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應激

抗應激

抗應激指防治動物的應激行為。應激指在現代水產養殖過程中,魚蝦蟹等養殖對象面臨應激因素的刺激影響,如水質污染、氣候冷熱突變、長途運輸等等。

這些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不但能直接影響動物的正常生長發育,而且嚴重的可導致魚蝦蟹的機體免疫力卜降,誘發忠病甚至死亡。

基本概念


“應激”一詞源自英文“stress”,意為“緊迫、逆境反應、緊張、壓力、應力等”。一股認為應激是機體受外界和內在環境中存在的生物、物理和化學等因子過度刺激后,隨即產生的一系列非特異性全身適應性反應。
應激反應的發生首先是由於受到各種應激源的刺激。隨著水產養殖的發展,養殖對象面臨的應激源也日趨增多。有害作用因子引起的動物一系列非特異性的生理防禦反應的總和。在水產動物養殖中,水溫變化(低溫,高溫)、運輸、驚嚇、水體污染、酸鹼度變化。病原微生物侵襲、高密度飼養,分池、捕捉,飼料更換等活動都可能產生應激。

癥狀表現


(1)魚類:主要表現在警覺性增加、活動加強、呼吸加快、順流逆進和群體活動明顯,躁動不安,爭向水面活動,進而表現驚恐逃避、無休止地游泳。經過定時期后,魚類進入第二階段的應激狀態,出現活動減少,遊動緩慢,群體聚集勢頭降低,單獨遊動至水面不吃食、輕微浮頭,逐漸發展至嚴重浮頭,體色變深,肚腹朝上、時沉時浮或沉入水底、側睡不動,接近死亡。
(2)蝦類:蝦蟹等甲殼類動物的免疫系統相對比較簡單,對應激的反應十分敏感。蝦類的應激反應表現為:①大觸鬚、尾扇變紅、身體發紅(俗稱應激性紅體);②急劇減料甚至不吃料;③沿池邊狂游,極易受驚跳塘;④易出現黃鰓、黑鰓、斷須現象。若不及時採取緩解措施或應激因子變化太大時,很容易誘發人規模紅體、白斑綜合征等疾病的暴發蝦病,情況嚴重的還會出現人批死亡的現象。
(3)蟹類:蟹類的應激反應表現存厭食拒食,白天上岸上草不下水,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脫殼不遂或者軟殼現象,常出現體色暗淡、雙眼前傾、斷爪等現象。逐漸出現黑鰓、爛鰓、肝色異常等情況,開始有死亡現象。

預防應激


當魚類受到這些應激因子的刺激時,副腎皮質肥大,體內糖皮質激素和甾類皮質激素等水平上升,由此引起血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和溶菌酶的活性急劇下降,動物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表現增重減慢,死亡率增加,從而嚴重影響了養殖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研究學者表明飼料中添加膽汁酸能顯著降低草魚血清中皮質醇的濃度,提高魚類的抗運輸應激的能力。
草魚在運輸等強應激刺激因子作用下,皮質醇激素含量迅速升高,從而引起對機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的改變。運輸應激的刺激可能導致草魚肝臟等組織的損傷,造成機體不可逆轉的生理變化,從而加速了魚體的死亡,使得草魚的運輸困難。飼料中膽汁酸的添加可以有效提高草魚的抗應激能力,降低應激對肝臟等組織的損傷。
早期的研究結果表明,膽汁酸是一種脂肪代謝促進劑(Masatoshi,1985),能夠促進動物的生長(VilderandEnzo,2002)。膽汁酸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脂肪以及脂溶性物質消化吸收和利用。膽汁酸作為一種飼料乳化劑,增加了同脂肪酶的接觸面積(Bowen,2001;MukhopadhyayandMaitra,2004)。同時膽汁酸可以通過提高脂肪酶的活性來幫助脂肪消化,保護肝膽健康。

藥物防治


抗應激藥物是指具有緩解、防治由應激源引起的應激綜合症的藥物,可分為應激預防劑、促適應劑或應激緩解劑。目前,常用的抗應激藥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活性多糖、幾丁聚糖等)、維生素類、氨基酸類(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牛磺酸、谷氨醯氨等)、電解質礦物元索類(碳酸氫鈉、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銨、有機鎂、硒、鋅、鉻)、有機酸類(檸檬酸、蘋果酸、腐植酸、甜菜鹼等)、維生素類、化學藥物、中草藥等。以上列舉的抗應激藥物種類繁多,其發揮抗應激的作用機理也各有不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①調節中樞神經系統,起安定鎮靜、降低應激敏感性作用(值得關注的是牛磺酸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的活動,具有安定、鎮靜、抗驚厥的作用,因此可以降低機體對應激的反應性,起預防應激的作用);②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調節由應激導致的自由基代謝紊亂(是許多抗應激劑發揮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值得關灃的有牛磺酸、a-硫辛酸、蝦青素等);③調節機體各種物質代謝,調節由應激導致的機體代謝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