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湖
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楊徠厝,位於揭西縣鳳江鎮,開基祖楊梅軒,先祖楊三陽原居揭陽槎橋鄉,后移居揭陽(今屬澄海)蓬州都外砂鄉。至二世楊公道(1331~1396),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許之信之亂,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門,從事商業。楊公道置糧田三千三百餘畝,分給諸子。明正統十一年曾孫楊梅軒移居鳳湖開基,成為鳳湖楊氏一支。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明正統十一年楊梅軒移居鳳湖開基,揭陽市鳳湖鄉為全國楊姓一分支。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橄欖,產於揭西縣鳳江鎮鳳南后角村,為廣東省六種優良橄欖之一。鳳湖橄欖形似腰鼓,基部平鈍可豎立,頂部鈍而微凹,有花柱小黑點突起·果皮光滑,呈青綠色,果肉白色,核赤褐色,核與肉易分離。肉質酥脆,香甜無澀,回味甘醇。每年9至11月上旬應市,廣銷潮汕,運銷南洋等地。
鳳湖古廟,位於揭陽市,鳳江鎮,鳳湖鄉,城內園村,坐西北向東南,闊不足3間8.547米,二進深15.34米,硬山頂土木結構,重修於雍正壬子年(1732),再修於1985年。鳳湖古廟為鳳湖鄉人“專廟”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鳳湖古廟主祀三山國王,正門石匾陽刻“鳳湖古廟”,落款“雍正歲次壬子桂月吉旦立,闔鄉族人仝修”,背刻“德威并行”,落款“壬子秋仲,邑庠生楊庄相(或‘祖’)敬題”。雍正重修時已刻“古廟”,古廟歷史相當早。廟內懸匾:“帝德同天”,中殿三山國王上懸匾:“君王恩普”。左側殿祀護法老爺,右側殿祀感天大帝。過殿橫樑草書唐代陳羽《吳城覽古》:“吳王舊國水煙空,香徑無人蘭葉紅。春色似憐歌舞地,年年先發館娃宮。”書法水平相當高,民間藝人中真是藏龍卧虎。廟內保存一下舊楹聯,如“考得通玄,道在事親濟幼;神靈顯透,功存為國保民。嘉慶丙申臘月,信生楊正囗敬立”。小字已較難辨認。像這樣一所廟宇,既歷史悠久,又較有文化底蘊,且保存舊物較多,是比較有歷史文化意義和文物價值的廟宇。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清德祖祠”(“兆蘭堂”)位於揭西縣鳳江鎮鳳湖鄉,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坐北朝南,為兩進夾一庭(不帶火巷)格局,是該村楊氏第十五世楊昌舜(1784~1856)的侍妾(當地俗稱“花仔”)清德林氏的專祠,是潮汕地區建造時間較晚的一座女祠(婆祠),也是一座照壁形制獨特的傳統祠堂。
祠堂前面為方形寬敞的陽埕,外側立一長度與祠堂面闊齊寬(三間過)的獨特大照壁,照壁正中設一大門,高約2.3米,寬約1.5米。照壁頂為廡殿式,中脊略高,飛脊勾翹,中脊兩側為常制屋脊和短檐,東西兩端立木式山牆(厝角頭),照壁底座高約0.3米,大門內外設兩級台階。整座照壁類似門廳的一座前牆及屋頂,頗為獨特。照壁由來已久,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照壁”一詞多是南方人的稱呼,北方人多稱“影壁”,有內照壁和外照壁之別,照壁之設據說源於古代的風水學說。古代風水講究“導氣”,但“氣”不能直衝廳堂或卧室,否則就不吉利,於是有照壁之設。同時為了保住“氣暢”,內照壁不能全部封閉,外照壁則不能過大(一般不超過相應建築物面闊的一半),外照壁為祠堂常制,內照壁在祠堂中則多設於前廳大門的內側,與大門正對且等寬(俗稱“屏門”,平時關閉,舉祭則開啟)。這座婆祠的照壁超大,與祠堂的面闊同寬,卻又在照壁正中開一大門,頗為另類,是否有“風水學”方面的考慮?今已很難考證。從照壁正前面看,這座祠堂被其左右兩側相鄰排屋翼擁(陽埕與兩側鄰屋也如此),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使祠堂從遠處看好像不是兩進式而是三進式的格局,外觀規制顯得更加壯觀。林清德的夫主楊昌舜有專祠“舜祖公祠”(建於清咸豐五年即1855年,祠堂竣工時祠主楊昌舜仍健在,故而該祠堂也是一座生祠),位於該村老寨內,兩進式,與婆祠清德祖祠坐向相同,相距約100米,其照壁為常制的八字形格局,面闊與舜祖公祠前廳(中間)同寬,但寬度則不及清德祖祠照壁的一半。丈夫與侍妾均有自己的專祠,而且侍妾的專祠在形制上比丈夫的還更為闊大壯觀,這在潮汕傳統祠堂史上極為少見。據調查,楊昌舜的裔孫中“婆房”比“娘房”人數多,顯達者也不少,又能突破封建禮俗建造專祠崇祀庶祖(祖婆),這也可以看作潮汕俗語“潮州好婆房”的一個佐證。
