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經濟
軍事經濟
國民經濟的一個特殊部分,平時用以保障軍事需要或戰爭準備,戰時用以保障戰爭的實施。
主要包括:①用于軍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②製造武器裝備及其他軍需品的軍事(國防)工業;③為軍隊和軍事工業提供原材料、燃料動力、機器設備和有關消費品的工業和農業;④直接或間接為軍事服務的交通運輸、郵電通信、財貿、科研、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部門。其核心是軍事工業。
經濟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這個問題在古代即受到重視。中國古籍《管子》一書認為:“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即軍事的根本問題首先在於發展農業生產。《孫子·作戰篇》強調:“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是從戰爭對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依賴關係出發,論述當時戰前經濟準備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闡明了經濟對戰爭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指出:戰爭歸根結底是經濟原因引起的,經濟又是戰爭的物質基礎;軍隊的裝備、編成、編製、戰術和戰略的發展變化首先依賴於經濟前提,即當時的生產水平和交通狀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軍隊武器裝備日益先進複雜,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經濟對戰爭勝負的影響也愈加重要。
戰爭促進軍事經濟的變化,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由於生產力低下,武器裝備比較簡單,軍事經濟的發展較為緩慢。至18世紀60年代產業革命發生后,戰爭開始進入工業化時代。蒸汽機、內燃機、鐵路、電報、炸藥、汽車、飛機、坦克和現代戰艦的出現,引起軍隊武器裝備、組織編製、戰略戰術的全面變化,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機動能力和指揮能力,擴大了軍事行動的空間範圍,軍隊的物資需求成倍增長,軍隊作戰再不能只靠就地取給,從而促進了軍事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進到帝國主義階段以後,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接連發生,戰爭的規模和激烈程度空前增大,並具有“總體戰”的性質,只有動員和運用國家的全部經濟潛力,才能保障戰爭的進行,才有獲勝的希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發展使軍事經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主要表現在:①參戰兵力日益增多,物資需求和消耗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人員約7000萬,單個士兵日耗物資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人員增至1.1億左右,單個士兵日耗物資增為20公斤。②軍事消費結構從個人消費品為主變為以武器裝備(包括武器系統、彈藥、油料、技術器材等)為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個人消費值與武器裝備費在軍事消費總值中各佔50%;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消費總值中武器裝備費已佔75%,個人消費值僅佔25%。③武器裝備品種繁多,產量劇增,軍工產品在整個工業生產中所佔比重升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共生產飛機18萬多架,火炮近14萬門,坦克9200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生產的坦克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多29倍,火炮和迫擊炮多9倍,飛機(1941~1944)多1.8倍。各交戰國軍工產品在整個工業生產中所佔比重,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5~25%上升到35~60%以上。④戰時國家預算中軍費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軍事費用在各交戰國國家預算中所佔比重為40~45%;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高達60~65%以上,而且直接軍費的絕對數增長4.4倍。⑤實行戰時動員,建立保障戰爭需求為主的戰時經濟體制。兩次大戰的戰前物資儲備都不能滿足戰時迅速增大和變化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戰,各交戰國缺乏長期作戰準備,多在戰爭爆發後面臨物資匱乏,被迫進行經濟動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實施了更為廣泛的國民經濟動員,如:改組國民經濟,動員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部門為戰爭服務,加強集中管理,確保軍事工業的原材料、勞動力,優先增產軍用品,加速建設新的軍工企業、供應基地與交通線路,壓縮居民生活消費,增加稅收,發行公債,控制物價,等等。
軍事經濟平時在一個國家的整個經濟中所佔比重與規模的大小、發展水平的高低,不但取決於該國的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取決於該國的社會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軍事戰略和對外政策。掠奪別國的領土、原料和資源,爭奪世界市場,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額利潤,是帝國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這類國家的軍事經濟具有為擴張和侵略服務的特徵。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日等法西斯國家為發動侵略戰爭,進行多年的擴軍備戰,建立畸形發展的寵大軍事經濟。儘管它們在發動侵略戰爭之初有過一時的軍事優勢,但由於它們在政治上失道寡助,該國戰略資源缺乏,無法適應其擴張戰略的需要,最後只能以政治、軍事、經濟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中國發展軍事經濟的目的,在於保衛祖國的獨立與安全,反對外來侵略。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一貫反對軍備競賽,主張裁減軍備和精簡軍隊;並認為,在戰爭危險依然存在的國際條件下,國防建設是必要的,但是,這種建設應該是適當的和防禦性的。中國平時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堅持國防建設要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科研,建立獨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實行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相結合,在國家整個經濟建設發展的基礎上,相應地發展國防經濟。
軍事經濟面臨的新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軍事領域發生重大變革,現代戰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特點,使軍事經濟的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主要有:①由於現代戰爭突然性增強,物資需求量大,平時必須使戰爭的經濟準備經常化,特別是要建立合理的物資儲備和必要的軍工生產能力,對經濟(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的快速動員和轉入戰時體制須預有籌劃和安排,以確保軍隊在戰爭初期的快速反應能力及爾後持久作戰的能力;②由於現代戰爭的規模及其破壞性空前增大,前方後方差別更小,國家的軍事經濟設施必然成為敵方打擊和破壞的目標,因而須重視生產力的合理布局與後方防衛(包括人防),努力使軍事經濟部門在戰爭過程中保持生存力、穩定性與靈活性;③由於武器裝備價格昂貴,換代快,軍事經濟的效益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應注重國防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在軍事經濟的各個方面廣泛運用經濟原則、現代管理科學及量化的方法,力爭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耗費,確保軍事經濟部門的效益和整個國防能力的提高;④為了解決軍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須加強軍事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運用研究的成果指導軍事經濟的實際工作。
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國際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經濟實力和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如果我國的經濟發展得太慢,那將與西方發達國家甚至同周邊國家的差距就會繼續拉大,我們就會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就會遇到極大的困難。軍隊裝備要真正現代化,只有國民經濟建立了比較好的基礎才有可能,經濟實力強大了,雄厚了,我們的國防建設才能得到經費的有效保證;經濟不發達,國力太弱,國防現代化就不可能,所以只有加快經濟發展,才能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和增強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