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原華城
水原華城
徠水原華城是朝鮮第22代王朝正祖大王為悼念自己的父王(即英祖的二子,雖然被冊封為世子,但被派別鬥爭中受排擠而未能登上王位,在米櫃中結束自己生命的思悼世子),把父王的遺骸從楊州拜峰山移葬到被稱為朝鮮最好的風水寶地的水原華山,並把花山附近的邑城遷移到水原八達山下現今位置,修建了水原華城。1997年12月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水原華城是李朝(1392-1910年)後期建於京畿道水原市內的邑城。水原城的軸城於李朝第22代王正祖18年即1794年開工,1796年完工,是為了向父親庄獻世子表示孝心以及顯示經濟實力而建造的新城市。
水原華城
華城建設時參考了實學家柳馨遠(1622-1673年)和丁若鏞徠(1762-1836年)的意見,並以此為設計的基本方針,被認為是韓國城牆中最科學的城牆。特別是修建城牆時同時使用了石材和磚塊,其結構既能防禦敵人的弓箭和長槍,也能向敵人開槍發炮,可謂十分優秀。此外丁若鏞發明的起重機使用了多個滑輪,能經很小的力氣拉動沉重的石頭,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效率。
水原華城
水原華城在長久的歲月中城牆多處損傷,朝鮮戰爭時更有許多設施遭到破壞,1975年至1979年又重新恢復原樣。根據修建之後發行的《華城城域儀軌》把大部分城廓又重新恢復成原樣一直保存到今天。但是從八達門到東南角樓的491米卻未能恢復。
水原華城1963年1月被指定為第3號史跡進行著管理,包括的文物有八達門(第402號寶物)、華西門(第403號寶物)、長安門、空心墩等。1997年12月與昌德宮一起註冊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水原華城城牆全長5744米,面積達130公頃,東面地形為平地,西面鄰接八達山,是一個平面山城的形式,城內設有四座門樓、兩個水門、三個空心墩、兩個將台、兩個弩台、五座鋪樓、五座炮樓、四座角樓、五個暗門、一個烽墩、四座敵台、九座外城牆、兩條陰溝等,共有48個設施組成了城廓,但由於水災和戰亂7個設施(一個水門、一座空心墩、一個暗門、兩座敵台、兩條陰溝)被損毀,只剩下四個設施。
水原華城
城廓建成后的1801年發行的《華城城域儀軌》中,不僅詳細記載了建城計劃、制度、法式,而且還記載了所動員人力的人事資料、材料的來源及用途、預算及工資計算、施工機械、材料加工方法、工程日誌等,留下了建築等城廓建築史的寶貴資料,被認為具有很大的歷史記錄價值。
水原華城1963年1月被指定為第3號史跡進行著管理,包括的文物有八達門(第402號寶物)、華西門(第403號寶物)、長安門、空心墩等。1997年12月與昌德宮一起註冊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八達門(左圖)和空心墩
空心墩是戰時使用的觀察哨,其城牆下面有洞孔,可以觀察外面的動靜,每層均設有可進行槍炮射擊的洞孔。華城原本有三個空心墩,如今只剩下兩個,即西北空心墩和東北空心墩。
訪花隨柳亭(左圖)和華西門
華西門是華城四大門之中的西門,過去起著連接華城西側南陽灣與西海岸的通道的作用。與完好的半月形狀的八達門瓮城不同,它是有一側開放的瓮城。原來的面貌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被指定為第403號寶物。
水原華城
水原華城
地鐵1號線水原站1號出口下車后,在對面的汽車站乘坐前往華西門的汽車,至長安門前下車(5號、5-1號、7號、7-2號、11號、11-1號等)乘坐計程車從水原站到長安門約需10分鐘。
詳細信息
1、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2、門票:通票3500韓元(包括華城行宮觀覽及博物館觀覽)
普通外城票1000韓元
華城行宮 1500韓元
博物館 2000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