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火神
風火神
“風火神”,今仍存於地方文獻中。窯業工人常以其激勵自己忠於職守。這正說明童賓“其志氣之凜洌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貫在百世”。
風火神
童賓之死,激起了工匠們的義憤,全鎮起來暴動,焚燒稅署和官窯廠房,潘相隻身逃走。事後,封建官府為了緩和人心,在瓷工和鎮民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為那因大眾利益而犧牲自己生命的童賓立桐在御器廠的東側,並號之為“風火仙”,祠名“佑陶靈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靈祠”匾額。祠內供奉的是童賓坐像,即風火仙師像,兩邊是窯廠燒煉工人神像,有把樁、托坯、架表、收兜腳、打雜、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業燒窯工種名稱)各腳師祖。燒窯業還定出行規,二十年一屆開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種崗位,並舉行迎神盛會。這種迎神會既莊重,又熱鬧,成為當時全鎮陶人的盛典。鄰近各縣的農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屬都趕來觀光,一時人山人海,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過去景德鎮有日食“千豬萬米”碼頭的說法,如果按當時迎神盛會的流動人口來計算,確實不算過分。這種迎神盛會,一直延續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清代唐英督陶時,曾令人將明代落選的損器、已脫底的一口青龍缸,從憎明寺抬到火神柯,築台高置,並寫有《火神傳》、《龍缸記》。另一個督陶官年希堯也寫有《重修風火神廟碑記》。這些關於童賓事迹的記載,至今仍存於地方文獻中。窯業工人常以其激勵自己忠於職守。這正說明童賓“其志氣之凜洌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貫在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