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九龍井的結果 展開

九龍井

亳州第二批市級文保單位

九龍井在安徽省亳州市境內有兩處,一處在亳州市譙城區城南;一處在渦陽縣天靜宮流星園內,2015年,渦陽縣九龍井入選亳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諸多史書均有記載老子生地有九井,九井是老子生地的象徵之一。

《大清一統志》卷八十九潁州府:“九龍井,在亳州城南。”

由來


九龍井是老子故里渦陽特有的標誌之一,共九口井,分佈在天靜宮附近。傳說老子絳誕“萬鶴翔空,九龍吐水,以沐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因此九龍井就成了老子出生地的特有標誌。在考古發掘中,有一眼深埋在池塘之中,離地表3米,井口內壁直徑為90厘米,井深5.7米,用紅、褐兩色夾砂陶製成的大塊板瓦筒缸套制而成,井底為天然砂礓。其他8口井,有三口經漢代整修過,五口為宋代重修。九井密佈於流星園中,同時,亦為渦陽是老子故里提供了有力佐證。
渦陽九龍井
渦陽九龍井
後人為對老子的崇敬,把傳說變為現實,在太清宮流星園內修了九眼井。因此,九龍井便成為老子生地的象徵。90年以來,通過對太清宮遺址方園1平方公里範圍內發掘,九龍井相繼出土,經國家及省內外專家鑒定,九龍井所使用的材料分別有春秋、漢、唐、宋、明靖不同時期,井內相繼清理出春秋、漢、唐、宋及明清時期的一些器物及殘片。特別是春秋時期的瓦套制而成,現存14層,井深5.4米,井底是自然的砂礓地層。該井歷史悠久,用材有明顯的時代特徵,被《中國報導》稱為“中國第一井“。縣政府正多方籌資,準備在九井上建亭立碑,井亭之間用曲徑小橋流水相連。在無憂園內廣植李樹。

傳說


渦陽天靜宮附近九龍井出土的地方,在蘇道長以及當地人的引領下,記者如願地見到了傳說中的九龍井。據渦陽縣文化局副局長任曉峰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經專家初步鑒定,相繼出土九龍井所顯示的地理特徵符合相關歷史的記載,最久遠的一眼龍井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渦陽覽勝》介紹,九龍井每井上原有一小亭,井口之上為石刻蟠龍井圈。九井之間,用曲橋相連,井浮水中。另有一座小亭,亭內立一塊大型石碑,記述老子降生之事和九龍井的來歷。如今已在渦陽瓦圈井上建一六角井亭,亭上書有“華夏第一亭”字樣。其餘八井將相繼重建。

文獻記載


《水經注》○陰溝水:“谷水又東逕苦縣故城中,水泛則四周隍塹,耗則孤津獨逝。谷水又東逕賴鄉城南,其城實中,東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謂之谷陽台,非也。谷水自此東入濄水。濄水又北逕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碑。北有雙石闕,甚整頓。石闕南側,魏文帝黃初三年經譙所勒。闕北東側有孔子廟,廟前一碑,西面,是陳相魯國孔疇建和三年立。北則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側,又有李母廟。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冢。冢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於曲、濄間。濄水又曲東,逕相縣故城南,其城卑小實中。邊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存,在賴鄉之東。濄水處其陽。疑即此城也。自是無郭以應之。濄水又東,逕譙縣故城北。”
括地誌》載:“老子廟有九井尚存,在亳州真源縣地”。
《大清一統志》卷八十九潁州府:“九龍井,在亳州城南。”
台灣版《正統道藏》第30卷記載較為詳細在老子出生時,有“萬鶴翔空,九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