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巴烏

雙管巴烏

雙管巴烏又稱雙眼巴烏。彝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蒙自、建水等地。演奏時,管身豎置,將兩個簧管含入口中,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下三孔,吹氣鼓簧按孔發音,音域c1—c2,為一個八度。一般不能超吹。雙管巴烏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較大。常用於獨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樂曲有《宰節莫》等。

介紹


雙管巴烏
雙管巴烏
管身竹制,由兩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豎吹單管巴烏並排綁紮而成。管身多用較細的 無節青竹管製作,管長20厘米、內徑1厘米,管體修削成方筷形或將兩管相鄰處的管壁削平。正面開有六對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為簧管。簧管長4厘米、外徑1厘米,上留竹節,下口與管身相通,將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節下刻出一個長3 .5厘米、寬0.3厘米的竹制簧片,簧舌朝上。將兩管的上、中、下三處用細線綁紮牢固。也有管身用鷹腿骨、雁腿骨或銀制的雙管巴烏。其中鷹腿骨制的雙管巴烏,管長1 7厘米,上開六對圓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長3.7厘米的青竹制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制或銀制的雙管巴烏多屬禮器,為博物館或民間收藏家所珍藏。

特點


雙管巴烏是在傳統巴烏的基礎上,通過兩支巴烏的組合,在不破壞巴烏天然最美音段的基礎上,對巴烏音域及演奏進行擴展。
雙管巴烏從形狀上看酷似兩支巴烏捆綁,有兩支主管,因此形象的稱之為雙管巴烏。從單支主管的音域及演奏方法上看,也和傳統巴烏一樣。其創新在於兩支主管上運用的手指法不同,從而使得巴烏音域擴展3個音。
依據對巴烏筒音定音的不同,雙管巴烏的音域可以從低音5到高音2、低音2到高音6、低音1到高音5,由此也就產生了三種常用指法。80%的歌曲都能用該雙管巴烏演奏,傳統葫蘆絲教材所提到的幾種指法也都能在該巴烏上得到充分運用。因此,雙管巴烏除了擴展演奏範圍外,還同時深化了巴烏的演奏技巧。

優勢


擴展音域

對於很多改良葫蘆絲、巴烏而言,為了擴展音域,通常會使得擴展前巴烏的主音質量有所下降。該巴烏沒有對傳統巴烏主音進行任何變更,只是通過組合來擴展音域,因此,保證了巴烏原主音的質量。

容易上手

前面提到,該巴烏的指法依據筒音定音的不同,組合兩支主管,從而達到擴展音域的目的,因此演奏時沿用傳統巴烏的指法,組合即可,不象加鍵巴烏那樣要重新變更手指指法。只要習慣指法組合,合理在兩主管之間進行切換,就很容易用雙管巴烏演奏。

最美的音段

傳統巴烏筒音做5時的音段低音6到高音3是最美的,其餘幾個音的音色稍差,高音音量也較弱。而雙管巴烏對兩支主管進行組合,可在兩主管之間切換、替代,避開傳統巴烏的2個弱勢音——高音5、6,也就是利用了兩支主管最美的音段,達到最佳演奏效果。

異調雙管巴烏


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音樂學院吳愛國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沈鈺青二人合作,共同改革研製成功豎式異調雙管巴烏,改變傳統的兩支同調巴烏為兩支異調巴烏,在保持原有音色特點和沒有增加一個按鍵的情況下,使音域擴展到近兩個八度,可以演奏雙音和 復調,並可轉調,顯著地提高了巴烏音樂的表現力。
這種異調雙管巴烏,由吹頭插座、管身、簧片和牛角墊構成。吹頭插座為兩個獨立的銅製吹 管,上端為彎形吹口,下端設有安置管身的插座,吹頭裡面置有銅製簧片,為避免吹奏雙管 時漏氣,在兩個吹口之間夾有牛角墊。兩支管身均由內徑較細的竹管製作,上端插在吹頭 插座內,一支為G調巴烏,音域b—e2;另一支為高四度的C調巴烏,音域g1—a2,其 間有寬達大六度的迭加音區,重複音達五個之多。
演奏時,管身豎置,嘴含吹口,氣流通過吹頭振動簧片按孔發音。音域b—a2,近兩個八 度。既可演奏單音旋律,又能吹奏豐滿的二至八度雙音和雙音旋律,並可轉五聲音階的D、G、C 三個調。在音色上保持了傳統巴烏淳厚、濃郁的音色。由於簧片置於吹頭內,演奏時不致舌 碰簧片,使口腔技巧得以發揮。吹奏中,只要把原來的旋律轉換到另一支巴烏上演奏,就可 達到音色上的變化和調性上的對比,從而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吳愛國創作的獨奏曲有:《 金達萊》、《凱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