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韓浚的結果 展開

韓浚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湖北政協常委

韓浚(1893年4月15日—1989年9月7日),湖北黃岡新洲人(今屬武漢市新洲區),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被派往蘇聯紅軍大學學習,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參謀長;大革命失敗后,參加秋收起義(任副總指揮),后被捕脫黨;抗戰期間率部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第二、三次長沙會戰及雪峰山會戰;1947年在萊蕪戰役中被俘,1961年被特赦釋放。

晚年任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等職,撰寫了大量文史資料,1989年在武漢辭世,享年96歲。

人物簡介


韓浚(1893—1989),湖北省黃岡縣人(今屬新洲區),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長,在解放戰爭中的“萊蕪戰役”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獲,后被特赦,晚年曾任武漢政協常委、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等職。
韓浚祖輩務農,家境貧窮,耕讀為生,曾在新洲高等小學堂、縣立平民學校中學部畢業,北京政府交通部鐵道管理學校、蘇聯紅軍大學中國班畢業;曾任省立師範學校附屬學校教員。
1922年到廣州,任廣東軍政府財政廳檢查員,廣州大本營軍政部科員,廣東西江善後督辦公署軍務科書記員。
1924年春由西江善後督辦公署參議張難先及粵軍第一師第二團團長鄧演達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歷任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期上尉區隊長,第四期學生隊步兵第一團第四連少校連長,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及統一廣東諸役。
1925年10月奉派蘇聯紅軍大學學習,1926年5月回國,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第二連少校連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教導營中校營長,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參謀長,參加平定夏斗寅部叛亂的戰鬥。
1927年8月,南昌起義爆發后,韓浚所在的警衛團準備與起義部隊會合,當部隊進入江西境內的修水時,獲知起義部隊已南下廣東,於是,韓浚與同為共產黨員的團長盧德銘(1905—1927)、團指導員辛煥文返回武漢,找到當時黨在武漢的主要負責人向警予,向警予向他們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及發動秋收起義的指示,盧德銘被指定為秋收起義總指揮、韓浚為副總指揮、辛煥文為政治指導員;但在韓浚等人返回江西途中,遭遇民團巡查並與其交火,辛煥文犧牲,韓浚負傷被捕后脫離中共組織關係,此後在國民黨軍中任職。
韓浚(左4)與彭傑如、杜聿明等合影
韓浚(左4)與彭傑如、杜聿明等合影
1928年 起任廣東北海鹽務處秘書兼科長,南京中央軍校政治教官,第四十一師政訓處長,華北抗日宣傳總隊八大隊大隊長,湘鄂川黔四省邊“剿匪”總司令部黨政處少將處長。
1933年起任第十軍第四十八師一四四旅少將旅長,湖北省軍管區司令部參謀長,兼省軍管區軍訓處及編練處處長,湖北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教育長,湖北省國民軍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37年5月授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湖北省干訓團教育長,第十軍第四十八師師長,第七十三軍第七十七師師長,第七十五軍副軍長。1943年冬任第七十三軍副軍長,1945年春任第七十三軍中將軍長;先後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外圍戰,第二、三次長沙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
1945年冬起任第四方面軍第七十三軍軍長,第二綏靖區第七十三軍中將軍長;1946年,韓浚指派專人督建嶽麓山“陸軍73軍抗戰陣亡將士墓”,該墓已成為長沙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重點保護文物。
1947年2月在山東萊蕪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俘虜,入濰坊解放軍官訓練團學習。
1961年12月特赦釋放,定居武漢,任湖北省政府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武漢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湖北省政協委員、常務委員等職務;1989年9月7日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人物著作


韓浚先生在晚年著有《第二軍團馳援南京述要》、《長沙南郊戰鬥》、《新化戰鬥紀實》、《湖北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籌備與成立經過》、《抗戰爆發時我的一段經歷》、《討伐夏斗寅、楊森叛亂親歷記》、《從警衛團到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征途遇難》、《湘鄂西“清剿”親歷記》、《萊蕪戰役回憶片斷》、《1946年召開的徐州會議》、《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響應南昌起義前後》、《黃埔老校友憶黃埔》 等珍貴文史資料及個人回憶錄。

晚年抒懷


1982年,晚年的韓浚在其著《九十述懷》中坦言:我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原國民黨七十三軍中將軍長,今整整九十歲了,身心健康。
我國有一句俗話:人生七十古來稀;隨著生活的改善和醫學的發展,長壽的人已越來越多,七八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但活到九十歲的人,卻仍不多見,像我這樣的被關押多年而獲新生的人,被特赦後,二十多年來我個人的生活及家人景況,都使我十分欣慰,因此個人也感到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