據楊氏族譜所載,祠主清德林氏(“清德”謚號),生活於清代末期,她為人賢淑慈惠,教子有方,能助其夫主增創產業,敦親睦族,樂善好施,內外敬重。林清德晚年子孫繞膝(育有五子一女,二十八孫男),有的也顯達出仕,但因為她身份為侍妾,去世后神主按封建禮俗未能入祀其夫楊昌舜的專祠舜祖公祠配祀,1947年12月其裔孫在村中舜祖公祠西側為她建造專祠奉祀,以表孝思。這座婆祠以林氏之號“清德”題匾,堂號“兆蘭堂”。當時主持祠堂建造工作的風水先生為揭陽榕城西門人楊益清(1910~1976)。據說,這個堂號的含義喻指祠主林清德的侍妾身份和子孫瓜瓞綿長、富貴興旺。關於這個堂號命名的緣起,與該村老寨的伯公宮匾額“夢蘭葉吉”也有關聯。
該村伯公宮即老寨門廳,是老寨南端排屋的中間(正後方即為舜祖公祠)。伯公宮為縱深約4米、面闊約3.5米的單間式廟宇,前門居中,後門則靠左開,廟中祀福德老爺(伯公),神龕上端擺掛一塊寬約0.6米、高約0.4米的“夢蘭葉吉”木質匾額(立於咸豐元年即1851年)。“夢蘭葉吉”一語,據《左傳。宣公三年》載,春秋時鄭文公姬妾燕姞夢天使賜蘭而生穆公。后因以“夢蘭”稱婦女懷孕產子。“葉”,音同“協”[xié],義為和洽、合。宋代歐陽修《英宗皇帝靈駕發引祭文》:“今者因山為陵,卜萬世而葉吉。”《幼學瓊林》(卷二)有:“賀人生子,曰嵩岳降神;自謙生女,曰緩急非益。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夢熊夢羆,男子之兆;夢虺夢蛇,女子之祥。夢蘭葉吉,鄭文公妾生穆公之奇。”楊昌舜有一妻二妾(正妻周氏育四男一女,大妾盧氏育三男一女,小妾林氏育五男一女),林清德是小妾,生前對寨廳的伯公神虔誠有加,相傳曾做過類似鄭文公姬妾燕姞之夢——夢見伯公告知她將產男兒且日後顯貴,後來兒子果然顯貴,林清德母由子貴獲得朝廷鈃贈“宜人”(明清時代五品官之妻、母可封宜人)封號,遂立此牌匾“夢蘭葉吉”以答謝神恩。而楊昌舜的妻妾中以林清德的裔孫最多,故而清德祖祠堂號題以“兆蘭堂”(“兆”,極言眾多)。可見,這一堂號寄寓著類似的夢蘭傳說和子孫綿長、富貴興旺之意。
這座婆祠在新中國成立后先後被用作集體工廠和村社辦公場所,1997年歸還林清德的裔孫並恢復祭祀,2007年12月重修,今祠堂內祀林清德與其夫楊昌舜及其五子、二十八孫男神主,這一年與這座婆祠竣建之年(1947)剛好相隔一個甲子(六十年)。清德祖祠是揭陽乃至潮汕地區為數甚少且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國時期婆祠之一,其獨特的照壁建築和人文歷史值得深入研究。
揭西縣鳳湖鄉赤竹坑村“隆祖公祠”派下的族眾,在生時姓楊,死後的墓碑和神主都寫明姓金,故有“生楊死金”的說法。300多年前,饒平縣隆眼都(今澄海隆都鎮)后溪鄉有一對金姓兄弟從后溪出發,幾經輾轉來到揭陽縣鳳湖赤竹坑(今屬揭西縣鳳江鎮)定居下來,開始繁衍生息。剛開始,由於周邊聚居者都是姓楊,一些楊姓人經常憑藉人多勢眾欺負金姓,金姓族眾於是決定繼續遷徙。楊姓的族老聞訊之後,一面批評無理取鬧的族人,一面勸說金姓族眾改姓融入楊姓大家庭。然而,改姓加盟楊氏家族的金姓人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本,去世了墓碑和神主便都恢復金姓。這一段特殊的易姓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挖掘背後的歷史。
學士公 三楊公 程川公 克紹公 清叟公西湖公 趙翁公 梅軒公 竹軒公 松軒公 文公士公 檢公 明公 煥公 炳公 瑩公 煒公 輝公 毅公 江公 境公 碹公 環公 宗璋公
鳳湖[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三大望族之一]
揭徠西縣鳳江中學(公立初中)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鳳湖鄉新圍村。於1968-01-28 在揭陽掛牌成立,學校迄今(2017)已經成立49年。
揭西縣第三華僑中學,地址位於海濱鄒魯,國畫之鄉的廣東揭陽,揭陽 鳳江鎮鳳湖鄉,於1985-08-03 在揭陽掛牌成立。公立初中。
揭西縣鳳江鎮鳳湖小學,於1926-03-15 在揭陽掛牌成立,學校地址位於風景優美,名勝古迹眾多,的廣東揭陽,揭西 鳳江鎮鳳湖鄉,迄今(2017)已經成立91年。公立小學。
揭西縣鳳江鎮鳳西小學,於1950-02-08 在揭陽掛牌成立,學校地址位於廣東揭陽,揭陽 鳳江鎮鳳湖鄉鳳西村,學校迄今(2017)已經成立67年,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