到雄蛙發出“姆阿-姆阿……”洪亮而低沉的鳴叫聲,一般在雨後第1 天傍晚、夜間至第2 天早晨數量最多。遇暴雨或大雨,氣溫在20-25 ℃,水溫在20 ℃左右,水的pH值為6.5-7,水泡及水溝積水深100-500mm,是北方狹口蛙出現的最佳時機。
北方狹口蛙夏天在田叢中覓食,十月開始入河,喜陸棲,因其後肢有發達的內蹠突,故善於挖土鑽穴,所棲洞穴常深達數尺,受到驚擾時,一邊用蹠突向兩側撥開鬆土,一邊將身體往下蹲埋予土中,最後只露出鼻、眼於穴外。當它被捕獲或遇到敢害侵襲時,常常肚子漲氣如鼓,故有“氣鼓子”之別名。北方狹口蛙冬季多在死水泡澤中越冬,來年四月十五日前後出河。
分佈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
中國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江蘇、浙江。
北方狹口蛙
產卵期以雨季到來的早遲而定,常在大雨的夜間產卵,亦有白天產卵者。卵多產於路旁受陽光照射較多的臨時性水坑和水泡子內。交配時,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腋部,腹面有大量粘液,以增強與雌體的附著力,若強行將雌雄二者分開,由於粘液粘性很強,常將雄蛙下頜皮膚粘破。一隻雌蛙每次可連續產卵1500粒左右,卵單生,借帽狀漂浮器浮於水面,可充分吸收陽光和氧氣。其胚胎髮育很快,從產卵至變態成幼蛙,只需20天左右。
徠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分佈不零散。該種在其分佈區內較為常見,總體種群數量發展趨於穩定。該種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的破壞和退化。在中國,該蛙分佈區域寬,其種群數量甚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