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哲學

過程哲學

一種主張世界即是過程,以機體概念取代物質概念的哲學學說。又稱活動過程哲學或有機體哲學。過程哲學主要研討 5個概念:變化、持續、永恆客體、機體、價值和混合。它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美學、倫理學和宗教學等領域,並由此構成對宇宙的總看法,因而它又被稱為宇宙形而上學或哲學的宇宙論。

詳細內容


過程哲學的創始人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A.N.懷特海,其後的主要代表是C.哈特肖恩。懷特海把宇宙的事物分為“事件”的世界和“永恆客體”的世界。事件世界中的一切都處於變化的過程之中,各種事件的綜合統一體構成機體,從原子到星雲、從社會到人都是處於不同等級的機體。機體有自己的個性、結構、自我創造能力,機體的根本特徵是活動,活動表現為過程。過程就是機體各個因子之間有內在聯繫的、持續的創造活動,它表現一機體可以轉化為另一機體,因而整個世界就表現為一種活動的過程。在過程的背後並不存在不變的物質實體,其唯一的持續性就是活動的結構。而這種結構是進化的,所以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生機的。自然和生命的分開是不能被理解的,只有兩者的融合才構成真正的實在,亦即構成宇宙。所謂“永恆客體”,只是作為抽象的可能性而存在,並非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它能否轉變為現實,要受到實際存在客體的限制,並最終受上帝的限制。事件世界正是上帝從許多處於潛在可能狀態的世界中挑選出來的,因此上帝是現實世界的泉源,是具體實在的基礎。
哈特肖恩繼承和發展了懷特海的觀點。他強調“連續性”這個概念,萬物都是有感覺的。一個機體的感覺由組成機體的各種細胞的感覺所組成,而細胞的感覺又由更簡單的物理實體(原子、電子、質子等)的感覺所組成,於是從機體內的最低級的感覺逐漸走向高級的感覺,形成一個感覺的連續統,即感覺之流。哈特肖恩在這種泛心論的基礎上,認為上帝是有意識的,是無所不知的,萬物都包攝於上帝之中。

理論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過程哲學在美國有些影響,它與基督教有密切聯繫,同時又以系統論等新學科的成就來為過程哲學作論證。