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甘熙的結果 展開
- 晚清文人,代表作《白下瑣言》
- 新城鎮政府幹部
甘熙
晚清文人,代表作《白下瑣言》
甘熙,字實庵,生於1798年,去世於1853年,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書家。早年就讀於鐘山書院,師從散文家姚鼐。
清道光十九年(1839)進士,以知縣遷廣西,道光二十二年升郎中。後任戶部廣東司兼雲南主稿、記名知府等職。博覽群書,博學強記,曾對南京歷代掌故、民風民俗、街巷名稱沿革等仔細搜羅考證,編撰了南京方誌著述多種,著有《白下瑣言》《桐蔭隨筆》《棲霞寺志》等,還編有《重修靈谷寺志》12卷。其中以《白下瑣言》最為後世學人所推崇。
甘熙(1787~1853)清藏書家。字實庵,一作石庵,江寧(今江蘇南京)人,甘福子。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以知縣發往廣西,選戶部廣東司兼雲南司主稿。一生博學強記,祖父甘國棟便已有數萬餘卷藏書,父甘福,建藏書樓“津逮樓”,取《水經注·河水》語句:“河北有層山,其下層岩峭舉,壁岸無價,懸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岩”。既是石頭(建築),又有津逮之名。藏書有10萬卷。少年時期曾遍讀“津逮樓”藏書,懂天文、識地理,曾經為道光皇帝的寵妃選墓地,由此獲道光皇帝的嘉獎。不願居於京師,稱疾告老還鄉。
甘熙幼年飽讀津逮樓藏書,但他並非只是紙上談兵的書生,而是成長為一位有見識有經驗的地方官員。道光中期,南京發生水患,很多人都認為應該開后湖(即今玄武湖)以通江,甘熙堅持不能這樣做。他經多方勘察、考證,認為如果通江,後果將不堪設想。他還特地撰寫了《后湖水利考》來制止這件事。
甘熙還精通地學,精於風水之術。1842年,甘熙在京任郎中時,奉詔為道光皇帝勘選安置靈柩的地宮。咸豐二年,也就是1852年,他再度奉命復勘魏家峪,平安峪。甘熙深知歷來為皇帝勘察墓地者無一生還,據說他完成任務后,即告假回到南京,囑咐家人準備為他辦理後事。果然,不久甘熙就又被召入京城。很快噩耗傳來,說他“以微疾三日卒於邸舍。”
致力於南京地方文獻和史料的搜集,家有藏書樓“津逮樓”,道光十二年(1832)落成,藏書10餘萬卷。“津逮樓”建成三年以後,樓旁又增建數間書屋,牆壁上嵌有“三十六宋磚”。另有“文瀾軒”,有藏書數萬卷,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火。倖存的部分藏書經甘氏族人商議,捐贈給龍蟠里國學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珍藏。其中珍貴的宋版《金石錄》,現代藏書家趙世暹於1951年發現后,無私捐贈北京圖書館。故居俗稱“九十九間半”,又名“友恭堂”,是南京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住宅,現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內建有南京民俗博物館。藏書印有“甘氏藏書”、“金陵甘氏藏書”、“津逮樓”等。著有《白下瑣記》《建康實錄》《侗蔭隨筆》《日下雜識》《靈谷寺志》《金石題詠彙編》《壽石軒詩文集》等。
博覽群書,博學強記,曾對南京歷代掌故、民風民俗、街巷名稱沿革等仔細搜羅考證,編撰了南京方誌著述多種,著有《白下瑣言》《桐蔭隨筆》《棲霞寺志》等,還編有《重修靈谷寺志》12卷。其中以《白下瑣言》最為後世學人所推崇。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父親 | 甘福 | 一位著名藏書家,在他所建的津逮樓里曾藏書(畫)10多萬卷;到了甘熙主持時,藏書更為豐富。可惜,咸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在太平軍與清軍的大戰中,津逮樓毀於兵火,大量古籍珍本被毀。 |
甘熙祖上多名人,相傳戰國時秦國丞相甘茂、三國時孫吳名將甘寧,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大俠甘鳳池與其兄甘鳳泉等,都是甘熙直系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