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周村革命烈士陵園的結果 展開
- 周村革命烈士陵園
- 淄博革命烈士陵
周村革命烈士陵園
周村革命烈士陵園
周村革命烈士陵園,開始籌建,1949年初建成。上下聯的上半句即上聯的上半句:全心全意為人民,也沒有爭議。他說革命烈士陵園籌建之初,市長李荊和同志,教育科長吳強同志就十分重視烈士紀念碑的書寫問題。
目錄
周村革命烈士陵園座落在周村市區東隅。1948年3 月解放周村后開始籌建,1949年初建成。以後又陸續擴建,最後面積達25100 平方米。1984年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市政府公布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1948年3月12日,中共周村市委書記、市長李荊和同志率領市直機關全體工作人員隨解放軍進入市區,戰火的硝煙還未散盡,市委就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首先要埋葬好在解放周村戰鬥中犧牲的烈士,籌建烈士陵園。全市人民積極響應市委的號召。廣大群眾在村街幹部的帶領下,把散葬在太乙門外,桃園村、石廟村的烈士遺骨逐具遷來周村。農民把準備建房的青磚、石灰推到了工地,工人、店員、市民主動到工地參加義務勞動,挖墓穴、運建材、忙得有時忘記了吃飯,一時出現了許多可歌可頌的人和事。這樣經過了上下結合數個月的緊張施工,革命烈士陵園落成了。在陵園大門兩測嵌有磚雕輓聯,上聯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千秋萬世表英烈;下聯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浩氣長存壯山河。橫匾是:永垂不朽。
關於輓聯的字句,兩個上下聯的下半句筆者記憶無差錯,下半句沒有爭議。上下聯的上半句即上聯的上半句:全心全意為人民,也沒有爭議。下聯的上半句雖然與上聯的上半句字數一樣多,但總使人感到對仗不夠工整。為此筆者與原區志辦公室主任鮑澤春同志反覆查閱過多種資料,領教過多位老同志都沒有搞清楚,只有暫時存疑,等日後查到原記錄,再作糾正。另外,還有一事需要交待,即建國初期的“浩氣長存”烈士紀念碑是何人書寫的問題,近幾年,這個問題說法不一,很有搞清楚的必要。為此,筆者於1989年訪問了原職工學校教導主任溫瑞庭同志,他是1948年參加教育工作的老同志,歷任芙蓉街小學教導主任、下河高小教導主任,最後擔任職工學校教導主任。是建國初期周村歷史的親歷者之一。他說革命烈士陵園籌建之初,市長李荊和同志,教育科長吳強同志就十分重視烈士紀念碑的書寫問題。當時周村中小學教師中的書法家不少,例如比較有名的李伯升老師、楊國瑞老師、於百瑗老師都寫了碑文字樣供領導選用。由於李荊和市長、吳強科長都是益都四師畢業,書法造詣,欣嘗水平都很高,一致認為這幾位老師的字寫得很好,但都很規範,缺乏豪爽的風骨,看起來沒有精神。最後選定的是周村市傅家莊小學語文教師李象汝書寫的顏體字“浩氣長存”豎寫紀念碑。李象汝老師出身剝削階級家庭,桓台縣校場西家坡人,李象汝字景璧,自幼跟隨父親讀書寫字,國畫特別擅長,尤其是牡丹,筆者小時得到他一張16開水墨牡丹,見者無不稱奇,可惜在解放周村時丟失了。他寫的字有筋有骨,灑脫、俊秀。很受李荊和市長、吳強科長稱讚。1998年原教育科老科員孟昭千同志還記得這段歷史。他說溫瑞庭老師說得很對,我們都是親歷者。溫老師可惜1991年去世了,記得這段歷史的人在世的不多了,搞文史資料應該立足搶救,把可貴的史料記下來,傳給後世。孟昭千同志說當時吳強科長特別讚賞李象汝老師寫的“浩氣長存”烈士豎碑,吳強科長說這字寫得蒼勁有力,深得顏體字之真諦。又講李象汝老師在反右前堅決離職回到家鄉當了中醫先生,給人看病不收診費,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為牛鬼蛇神,迫害致死,一代書法家、畫家就這樣結束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